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质素基黄酮类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应用及机理解析
发布时间:2025-02-11 12:11
金花葵富含生物黄酮,其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分离提取效果,而开发新型分离功能材料、提高目标化合物的选择性是实现高效分离的最佳途径。为指导花蕾和花的合理采摘,利用多指标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了花蕾和花中总黄酮组成及含量差异。针对黄酮类分子印迹分离所面临的改善结合容量、提高选择性、传质机理解析等难题,利用量化计算、动力学模拟、分子对接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功能单体的选择、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氢键的形成以及印迹识别机理。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对黄酮类分子和功能单体的结构、性质及其不同摩尔比例复合物的相互作用进行理论研究。结果表明,花蕾质量远优于花,衣康酸(IA)是最好的功能单体,丙烯酰胺(AM)次之。采用双重聚合机理对IA、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和木质素进行双交联,构建了槲皮素分子印迹聚合物(QUE-MIP)的理论模型,并对其进行实验制备、优化及表征。通过分子对接和动力学模拟研究了QUE-MIP对槲皮素(QUE)、金丝桃苷(HYP)、异槲皮苷(ISO)、槲皮素-3'-O-葡萄糖苷(ISO-3')、棉皮素-8-O-β-D-葡萄糖醛酸苷(HIB)和芦丁(RUT)的印迹相互作用。将理...
【文章页数】:21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黄酮类化合物概述、提取和分离
1.2.1 黄酮类化合物概述
1.2.2 黄酮类化合物提取
1.2.3 黄酮类化合物分离
1.3 金花葵概述、提取和分离
1.4 分子印迹技术概述和讨论
1.4.1 分子印迹技术概述
1.4.2 分子印迹理论计算
1.4.3 分子印迹聚合物合成与表征
1.4.4 分子印迹聚合物应用
1.4.5 分子印迹聚合物发展趋势
1.5 黄酮类分子印迹材料合成与应用
1.5.1 槲皮素
1.5.2 芦丁
1.5.3 异槲皮苷
1.5.4 葛根素
1.5.5 山奈酚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2 研究内容
2 金花葵花蕾和花中总黄酮组成及含量差异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2.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花蕾和花中总黄酮含量分析
2.3.2 花蕾和花中黄酮化学组成及含量差异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子结构、性质及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
3.1 引言
3.2 模型构建与计算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黄酮类分子构象和几何结构
3.3.2 黄酮类分子核磁共振光谱
3.3.3 黄酮类分子静电势分析
3.3.4 相互作用的理论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黄酮类分子印迹作用机理的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
4.1 引言
4.2 模型构建与计算方法
4.2.1 木质素结构模型的选择
4.2.2 黄酮类分子和衣康酸分子结构模型的构建
4.2.3 HGS-OH与衣康酸交联模型的构建
4.2.4 分子对接计算
4.2.5 QUE-MIP模型的构建及相互作用计算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槲皮素和HGS-IA的分子对接计算
4.3.2 QUE-MIP模型的构建及其印迹相互作用
4.3.3 衣康酸交联比例对印迹相互作用的影响
4.3.4 HGS和衣康酸摩尔比例对印迹相互作用的共同影响
4.3.5 EGDMA交联比例对印迹相互作用的影响
4.3.6 QUE-MIP理论模型的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衣康酸交联木质素基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吸附特性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5.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5.2.3 实验方法
5.2.4 测试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结构和热力学表征
5.3.2 吸附特性
5.3.3 QUE-MIP吸附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5.3.4 QUE-MIP的吸附应用
5.4 本章小结
6 木质素接枝聚合物的结构特性及与金丝桃苷的相互作用分析
6.1 引言
6.2 模型构建与计算方法
6.2.1 木质素和羟甲基化木质素建模
6.2.2 木质素接枝聚合物建模
6.2.3 金丝桃苷建模
6.2.4 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
6.2.5 分子对接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体系平衡状态的判断
6.3.2 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变化
6.3.3 静态力学性能分析
6.3.4 吸附位点分析
6.3.5 相互作用分析
6.3.6 径向分布函数分析
6.3.7 均方位移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木质素RAFT接枝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吸附特性
7.1 引言
7.2 实验方法
7.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7.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7.2.3 实验方法
7.2.4 测试分析
7.3 结果与讨论
7.3.1 结构和热力学表征
7.3.2 吸附特性
7.3.3 QUE-MIP吸附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7.3.4 QUE-MIP的吸附应用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本文编号:4033248
【文章页数】:21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黄酮类化合物概述、提取和分离
1.2.1 黄酮类化合物概述
1.2.2 黄酮类化合物提取
1.2.3 黄酮类化合物分离
1.3 金花葵概述、提取和分离
1.4 分子印迹技术概述和讨论
1.4.1 分子印迹技术概述
1.4.2 分子印迹理论计算
1.4.3 分子印迹聚合物合成与表征
1.4.4 分子印迹聚合物应用
1.4.5 分子印迹聚合物发展趋势
1.5 黄酮类分子印迹材料合成与应用
1.5.1 槲皮素
1.5.2 芦丁
1.5.3 异槲皮苷
1.5.4 葛根素
1.5.5 山奈酚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2 研究内容
2 金花葵花蕾和花中总黄酮组成及含量差异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2.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花蕾和花中总黄酮含量分析
2.3.2 花蕾和花中黄酮化学组成及含量差异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子结构、性质及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
3.1 引言
3.2 模型构建与计算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黄酮类分子构象和几何结构
3.3.2 黄酮类分子核磁共振光谱
3.3.3 黄酮类分子静电势分析
3.3.4 相互作用的理论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黄酮类分子印迹作用机理的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
4.1 引言
4.2 模型构建与计算方法
4.2.1 木质素结构模型的选择
4.2.2 黄酮类分子和衣康酸分子结构模型的构建
4.2.3 HGS-OH与衣康酸交联模型的构建
4.2.4 分子对接计算
4.2.5 QUE-MIP模型的构建及相互作用计算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槲皮素和HGS-IA的分子对接计算
4.3.2 QUE-MIP模型的构建及其印迹相互作用
4.3.3 衣康酸交联比例对印迹相互作用的影响
4.3.4 HGS和衣康酸摩尔比例对印迹相互作用的共同影响
4.3.5 EGDMA交联比例对印迹相互作用的影响
4.3.6 QUE-MIP理论模型的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衣康酸交联木质素基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吸附特性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5.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5.2.3 实验方法
5.2.4 测试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结构和热力学表征
5.3.2 吸附特性
5.3.3 QUE-MIP吸附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5.3.4 QUE-MIP的吸附应用
5.4 本章小结
6 木质素接枝聚合物的结构特性及与金丝桃苷的相互作用分析
6.1 引言
6.2 模型构建与计算方法
6.2.1 木质素和羟甲基化木质素建模
6.2.2 木质素接枝聚合物建模
6.2.3 金丝桃苷建模
6.2.4 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
6.2.5 分子对接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体系平衡状态的判断
6.3.2 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变化
6.3.3 静态力学性能分析
6.3.4 吸附位点分析
6.3.5 相互作用分析
6.3.6 径向分布函数分析
6.3.7 均方位移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木质素RAFT接枝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吸附特性
7.1 引言
7.2 实验方法
7.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7.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7.2.3 实验方法
7.2.4 测试分析
7.3 结果与讨论
7.3.1 结构和热力学表征
7.3.2 吸附特性
7.3.3 QUE-MIP吸附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7.3.4 QUE-MIP的吸附应用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本文编号:40332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4033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