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肿瘤相关生物分子的检测
本文关键词: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肿瘤相关生物分子的检测
更多相关文章: G-四链体 肿瘤 分子刷型共轭聚合物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金纳米颗粒 荧光-比色传感器
【摘要】:肿瘤(tumor)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子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异常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目前,按照肿瘤对人体危害的大小及新生物的细胞特征,将其分为良性和恶性。恶性肿瘤生长迅速,容易全身转移,通过手术治疗后的复发概率较高,是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一类疾病。所以,临床上对于肿瘤的检测、监测和治疗显得格外重要。本课题通过利用分子刷型共轭聚合物、硫黄素T和金纳米颗粒的特殊光学性能,建立了稳定性好,特异性高,灵敏度低的检测肿瘤相关生物分子的光学生物传感器。首先,以分子刷型共轭聚合物(ThNI)/核酸适体(apt29)/ThT复合物作为研究体系,设计了一种基于ThNI和ThT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传感机制,应用于凝血酶检测的传感策略中。凝血酶能够诱导富G的核酸适体形成G-四链体,由于凝血酶较大的空间位阻会阻碍ThT的嵌入,与不加凝血酶时对比,FRET效率显著降低,从而可实现对凝血酶的检测。该传感器在缓冲溶液和10%血清环境中对于凝血酶的最低检出限都为0.2 nM。其次,以ThT作为荧光信号传感材料,以AuNPs为比色信号传感材料,利用ThT可诱导富G核酸序列形成G-四链体并嵌入其中发光的特性,构建了一种检测肿瘤相关DNA分子(富G核酸序列)的荧光-比色传感器。因为ThT能够诱导富G核酸序列形成G-四链体,导致DNA的构型发生变化,脱离金纳米颗粒表面,加入盐后金纳米颗粒聚集且颜色发生变化。该传感器可在靶物质浓度为5 nM-300 nM的小范围内实现对富G核酸序列的检测,检测限为5 nM。最后,将AuNPs引入到肿瘤标志物(PSA)的检测中,利用其对多肽的物理吸附作用和多肽片段被切割而引起的聚集现象,构建了一种基于能量转移的“turn-on”型荧光-比色传感器。当有PSA存在时,PSA会特异性酶切荧光标记的多肽,小的寡肽片段与金纳米颗粒之间的作用较弱,不能像“桥梁”一样拉近金纳米颗粒之间的距离,所以多肽荧光恢复,金纳米溶液颜色不变。此传感器对缓冲溶液中PSA的最低检测限为0.01 nM,对10%血清环境中PSA检测限为0.05 nM。
【关键词】:G-四链体 肿瘤 分子刷型共轭聚合物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金纳米颗粒 荧光-比色传感器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0.4;O657.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专用术语注释表9-10
- 第一章 绪论10-27
- 1.1 生物传感器概述10-19
- 1.1.1 荧光生物传感器11-16
- 1.1.2 比色生物传感器16-17
- 1.1.3 荧光-比色生物传感器17-19
- 1.2 分子刷型共轭聚合物及其生物传感器19-21
- 1.2.1 分子刷型共轭聚合物的简述19
- 1.2.2 基于分子刷型共轭聚合物的生物传感器19-21
- 1.3 硫黄素T及其生物传感器21-23
- 1.3.1 硫黄素T的简述21
- 1.3.2 基于硫黄素T的生物传感器21-23
- 1.4 金纳米颗粒及其生物传感器23-25
- 1.4.1 金纳米颗粒的简述23
- 1.4.2 基于金纳米颗粒的生物传感器23-25
- 1.5 本课题的设计思路与意义25-27
- 第二章 基于G-四链体探针和分子刷型共轭聚合物的凝血酶检测27-36
- 2.1 引言27-28
- 2.2 传感策略28-29
- 2.3 实验部分29-31
- 2.3.1 实验材料29
- 2.3.2 仪器与方法29-30
- 2.3.3 实验过程30-31
- 2.4 结果与讨论31-35
- 2.4.1 可行性分析31-32
- 2.4.2 特异性分析32-33
- 2.4.3 灵敏度分析33-35
- 2.5 本章小结35-36
- 第三章 基于金纳米颗粒和硫黄素T的富G核酸序列检测36-48
- 3.1 引言36
- 3.2 传感策略36-37
- 3.3 实验部分37-40
- 3.3.1 实验材料37-38
- 3.3.2 仪器与方法38
- 3.3.3 实验过程38-40
- 3.4 结果与讨论40-47
- 3.4.1 可行性分析40-41
- 3.4.2 反应条件优化分析41-42
- 3.4.3 灵敏度分析42-43
- 3.4.4 实验方案的应用分析43-47
- 3.5 本章小结47-48
- 第四章 基于金纳米颗粒和多肽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48-59
- 4.1 引言48
- 4.2 传感策略48-49
- 4.3 实验部分49-52
- 4.3.1 实验材料49-50
- 4.3.2 仪器与方法50
- 4.3.3 实验过程50-52
- 4.4 结果与讨论52-58
- 4.4.1 可行性分析52-53
- 4.4.2 反应条件优化53-55
- 4.4.3 特异性分析55-56
- 4.4.4 灵敏度分析56-58
- 4.5 本章小结58-59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59-61
- 参考文献61-68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68-69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69-70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70-71
- 致谢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涛;李敏;沈福刚;张洪波;任淑霞;杨超;;原位形成的金纳米颗粒对溶菌酶结构的影响[J];微纳电子技术;2012年08期
2 郭薇,魏莉,张昕彤,白玉白;云母表面金纳米颗粒单层膜的制备[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1年12期
