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鉴别蜂胶品种的可行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3 15:13

  本文关键词: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鉴别蜂胶品种的可行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近红外光谱技术 蜂胶 植物源鉴别 主成分分析结合马氏距离判别法 典型判别分析


【摘要】:不同植物源的蜂胶物质组成不同,其生理和药理活性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目前主要是根据蜂胶中物质组成及其含量的不同来鉴别蜂胶植物源,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因此,建立一种快速、准确鉴别蜂胶植物源的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三种不同植物源的蜂胶(杨树型蜂胶、桦树型蜂胶和橡树型蜂胶)为研究对象,利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对蜂胶的无水乙醇溶液进行光谱扫描,采用主成分分析结合马氏距离判别法和典型判别分析分别建立蜂胶品种的判别模型并对其性能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在经过光谱预处理和主成分分析后,得到最佳的光谱建模波段为4 500~12 000cm~(-1),最佳的光谱预处理方法为一阶导数+Savitzky-Golay(7)平滑;主成分分析结合马氏距离判别法建立的判别模型校正集和检验集的判别准确率分别为93.62%和82.61%;典型判别分析建立的判别模型的判别准确率为91.4%,交叉检验的判别准确率为88.6%。由此可知,主成分分析结合马氏距离判别法与典型判别分析对蜂胶样品的分类效果均较好。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应用于蜂胶植物源的快速、准确鉴别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作者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农业部蜂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北京);农业部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国家农产品加工中心蜂产品加工分中心;
【关键词】近红外光谱技术 蜂胶 植物源鉴别 主成分分析结合马氏距离判别法 典型判别分析
【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S201203046) 国际原子能机构项目(IAEA)合作项目(16567-RO) 2015年国家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项目(GJFP2015010)资助
【分类号】:O657.33;TS207.3
【正文快照】: 1.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北京1000932.农业部蜂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北京),北京1000933.农业部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北京1000814.国家农产品加工中心蜂产品加工分中心,北京102202引言蜂胶是蜜蜂从植物的茎、腋芽处采集的树脂,并混入自身上颚腺的分泌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芬;岳海涛;吕文伟;张丽君;;蜂胶总黄酮对急性心肌梗死犬血清微量元素及心肌超微结构的影响[J];中草药;2010年04期

2 肖彦春;窦森;;土壤腐殖质各组分红外光谱研究[J];分析化学;2007年11期

3 杨明;隋殿军;孙红;于德伟;崔志勇;;蜂胶总黄酮抗心肌缺血作用[J];中草药;2006年02期

4 钟立人,韩文辉,张燕萍;蜂胶抗氧化性能的研究[J];中草药;2002年09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沛;周卫军;李娟;郭子川;谭洁;樊腾芳;陈恋;曹胜;;澧阳平原古水稻土有机质红外光谱特征[J];土壤学报;2016年04期

2 杨娟;陈兰珍;薛晓锋;吴黎明;李熠;赵静;吴招斌;张妍楠;;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鉴别蜂胶品种的可行性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6年06期

3 张福韬;乔云发;苗淑杰;韩晓增;;长期玉米连作下黑土各组分有机质化学结构特征[J];中国农业科学;2016年10期

4 赵欣宇;吴景贵;刘文利;曲晓晶;;农业有机废弃物对黑土腐殖质元素组成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6年02期

5 文萍;戴希希;刘丹;余良忠;;蜂胶质量控制技术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6年02期

6 刘娜;魏秀丽;高闽光;徐亮;;基于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的气溶胶中水溶性无机离子定量分析方法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5年12期

7 赵曲波;;抗心肌缺血药物的进展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5年31期

8 汤智;赵晓丽;吴丰昌;谭一新;赵天慧;秦宁;钟燕平;;不同来源腐殖酸在纳米四氧化三铁上的吸附及对其沉降性的影响[J];环境化学;2015年08期

9 王启海;黄文斌;韩军;梁枫;;蜂胶总黄酮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病理学及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药材;2015年07期

10 杨周生;;中药抗心肌缺血的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15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桑慧;司艳红;王家富;商战平;;蜂胶抗氧化性的实验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年03期

2 李雅晶;胡福良;陈民利;;蜂胶对糖脂代谢的调节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J];中草药;2007年10期

3 杨明;隋殿军;孙红;于德伟;崔志勇;;蜂胶总黄酮抗心肌缺血作用[J];中草药;2006年02期

4 杨明,隋殿军,孙红,于德伟,崔志勇;蜂胶总黄酮对犬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5年05期

5 杨明,朱姝,隋殿军,孙红,于德伟,崔志勇;蜂胶总黄酮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5年04期

6 陈荷凤,韩文辉,李兵,崔海辉;蜂胶各种溶剂提取物的抑菌效果比较[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1年S1期

7 孟洁,杭瑚;诃子抗氧化作用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0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宁;现代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与研究应用[J];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2年02期

2 谢新华,肖昕,李晓方,刘邻渭;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粮油检测中的应用[J];粮食与食品工业;2003年04期

3 李伟;肖爱平;冷鹃;;近红外光谱技术及其在农作物中的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9年03期

4 毛晶;;近红外光谱技术的介绍[J];民营科技;2010年05期

5 孟德素;;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啤酒产品检测中的应用进展[J];酿酒科技;2011年04期

6 肖明礼;陈越立;林锐峰;;近红外光谱技术及应用[J];广东化工;2011年07期

7 隋世江;叶鑫;隽英华;;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土壤成分检测中的研究进展[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2年01期

8 黄威;李爽;李倬林;王亭;曾宪鹏;李铁柱;;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乳品中的应用[J];饮料工业;2012年12期

9 任瑞娟;柴春祥;鲁晓翔;;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水产品检测中的应用展望[J];食品工业科技;2013年02期

10 许俐,陈斌;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品和农产品领域中的应用[J];农业机械学报;1997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丹;李漫男;;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乳品分析中应用的研究进展[A];2009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张庚;;近红外光谱技术对组织(肌)氧的监测与进展[A];重症医学十年回顾与展望——2012年浙江省重症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3 陆婉珍;;近红外光谱技术进展[A];第三届科学仪器前沿技术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4 吕萍;陈永祥;;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A];全国中医药研究暨中医药科室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5 张鑫;顾欣;陈美莲;张文刚;严凤;;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乳品行业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A];第三届中国奶业大会论文集(下册)[C];2012年

6 毛建江;邱化玉;倪勇;蒋剑雄;来国桥;;近红外光谱技术用于人参和人参种子的鉴别分析[A];第十四届全国分子光谱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陈景云;樊杰;李文泉;;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烟草生产中的应用[A];华北、东北地区2007年度烟草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孙明;李凯歌;刘良云;;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和应用[A];2007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李飞雁;吴志生;林兆洲;史新元;乔延江;;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天麻的产地鉴别[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分析分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10 毕卫红;白立春;;近红外光谱技术中应注意的问题[A];全国第十二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三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波平;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多组分检测及模式识别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2 丁东;近红外光谱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文廷;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脑血氧检测[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张雯雅;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珍稀木材鉴别领域的研究与应用[D];浙江农林大学;2015年

3 范益晖;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香榧产地分级方法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5年

4 王星;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连翘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研究[D];河南中医学院;2009年

5 胡钢亮;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6 徐彦;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检测籼稻主要成分及新陈度的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年

7 张威;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银黄颗粒质量控制与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河南中医学院;2011年

8 李楠;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检测大豆氨基酸含量及分析其相关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9 杨海雷;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质量分析中的若干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罗兰;近红外光谱技术用于茶碱浓度检测建模初步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373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5373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9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