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F基钴氧化物的形貌调控及其CO催化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2-07-08 11:50
一氧化碳是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的产物,是无色,无味,无刺激性的有毒有害气体,是大气中分布最广和数量最多的污染物。因此,如何消除一氧化碳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目前,消除一氧化碳的主要方法是催化氧化法。Co3O4作为一种非贵金属催化剂用于一氧化碳催化氧化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Co3O4具有极高的催化活性,被认为是最有发展潜力的非贵金属催化剂。对于用来催化一氧化碳氧化的催化剂而言,催化剂的粒径大小和分布、孔结构、结晶度、分散性和比表面积等因素对其催化性能有很大的影响,而材料的制备方法又是影响上述因素的关键之一。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以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OFs)为前驱体制备金属氧化物和复合金属氧化物材料倍受研究人员的关注。因此,本论文以金属甲酸骨架化合物(MFFs)为前驱体,制备不同形貌的Co3O4,并研究其催化性能,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分别以甲胺和二甲胺为模板,氯化钴为可溶性金属盐,甲酸作为有机配体,制备了钴基甲酸金属框架化合物[CH3NH...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CO氧化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1.2 CO催化氧化反应机理
1.3 Co_3O_4催化剂催化机理的研究
1.4 Co_3O_4催化剂的制备
1.4.1 沉淀法
1.4.2 溶胶凝胶法
1.4.3 水热法
1.4.4 溶剂热法
1.4.5 MOFs模版法
1.5 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OFs)及其应用
1.6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实验试剂、仪器及性能测试方法
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材料表征仪器
2.3 CO催化氧化反应活性测试
第三章 MFFs基多孔立方块状Co_3O_4的合成及其CO催化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前驱体[CH_3NH_3][Co(HCOO)_3]和[(CH_3)_2NH_2][Co(HCOO)_3]的制备
3.2.2 多孔Co_3O_4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FFs基空心及核壳结构Co_3O_4的制备及其CO催化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前驱体[CH_3NH_3][Co(HCOO)_3]的制备
4.2.2 空心和核壳前驱体的制备
4.2.3 空心和核壳Co_3O_4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MFFs纳米粒子的非水微乳液制备及其氧化物的催化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前驱体[CH_3NH_3][Co(HCOO)_3]和[CH_3NH_3][Co0.8Cu0.2(HCOO)_3]纳米粒子的制备
5.2.2 Co_3O_4和Co_3O_4-Cu的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本文编号:3656974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CO氧化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1.2 CO催化氧化反应机理
1.3 Co_3O_4催化剂催化机理的研究
1.4 Co_3O_4催化剂的制备
1.4.1 沉淀法
1.4.2 溶胶凝胶法
1.4.3 水热法
1.4.4 溶剂热法
1.4.5 MOFs模版法
1.5 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OFs)及其应用
1.6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实验试剂、仪器及性能测试方法
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材料表征仪器
2.3 CO催化氧化反应活性测试
第三章 MFFs基多孔立方块状Co_3O_4的合成及其CO催化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前驱体[CH_3NH_3][Co(HCOO)_3]和[(CH_3)_2NH_2][Co(HCOO)_3]的制备
3.2.2 多孔Co_3O_4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FFs基空心及核壳结构Co_3O_4的制备及其CO催化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前驱体[CH_3NH_3][Co(HCOO)_3]的制备
4.2.2 空心和核壳前驱体的制备
4.2.3 空心和核壳Co_3O_4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MFFs纳米粒子的非水微乳液制备及其氧化物的催化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前驱体[CH_3NH_3][Co(HCOO)_3]和[CH_3NH_3][Co0.8Cu0.2(HCOO)_3]纳米粒子的制备
5.2.2 Co_3O_4和Co_3O_4-Cu的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本文编号:36569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3656974.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