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溶剂高效合成1,4-二取代-1,2,3-三唑类衍生物
发布时间:2022-01-02 06:15
1,2,3-三唑类化合物药动学和安全性良好,是新药发展的主流方向.本文在无溶剂条件下,以取代炔烃和叠氮化物为原料,研究探讨了不同铜离子催化剂对产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在此基础上,经Click反应,成功合成出了一系列不同基团取代的1,4-二取代-1,2,3-三唑类衍生物.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高分辨质谱(HRMS)确证.该方法所得目标化合物收率良好且官能团容忍性强,具有简单、高效、绿色经济的特点,符合绿色化学和原子经济性的理念要求.
【文章来源】:天津理工大学学报. 2020,36(05)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无溶剂合成1,4-二取代-1,2,3-三氮唑(3a)
在上述最佳反应条件下,设计了一系列具有不同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的底物(图2),使用该方法在合适的温度下进行反应,由于不同物料的物性差别较大,所以反应温度也不尽相同,会做相应的调整,实验结果如表3所示.从上表可以看出,在所涉及的底物中大多数反应效果较为良好,收率绝大多数在90%以上.将其展开来说,在反应过程中,为了考察空间效应对反应结果的影响,设计了分别在邻、间、对位取代的氟基苯乙炔(Tab.3 entries 4-6),结果表明,反应均能平稳进行,产率也并无较大差异,可见,单取代时的空间效应在该方法下对反应效果影响并不是很大.同样地,不同卤素取代(Tab.3,entries 6-8)时,反应仍能顺利进行,且反应效果优良.对于具有不同电子效应的苯乙炔而言,吸电子基(Tab.3,entries 10-13)和给电子基(Tab.3,entries 14、15)并未带来不理想的反应结果,收率均较高,且其中涉及氨基、羧基、醛基等各种官能团,说明该方案官能团容忍性强.此外,还探究了杂环取代的反应效果,如3-噻吩和联苯(Tab.3,entries 17、18),依旧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但也有少数底物(Tab.3,entries 2、9、16)反应效果不是很理想,其中直链炔烃和对硝基苯乙炔与叠氮乙酸乙酯的反应产物(Tab.3,entries 2、9)收率仅在70%左右,从实验中TLC监测来看,反应中有副产物生成,并非单一的产物点,故收率较低;而TMS(三甲基硅基乙炔)(Tab.3,entries16)则是由于位阻较大导致的反应效果较差.但综合来看,在无溶剂的条件下,该法具有广泛的底物范围,如各种卤代苯基、吸电子基、给电子基和杂环等.另外,为了进一步验证不同叠氮化物的适用性,选择苄基叠氮代替叠氮乙酸乙酯和不同电子效应的取代苯乙炔(Tab.2.3,entries 19-21)反应,发现依然能够很好地得到目标化合物.
本文编号:3563645
【文章来源】:天津理工大学学报. 2020,36(05)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无溶剂合成1,4-二取代-1,2,3-三氮唑(3a)
在上述最佳反应条件下,设计了一系列具有不同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的底物(图2),使用该方法在合适的温度下进行反应,由于不同物料的物性差别较大,所以反应温度也不尽相同,会做相应的调整,实验结果如表3所示.从上表可以看出,在所涉及的底物中大多数反应效果较为良好,收率绝大多数在90%以上.将其展开来说,在反应过程中,为了考察空间效应对反应结果的影响,设计了分别在邻、间、对位取代的氟基苯乙炔(Tab.3 entries 4-6),结果表明,反应均能平稳进行,产率也并无较大差异,可见,单取代时的空间效应在该方法下对反应效果影响并不是很大.同样地,不同卤素取代(Tab.3,entries 6-8)时,反应仍能顺利进行,且反应效果优良.对于具有不同电子效应的苯乙炔而言,吸电子基(Tab.3,entries 10-13)和给电子基(Tab.3,entries 14、15)并未带来不理想的反应结果,收率均较高,且其中涉及氨基、羧基、醛基等各种官能团,说明该方案官能团容忍性强.此外,还探究了杂环取代的反应效果,如3-噻吩和联苯(Tab.3,entries 17、18),依旧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但也有少数底物(Tab.3,entries 2、9、16)反应效果不是很理想,其中直链炔烃和对硝基苯乙炔与叠氮乙酸乙酯的反应产物(Tab.3,entries 2、9)收率仅在70%左右,从实验中TLC监测来看,反应中有副产物生成,并非单一的产物点,故收率较低;而TMS(三甲基硅基乙炔)(Tab.3,entries16)则是由于位阻较大导致的反应效果较差.但综合来看,在无溶剂的条件下,该法具有广泛的底物范围,如各种卤代苯基、吸电子基、给电子基和杂环等.另外,为了进一步验证不同叠氮化物的适用性,选择苄基叠氮代替叠氮乙酸乙酯和不同电子效应的取代苯乙炔(Tab.2.3,entries 19-21)反应,发现依然能够很好地得到目标化合物.
本文编号:35636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3563645.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