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几类中药活性成分的胶束毛细管电动色谱分离分析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5 14:11

  本文关键词:几类中药活性成分的胶束毛细管电动色谱分离分析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法(MECC)是一种基于毛细管区带电泳和胶束增溶相结合的色谱方法,具有快速、高效、操作简单、适用于各种带电粒子及中性分子分离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生物化学和生命科学等领域。 本文归纳概述了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的工作原理和影响因素,并较为系统的综述了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法在中药活性成分分离分析中的进展情况。在此基础上,运用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技术,在优化了电泳条件后,建立了几种中药体系中主要活性成分的分离分析新方法。具体研究工作内容如下: 1.分别采用单因素变换法和正交试验设计法优化了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法同时分离紫杉醇、7-表紫杉醇、7-表-10-去乙酰基紫杉醇及三尖杉宁碱的分离条件,确定了运行缓冲溶液为含有40mmol/L SDS及40%(v/v)乙腈的硼砂缓冲液(pH9.36,硼砂浓度为20mM),电泳仪器条件为:分离电压25kV,柱温25℃,检测波长211nm,采用压力(0.5psi,3447.38Pa)进样5.0s。在此电泳条件下,紫杉醇、7-表-紫杉醇、7-表-10-去乙酰基紫杉醇及三尖杉宁碱在25min内实现了有效分离,方法的线性范围对于紫杉醇为2.5-250μg/mL,对于7-表-紫杉醇、7-表-10-去乙酰基紫杉醇及三尖杉宁碱均为0.5-250μg/mL。将此方法用于红豆杉树木不同部位中这四种组分的定量分析,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在5%以内,加标回收率在95~105%之间,结果令人满意。 2.以SDS作为表面活性剂,采用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模式,研究了儿茶素、秦皮乙素、东莨菪素、咖啡酸及熊果酸的分离分析方法。实验分别采用单因素变换法和正交试验设计法对电解质溶液进行了优化,这两种方法得到了一致的实验结果,即采用含20mmol/LSDS.5%(v/v)乙腈和15mmol/Lβ-CD的硼砂缓冲液(pH9.11,硼砂浓度为20mmol/L)为电解质溶液。在上述电解质溶液中,选用22kV的分离电压,25℃的毛细管柱温,0.5psi压力进样5.0s,所研究的5种组分在20rmin内得到了有效分离与检测。方法的线性范围对于儿茶素、秦皮乙素和东莨菪素均为0.5-100.0μg/mL,对于咖啡酸为1.5-100.0μg/mL,对于熊果酸为2.5-100.0ug/mL。用该方法分析了草珊瑚、水杨梅、夏枯草、紫花地丁中这5种组分的含量,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在5%以内,加标回收率在95~105%之间,说明方法稳定可靠,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3.考虑到青蒿素难以带上电荷以及青蒿素及双氢青蒿素光吸收能力较弱的问题,建立了一个同时分离分析青蒿中青蒿素及双氢青蒿素的场放大样品堆积-胶束毛细管电动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方法。该方法在20kV分离电压和25℃柱温下,以含20mmol/L SDS和15mmol/L β-环糊精的硼砂-氢氧化钠缓冲溶液(pH9.11,硼砂浓度为20mmol/L)为运行电解质进行电泳分离;进样(0.5psi(3447.38Pa)压力进样5.0s)前先在毛细管中用压力(0.5psi)注入高纯水10s,实现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柱上在线富集;以PDA检测器在195nm对组分进行检测。在上述条件下,青蒿素及双氢青蒿素在12rmin内得到了有效分离与检测,方法的线性范围对于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分别为60-300和65-300μg/mL,将其用于不同产地青蒿中双氢青蒿素和青蒿素的测定,相对标准偏差在5%以内,回收率在98%-104%之间。 4.采用单因素变换法研究了缓冲溶液浓度及pH值、有机添加剂种类及浓度、仪器条件对分离的影响,最终选择了含10%(v/v)乙腈,5%(v/v)乙二醇和1%(v/v)正丁醇的硼砂缓冲液(pH9.98,硼砂浓度为20mmol/L)作为运行缓冲溶液,分离电压20kV,柱温25℃,检测波长211nm,压力(0.5psi,3447.38Pa)进样5.0s的电泳条件,建立了未见文献报道的同时分离测定龙血素A和龙血素B的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并用该方法对不同产地的龙血竭样品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方法用于实际样品分析的加标回收率在95%-11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5%以内。
【关键词】: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 正交试验设计 中药活性成分 分离 测定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284;O657.8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及其在中药活性成分分离分析中的应用10-22
  • 1 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的基本原理及影响因素10-14
  • 1.1 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的基本原理10-11
  • 1.2 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的影响因素11-14
  • 2 MECC在中药活性成分分离分析中的应用14-20
  • 3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目的与内容20-22
  • 第二章 胶束毛细管电动色谱法同时分离测定紫杉醇及紫杉烷类化合物的研究22-35
  • 1 引言22
  • 2 实验部分22-24
  • 2.1 仪器与试剂22-23
  • 2.2 溶液配制23-24
  • 2.3 实验方法24
  • 2.4 理论计算24
  • 3 结果与讨论24-34
  • 3.1 实验条件的单因素变换法优化24-28
  • 3.2 实验条件的正交试验设计优化28-31
  • 3.3 仪器条件对分离的影响31-32
  • 3.4 工作曲线与方法精密度32-33
  • 3.5 样品分析33-34
  • 4 结论34-35
  • 第三章 胶束毛细管电色谱法分离测定儿茶素、秦皮乙素、东莨菪素、咖啡酸及熊果酸的研究35-49
  • 1 引言35
  • 2 实验部分35-37
  • 2.1 主要仪器与试剂35-36
  • 2.2 溶液配制36-37
  • 2.3 实验方法37
  • 2.4 理论计算37
  • 3 结果与讨论37-47
  • 3.1 单因素变换法优化电解质溶液37-41
  • 3.2 正交试验设计优化电解质溶液41-44
  • 3.3 仪器条件对分离的影响44-45
  • 3.4 工作曲线与方法精密度45-46
  • 3.5 样品分析46-47
  • 4 结论47-49
  • 第四章 场放大样品堆积-胶束毛细管电动色谱法分离测定青蒿中青蒿素及双氢青蒿素的研究49-58
  • 1 引言49-50
  • 2 实验部分50-51
  • 2.1 主要仪器与试剂50
  • 2.2 溶液配制50-51
  • 2.3 实验方法51
  • 3 结果与讨论51-57
  • 3.1 缓冲液pH值及硼砂浓度对分离的影响51-52
  • 3.2 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溶液及其浓度对分离的影响52-53
  • 3.3 β-环糊精(β-CD)及其浓度对分离的影响53-54
  • 3.4 分离电压对分离的影响54
  • 3.5 在线富集分离过程54-56
  • 3.6 工作曲线和方法精密度56
  • 3.7 样品分析56-57
  • 4 结论57-58
  • 第五章 龙血素A和龙血素B的高效毛细管电泳分离分析58-70
  • 1 引言58-59
  • 2 实验部分59-60
  • 2.1 主要仪器与试剂59
  • 2.2 溶液配制59-60
  • 2.3 实验方法60
  • 2.4 理论计算60
  • 3 结果与讨论60-69
  • 3.1 缓冲溶液pH值对分离的影响以及组分pKa值的测定60-62
  • 3.2 缓冲溶液中硼砂浓度对分离的影响62-63
  • 3.3 有机添加剂对分离的影响63-66
  • 3.4 仪器条件的选择66-67
  • 3.5 工作曲线和方法精密度67
  • 3.6 样品分析67-69
  • 4 结论69-70
  • 参考文献70-80
  • 致谢8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勇;吴春敏;卢端萍;;胶束电动毛细管电泳法测定熊胆及鸡胆、鸭胆与狗胆中胆汁酸成分[J];海峡药学;2006年04期

