石墨烯基复合材料用于CO_2光催化还原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本文关键词:石墨烯基复合材料用于CO_2光催化还原的第一性原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由于化石燃料的广泛使用,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逐年迅速增加,这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全球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的大量消耗也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能源短缺问题。因此,对CO_2进行有效回收和利用具有解决能源及环保问题的双重意义。迄今为止,在众多的的转换方法中,通过光催化反应将CO_2转化为具有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或有机燃料是最具有发展前途的一个有效技术手段。 量子化学理论研究的迅速发展以及计算机性能的快速提高,使得较精确地处理复杂的催化体系成为可能。本文在第一性原理计算的基础上,研究金属-石墨烯复合体系对CO_2的吸附活化和催化还原过程;通过理论计算和分析进行催化剂的筛选。 在光催化CO_2的反应体系中,CO_2的吸附活化是一个关键步骤;不同的活化方式和CO_2的活化态决定了其反应路线和最终产物。以金属-石墨烯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结合局域密度近似(LDA)和PWC泛函,计算了该体系在CO_2吸附前后的几何结构、能量、电荷分布和态密度等的变化。计算结果表明:电子从金属-石墨烯体系转移到CO_2,使CO_2带负电并活化;其中Cu-G体系对CO_2的活化效果最好,C-O键长分别增加6和14pm,O-C-C键角减小为122°;金属原子簇和石墨烯的第一电离能和电子亲和势对电子的转移起了决定性作用,金属原子簇电子亲和势比石墨烯第一电离能越大,电荷越易从石墨烯转移到金属原子簇。 CO_2在Cu-G上吸附活化之后,将发生催化还原的反应。本文最后采用DFT计算方法,结合B3LYP杂化泛函分别对Cu-G体系和Cu簇合物体系作为催化剂催化还原CO_2反应过程进行了研究。讨论了催化反应历程中,两个体系反应路径、几何结构变化、基态和激发态能量变化和电子结构变化等性质。结果表明,在不考虑激发概率和激发态寿命的前提下,从反应热力学和动力学两个角度看,Cu-G体系满足用于光催化还原CO_2催化剂的条件。反应需要波长小于604.8nm的光的激发,并需要克服的91.6kJ·mol~(-1)反应势垒,,即可将CO_2还原生成HCOOH。而Cu簇合物体系催化过程中,沿基态和激发态反应路径进行需要分别克服125.4kJ·mol~(-1)和146.7kJ·mol~(-1)的势垒,因此其不适合作为CO_2光催化还原的催化剂。
【关键词】:二氧化碳 石墨烯 金属 催化剂 第一性原理计算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O643.3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21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9-12
- 1.1.1 碳氢燃料和当前世界存在的问题9
- 1.1.2 二氧化碳资源化9-11
- 1.1.3 研究目的11-12
- 1.1.4 课题意义12
- 1.2 石墨烯与第一性原理基础理论12-14
- 1.2.1 石墨烯12-13
- 1.2.2 理论基础13-14
- 1.3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进展及分析14-19
- 1.3.1 实验进展14-18
- 1.3.2 分子模拟进展18-19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9-21
- 第2章 计算软件及计算方法21-26
- 2.1 计算所用软件21-22
- 2.1.1 Gaussian21
- 2.1.2 Materials Studio21-22
- 2.2 计算方法22-26
- 2.2.1 金属石墨烯体系性质计算方法23-24
- 2.2.2 光催化还原反应动力学计算方法24-26
- 第3章 金属石墨烯体系性质研究26-41
- 3.1 引言26
- 3.2 M-G 体系计算结果与分析26-35
- 3.2.1 几何结构26-29
- 3.2.2 结合能29-30
- 3.2.3 Mulliken 电荷分布与电子转移30-32
- 3.2.4 态密度32-35
- 3.3 CO_2-M-G 体系的计算结果与分析35-40
- 3.3.1 CO_2-M-G 体系几何结构35-36
- 3.3.2 电荷分布与电荷转移36-37
- 3.3.3 态密度分析37-40
- 3.4 本章小结40-41
- 第4章 CO_2光催化还原反应动力学研究41-56
- 4.1 引言41
- 4.2 Cu-G 体系光催化还原 CO_2反应动力学41-49
- 4.2.1 反应路径42-43
- 4.2.2 反应过程几何结构变化43-45
- 4.2.3 反应能量变化45-47
- 4.2.4 电子结构改变47-49
- 4.3 Cu 簇合物光催化还原 CO_2反应动力学49-54
- 4.3.1 反应路径50
- 4.3.2 反应过程几何结构变化50-52
- 4.3.3 反应能量变化52-53
- 4.3.4 电子结构变化53-54
- 4.4 Cu-G 体系和 Cu 簇合物体系催化性能比较54-55
- 4.5 本章小结55-56
- 结论56-57
- 参考文献57-6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63-65
- 致谢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炉中石墨挂结的处理[J];钢铁;1960年04期
2 郭文全,韩耀文;真空镀铝用石墨坩蜗的研究[J];真空;1989年03期
3 任京成,王建利;南墅石墨矿石墨精选工艺研究[J];矿产综合利用;1994年04期
4 谭敦强,黎文献;石墨与Al-Ti合金反应生成TiC粒子的机理[J];铸造;2002年05期
5 ;美国专家证明石墨烯是强度最高材料[J];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09年01期
6 陈利;庞秀江;;乙炔黑与石墨填充天然橡胶的性能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7 ;加州大学制备出半导体性介孔石墨稀[J];化工中间体;2010年03期
8 黄少文;陈光华;邓敏;唐明述;;石墨 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电磁屏蔽效能[J];硅酸盐学报;2010年04期
9 杨洁;刘才龙;吴宝嘉;;高压下石墨超硬相的电阻率测量[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11年01期