3 李迪,李景虹;2-巯基喹啉包裹的金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年03期
4 付云芝;杜玉扣;杨平;李津如;江龙;;单分散、小粒径金纳米颗粒的形貌控制增长[J];中国科学(B辑 化学);2006年05期
5 杨振;杨晓宁;徐志军;;金纳米颗粒周围水的结构和动力学性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物理化学学报;2008年11期
6 吕秉峰;李国平;罗运军;;金纳米颗粒的水相法合成及荧光性能[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0年08期
7 王慧娟;薛晨阳;袁艳玲;;金纳米颗粒制备及其光学特性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11年01期
8 王国军;姚瑰玮;马士禹;陈邦林;;不同还原剂对金纳米颗粒合成的影响[J];化学世界;2011年03期
9 王健;王冬梅;李原芳;;半胱氨酸化学键合金纳米颗粒用于氧化性小分子可视化测定的载体研究[J];科学通报;2011年15期
10 ;金纳米颗粒在重金属离子可视化检测中取得新进展[J];中国西部科技;2011年2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薇;席时权;王海水;;金纳米颗粒的组装和结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张超;张丫丫;肖宜明;董振超;徐文;;金纳米颗粒荧光光谱特性研究[A];中国真空学会2012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张彩荣;曹淑妍;刘珍杰;马士禹;张云艳;陈邦林;;微纳氩、氮气泡对柠檬酸钠合成金纳米颗粒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1分会:表面界面与纳米结构材料[C];2013年
4 乔金菊;刘丽峰;王旭;姜宏伟;郑鹉;贺淑丽;;金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质研究[A];2009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王乙潜;梁文双;;金纳米颗粒的高分辨电子显微学研究[A];2009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史巍;鲁闻生;江龙;;尺寸可控的双溶性金纳米颗粒的制备[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刘珍杰;王国军;马士禹;张云艳;陈邦林;;不同还原剂对金纳米颗粒合成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田月;赵玉云;崔燕;蒋兴宇;;具有独特活性的金纳米颗粒的合成及其抗菌机制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9 冷飞;李英;甄淑君;李原芳;;基于金纳米颗粒的等离子体共振吸收测定阿莫西林[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10 张彩荣;吴善超;曹淑妍;马士禹;张云艳;陈邦林;;微纳氢气泡制备金纳米颗粒[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1分会:表面界面与纳米结构材料[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记者 李林旭;纳米科技领域的“黄金热”[N];中国黄金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冯卫东 郑晓春;有无肺癌一“闻”便知[N];科技日报;2009年
3 秀 田;带金病毒“间谍”刺探细胞情报[N];大众科技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元;多层壳包覆的功能化金纳米颗粒在生物医学及液晶器件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5年
2 刘迪龙;金纳米颗粒有序结构的界面自组装及其电磁场耦合增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3 庄强;金纳米颗粒的静电自组装及其在界面可控成膜中的应用[D];西北工业大学;2015年
4 易姿;基于金纳米颗粒和核酸的生物传感新方法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5 赵婧;基于金纳米颗粒构建新型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柴芳;基于金纳米颗粒生物探针的制备及其检测重金属离子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吴西;金纳米颗粒的光学性质及其用于细胞标记和肿瘤治疗[D];复旦大学;2012年
8 郭俊宏;碳化硅及金纳米颗粒表面结构诱导的荧光特性及其应用[D];南京大学;2014年
9 成婧;金纳米颗粒的合成及其在单粒子水平上的成像技术开发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10 魏琳;功能金纳米材料的合成、应用及光学显微成像技术的开发[D];湖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仇昕;金纳米颗粒的合成及其光学性质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2 郝勇敢;二氧化钛基复合催化剂的结构设计及性能调控[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3 张友琴;金纳米颗粒阵列后处理的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4 辛艳;表面亲疏水性质渐变的球形金纳米颗粒调节树突状细胞成熟的初步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5 白志军;荧光能量共振转移法研究牛血清蛋白部分肽段和水相金纳米颗粒的相互作用[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6年
6 吴|,
本文编号:5380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538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