2 李忠琼,向东;HPLC测定龙血竭中龙血素A和龙血素B的含量[J];华西药学杂志;2005年04期

3 肖娜;周贤梅;;中草药生物碱对呼吸系统作用研究进展[J];临床肺科杂志;2012年03期

4 张翔宇;杜亚填;;HPLC法分析南方红豆杉植株中紫杉醇的分布规律[J];生物质化学工程;2012年02期

5 张继友,李前锋,潘仲巍,陈兴国,胡之德;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测定大黄及复方制剂中蒽醌化合物[J];兰州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6 董慧茹;雒丽娜;郑云;赵京城;;薄层色谱法分离紫杉醇和三尖杉宁碱[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7年06期

7 赵新颖;任占军;孙杰;谷学新;;毛细管电泳技术及其应用进展[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8 张可钦,吴萍,陈钦云,包永德,何其傥;由中国茶叶中提取抗氧化剂的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1991年01期

9 贾之慎,杨贤强;茶多酚抗氧化作用的研究与应用[J];食品科学;1990年11期

10 唐根源,吴红京,吴棱,李兆基,姚元根;等度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茶多酚中的儿茶素和咖啡因[J];色谱;2001年03期


  本文关键词:几类中药活性成分的胶束毛细管电动色谱分离分析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64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3464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8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