10 ;美国用蔗糖制造出石墨烯[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伟高;凌曦;张锦;;基于石墨烯的绿色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张慧慧;孟庆元;刘强;冯科;陈彬;佟振合;吴骊珠;;光化学还原石墨烯氧化物[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1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3 石高全;白华;王西鸾;徐宇曦;刘安然;;石墨烯的化学可控组装与复合[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温燕勤;李迪;樊春海;;石墨烯纳米探针对金属银离子的检测[A];第一届全国生物物理化学会议暨生物物理化学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5 乔志凤;吕梦娜;魏俊发;;新型石墨烯配体合成及性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6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6 凌曦;L.G.Moura;张锦;Marcos.A.Pimenta;;石墨烯增强拉曼散射效应的激发波长依赖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7 李波;周琳;吴迪;彭海琳;刘忠范;;石墨烯的光氯化反应及化学衍生物制备[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甘霖;谷航;李丹娜;王振兴;郭雪峰;;石墨烯表面的气相反应修饰[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凌曦;张锦;;石墨烯增强拉曼散射——分子构型依赖性[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龙吟;陶呈安;夏林;朱慧;王建方;;改进型Hummers法制备石墨烯及其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证券时报记者 向南;石墨烯贵过黄金15倍 生产不易炒作先行[N];证券时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纪爱玲;石墨烯:市场未启 炒作先行[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郑惠荣;石墨还能热多久?[N];中国建材报;2004年
4 于德福;石墨:优势为何丧尽[N];中国矿业报;2002年
5 梁悦龙 本报记者 于敬文;打造“石墨之都”迈出阔步[N];鸡西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张洁;石墨烯概念过度炒作恐成浮云[N];中国证券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冯卫东 王小龙;未来晶体管由石墨烷造[N];科技日报;2009年
8 冯卫东;超材料石墨烯开发取得重大突破[N];科技日报;2010年
9 王广驹提供;石墨国际贸易活跃需求旺盛[N];中国建材报;2004年
10 王光普;扼制石墨市场无序竞争[N];中国企业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恩周;非稀土上转换发光材料改性纳米TiO_2可见光催化还原CO_2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2 王崇;石墨烯中缺陷修复机理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3 徐华;石墨烯界面电荷转移的拉曼光谱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4 姜立伟;关于石墨烯电子结构调控的理论探讨[D];吉林大学;2013年
5 刘正方;石墨烯基微纳结构中自旋相关的电子输运特性研究[D];南昌大学;2013年
6 黄鸿雁;高功率轴快流CO_2激光器气体流场及热交换的模拟与优化[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刘引烽;配位转化法制备纳米MS(M=Cd,Zn)原理、动力学及其光催化CO_2还原性能[D];上海大学;2004年
8 魏晓林;石墨烯结构与性能调控理论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9 张芳;大气CO_2、CH_4和CO浓度资料再分析及源汇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10 卫静;TiO_2基纳米材料光催化还原CO_2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小康;石墨烯基复合材料用于CO_2光催化还原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2 涂国营;二维石墨烯和C_(60)电子输运性质的量子化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杜菲菲;稀土、铜改性纳米TiO_2光催化还原CO_2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杜娟;Ni/石墨/BaTiO_3基复合PTC材料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5 翁建新;环氧树脂/石墨微片复合导电材料的研究[D];华侨大学;2003年
6 崔振宇;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材料改性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3年
7 肖辉;石墨/氧化物复合粉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8 朱延东;铸态铁素体低碳球墨铸铁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9 丁建军;空气中激光烧蚀石墨等离子体光谱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温凯;金属离子掺杂TiO_2纳米管制备及光催化还原CO_2性能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石墨烯基复合材料用于CO_2光催化还原的第一性原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68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316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