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二氧化铈体系表面化学性质及其催化性能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6 12:04

  本文关键词:二氧化铈体系表面化学性质及其催化性能的第一性原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二氧化铈与金纳米颗粒之间存在强的相互作用,因此在催化领域中可以用二氧化铈作为支撑物。二氧化铈(111)表面搭载的金纳米颗粒体系在很多重要的催化反应中表现出极高的催化活性,如一氧化碳氧化反应、水气转化反应、制氢反应等。为了进一步提高该体系的催化活性,首先需要进一步了解影响该体系催化活性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包括金属纳米颗粒的维度和形貌、金属纳米颗粒的流动性和带电性、金属纳米颗粒与二氧化铈基底的界面效应等等。尽管过去十几年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影响二氧化铈搭载的金纳米团簇高效催化活性的最主要的因素还没有完全解决。主要原因是二氧化铈搭载的金纳米团簇的精细结构还没有解析出来。 在这项研究工作中,我们利用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理论系统的研究了金纳米颗粒在二氧化铈(111)表面的生长情况。在真实的反应条件下,二氧化铈表面会被不同程度的还原,形成各种类型的氧缺陷,其中包括单表面氧缺陷类型、线性表面氧缺陷团簇、双线性表面氧缺陷团簇和三角形表面氧缺陷团簇等四种类型。由于二氧化铈表面氧缺陷是金纳米颗粒的成核中心,因此本文系统的研究了金属纳米颗粒在上述四种类型的二氧化铈表面氧缺陷上的生长情况。通过研究我们发现随着金原子数目的增加,金团簇在二氧化铈表面上会由二维结构转变为三维结构。另外我们发现在四种不同缺陷类型的二氧化铈表面上,金团簇的二维到三维结构的转变发生在不同的尺寸,依次为三角形表面氧缺陷团簇的二氧化铈表面、双线性表面氧缺陷团簇的二氧化铈表面、线性表面氧缺陷团簇的二氧化铈表面和单表面氧缺陷的二氧化铈表面。同时我们得到金团簇二维结构到三维结构的转变是由二氧化铈与金团簇之间的电荷转移所决定的。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我们得到了金团簇的两种不同的生长模式,及面心立方密堆积的生长模式和六方密堆积的生长模式,而这两种不同的生长模式会高度影响金团簇的表面形貌。最后我们对这一体系进行了一氧化碳和氧气分子的吸附能测试,发现其中低配位的金原子和带正电的金原子是吸附的活性位点,而金团簇与二氧化铈之间的界面对一氧化碳和氧气分子的吸附强度均较弱。这些结果不仅会增加我们对表面缺陷、金团簇结构、分子吸附性能之间关系的认识,同时为实验上合成具有高效催化活性的二氧化铈搭载的金纳米团簇体系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二氧化铈 表面氧缺陷 金团簇 结构衍化 第一性原理计算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O614.332;O643.3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一章 引言9-17
  • 1.1 二氧化铈搭载的金团簇体系的研究意义9-10
  • 1.2 多相催化剂体系概述10-11
  • 1.3 二氧化铈表面性质及其应用11-14
  • 1.3.1 二氧化铈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质11-13
  • 1.3.2 二氧化铈体系在催化剂领域中的应用13
  • 1.3.3 二氧化铈搭载的金团簇体系的相关进展13-14
  • 1.4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内容14-17
  • 1.4.1 研究思路14-15
  • 1.4.2 研究内容15
  • 1.4.3 本论文研究的创新点15-17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理论17-19
  • 2.1 密度泛函理论的概念和背景17
  • 2.1.1 传统的密度泛函理论17
  • 2.1.2 半经验库伦势修正的密度泛函理论17
  • 2.2 二氧化铈体系理论计算方法的选取17-18
  • 2.3 二氧化铈体系计算模型介绍18-19
  • 2.3.1 计算软件选取及参数设置18
  • 2.3.2 计算模型简介18-19
  • 第三章 二氧化铈搭载的金团簇催化性能的研究19-35
  • 3.1 二氧化铈(111)表面性质的研究19
  • 3.2 金团簇在不同类型的二氧化铈(111)表面的结构衍变19-30
  • 3.2.1 金团簇在单个氧缺陷类型的二氧化铈(111)表面的结构衍变20-23
  • 3.2.2 金团簇在线性氧缺陷团簇类型的二氧化铈(111)表面的结构衍变23-25
  • 3.2.3 金团簇在双线性氧缺陷团簇类型的二氧化铈(111)表面的结构衍变25-28
  • 3.2.4 金团簇在三角形氧缺陷团簇类型的二氧化铈(111)表面的结构衍变28-30
  • 3.3 二氧化铈搭载的金团簇的结构转变机制和电荷分析30-31
  • 3.4 二氧化铈搭载的金团簇一氧化碳和氧气分子的吸附性能测试31-33
  • 3.5 本章小结33-35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35-37
  • 4.1 总结35
  • 4.2 展望35-37
  • 参考文献37-41
  •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41-43
  • 致谢43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敏;王峰;;氧化物负载的纳米金属催化剂的活性位本质和结构[J];催化学报;2014年04期

