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芬顿反应金纳米簇传感器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23 23:22
金纳米簇是一类新型的纳米材料,其粒径通常小于2 nm,由于此尺寸接近于电子的费米波长,因而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其高荧光强度、高稳定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被广泛用作荧光纳米簇探针去检测目标物。在本论文中,由于血红蛋白和尿酸对荧光金属纳米簇产生猝灭现象,建立血红蛋白和尿酸的传感体系。第一部分,主要让牛血清白蛋白作为模板合成了金纳米簇。研究发现在单独加入血红蛋白对金纳米簇荧光的猝灭不明显,但是当过氧化氢与血红蛋白共存时,在过氧化氢的辅助下,通过类芬顿反应产生更多的强氧化剂羟基自由基和氢过氧自由基,剧烈增强对金纳米簇的荧光猝灭程度,从而达到高灵敏检测血红蛋白的目标。第二部分,由于在芬顿反应中金纳米簇的荧光强度对于过氧化氢的浓度可以灵敏地检测,因此金纳米簇和香豆素的荧光比率传感体系通过亚铁离子可以明显加强对过氧化氢的检测。过氧化氢可以作为酶反应的产物,所以对过氧化氢的分析也可以延伸到尿酸的检测中,以实现对尿酸的定量检测分析。该方法是选择性高、灵敏度高的检测方法,能被用于实际生物样品的分析。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荧光金纳米簇合成方法的示意图和配体对金纳米簇荧光的影响
基于芬顿反应金纳米簇传感器的研究 第一章 序 言没有起关键作用。Liu 等[41]设计了一种基于焦磷酸根离子与 Cu2+螯合作用来检测焦磷酸根离子的新型 BSA-AuNCs-Cu2+荧光传感器,从而恢复了 BSA 稳定的金纳米簇的荧光。Cui 等[42]用一锅法合成牛血清白蛋白(BSA)稳定的金纳米簇,基于形成 Au2S纳米簇的结构会降解 S2-可以猝灭纳米簇荧光,从而将 BSA-AuNCs 用作 S2-传感器。Yan 等[43]使用微波辅助合成方法制备了牛血清白蛋白稳定的金纳米簇和人血清白蛋白稳定的金纳米簇。后者在 NOx存在下表现出猝灭效应,这表明其可用于检测细胞内 NOx物质。在 BSA 稳定的 Cu-Ag 纳米簇的情况下,Gao 等[44]发现了荧光铜纳米簇,可以选择性测定曲酸的浓度范围为 0.2 至 50 μM,检测限低至 0.07 μM(图 1-2)。
基于芬顿反应金纳米簇传感器的研究 第一章 序 双半胱氨酸封端的 AuNCs 可以应用于检测 As3+,其检测限为 53.7 nM,低于美国环境保护署设定的饮用水中的砷的最低的分析水平(MAL)(133 nM)[75]。As的添加可以增强 AuNCs 的荧光,主要是因为电子可以从富含电子的 AuNCs 流到电子缺陷的 As3+,导致 AuNCs 的辐射衰减速率的增加。在 As3+存在下,荧光的平均衰减时间从 2.63 下降到 0.48 ns。通过简单地添加螯合剂如琥珀酸,可以除去 Au 核的表面上的 As3+,从而 AuNCs 可以重复利用。
本文编号:3605358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荧光金纳米簇合成方法的示意图和配体对金纳米簇荧光的影响
基于芬顿反应金纳米簇传感器的研究 第一章 序 言没有起关键作用。Liu 等[41]设计了一种基于焦磷酸根离子与 Cu2+螯合作用来检测焦磷酸根离子的新型 BSA-AuNCs-Cu2+荧光传感器,从而恢复了 BSA 稳定的金纳米簇的荧光。Cui 等[42]用一锅法合成牛血清白蛋白(BSA)稳定的金纳米簇,基于形成 Au2S纳米簇的结构会降解 S2-可以猝灭纳米簇荧光,从而将 BSA-AuNCs 用作 S2-传感器。Yan 等[43]使用微波辅助合成方法制备了牛血清白蛋白稳定的金纳米簇和人血清白蛋白稳定的金纳米簇。后者在 NOx存在下表现出猝灭效应,这表明其可用于检测细胞内 NOx物质。在 BSA 稳定的 Cu-Ag 纳米簇的情况下,Gao 等[44]发现了荧光铜纳米簇,可以选择性测定曲酸的浓度范围为 0.2 至 50 μM,检测限低至 0.07 μM(图 1-2)。
基于芬顿反应金纳米簇传感器的研究 第一章 序 双半胱氨酸封端的 AuNCs 可以应用于检测 As3+,其检测限为 53.7 nM,低于美国环境保护署设定的饮用水中的砷的最低的分析水平(MAL)(133 nM)[75]。As的添加可以增强 AuNCs 的荧光,主要是因为电子可以从富含电子的 AuNCs 流到电子缺陷的 As3+,导致 AuNCs 的辐射衰减速率的增加。在 As3+存在下,荧光的平均衰减时间从 2.63 下降到 0.48 ns。通过简单地添加螯合剂如琥珀酸,可以除去 Au 核的表面上的 As3+,从而 AuNCs 可以重复利用。
本文编号:36053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3605358.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