2 林凯;辛嘉英;陈丹丹;张兰轩;王艳;夏春谷;;负载型纳米金催化葡萄糖氧化研究进展[J];分子催化;2014年01期

3 张洁;龚学庆;卢冠忠;;CeO_2(110)负载Au纳米颗粒催化CO+NO_x反应的DFT+U研究[J];催化学报;2014年08期

4 吴自力;;负载氧化钒催化剂的多波长拉曼光谱研究:结构识别和定量[J];催化学报;2014年10期

5 张召艳;王英;李娴;戴维林;;苯甲醇氧化制苯甲酸钠反应中金钯双金属催化剂的协同效应[J];催化学报;2014年11期

6 袁烨;王志苗;安华良;薛伟;王延吉;;Pd-O/CeO_2纳米管催化苯酚氧化羰基化反应[J];催化学报;2015年07期

7 周静;柏任流;王珏;;沉积-沉淀法制备金催化剂用于CO催化氧化[J];精细化工;2013年10期

8 Yadong Li;Yi Gao;;Theoretical advances of the structures and catalytic activities of small-sized gold nanoclusters[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14年03期

9 贾桂霄;郝文兴;潘飞;杨吉春;章永凡;;金属掺杂的CeO_2体系电子结构和氧离子迁移能的DFT+U研究[J];化学学报;2013年12期

10 YU Jie;GUO WanChun;YANG Mu;LUAN Yi;TAO JinZhang;ZHANG XiaoWei;;Synthesis of hierarchical Polystyrene/Polyaniline@Au nanostructures of different surface states and studies of their catalytic properties[J];Science China(Chemistry);2014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Xiao-Na Li;Zhen Yuan;Jing-Heng Meng;Sheng-Gui He;;Active sites and reaction mechanism identification in CO oxidation by Au_xTi_yO_z~ˉ cluster anion[A];第十三届全国化学动力学会议报告摘要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甘自保;铁氧化物/贵金属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SERS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2 邓辉;吸附法制备Au/CeO_2/SiO_2催化剂及苯氧化过程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3 刘自然;纳米尺度金属相结构与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4 刘雨溪;3DOM LaMnO_3,,Au/3DOM La_(0.6)Sr_(0.4)MnO_3,Au/meso Co_3O_4和3DOM BiVO_4催化剂可控制备及有机污染物氧化的催化性能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5 刘超;贵金属纳米簇的合成与性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6 常苏捷;Ag/CeO_2催化剂体系Ag-CeO_2相互作用及结构—性能关系[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7 陈冰冰;甲醛的“存储—氧化”脱除与室温催化氧化[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8 朱天玮;铂基纳米粒子表面和催化过程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9 李玮琨;二氧化钛结构和催化性质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10 娄阳;Co_3O_4基催化剂低温催化CO氧化的化学反应过程及其性能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梅伟民;氧化钴(II,III)纳米结构的制备及其电化学、CO催化氧化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2 曾婉艺;CeO_2可控纳米结构与固溶体的合成及光催化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3 马文妍;正极材料V_2O_5中氧缺陷对电池性能影响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4 王丽艳;负载型Pd催化剂催化甘油氧化羰化合成碳酸甘油酯[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5 刘春艳;金团簇的结构、光谱和催化性质的理论研究[D];湘潭大学;2013年

6 程丁玲;稀土金属钐与铈在Al_2O_3表面吸附和氧化的光电子能谱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7 张yN;超重力吸收法脱除CO的基础研究[D];中北大学;2014年

8 杜宪军;新型镍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甲烷干重整反应中的性能研究[D];上海大学;2013年

9 黄学敏;Au-Ag合金纳米颗粒的制备与催化应用[D];上海大学;2013年

10 郭伊丽;不同形貌纳米氧化铈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二氧化铈体系表面化学性质及其催化性能的第一性原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83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3483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8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