萘桥连双钼二聚体的合成及其电子耦合性质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萘桥连双钼二聚体的合成及其电子耦合性质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混价化合物 电子耦合 萘 Hush模型 电子转移距离
【摘要】:一直以来,电子转移都是物理、化学、生物等过程的本质。多年来,人们在电子转移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意义重大的进展。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们得到了很多有意义的结果。其中,混价化合物的分类,电子耦合常数的求算和电子传递反应动力学共同构架了该领域的理论框架体系。在电子传递领域,主要是以D-B-A分子模型为研究对象,即电子给体(D)和电子受体(A)以及桥配体(B)。人们虽然设计合成了各式各样的D-B-A分子,但是这些实验模型化合物的电子跃迁光谱信号较为复杂,导致无法从分子轨道层面研究分子内电子传递的机理。而且,这些模型化合物在验证基于超交换机理的CNS电子转移理论和经典的Hush模型的一致性时结果偏差较大。在我们课题组,主要研究双钼金属配合物,因为其作为金属中心,具有结构明晰电子构型(σ2π4δ2)。这类化合物的光、电、磁以及氧化还原性质仅与高能级的δ电子有关,并且可以通过电化学和光谱的方法准确测定δ电子在基态和激发态的能级。这些电子特征简化了复杂的电荷迁移光谱,有利于从分子轨道层面研究电子传递机理。本课题是以2,6-萘二羧酸及其单硫代和全硫代配体作为桥基配体合成了三种新的对称双钼金属配合物,分别为全氧萘桥连化合物[O2-(2,6-naph)-O2],单硫代萘桥连化合物[OS-(2,6-naph)-OS]和全硫代萘桥连化合物[S2-(2,6-naph)-S2]。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明该体系化合物具有相似的分子结构,并且桥配体与双钼金属中心的扭转角较小。另外还对该系列化合物进行了1H-MNR核磁表征,电化学和电子性质的研究。一系列研究发现随着桥配体上硫原子的增多,金属向桥配体的电荷跃迁(MLCT)吸收光谱带从全氧配合物的499 nm向全硫配合物的673 nm处逐渐红移;金属向金属的电荷跃迁(MMCT)吸收光谱带从1658 nm向3000 nm处逐渐红移,这些实验结果均清楚的表明将桥配体上的配位原子逐渐由氧原子替换成硫原子,两组[Mo2]单元之间的电子耦合作用逐步增强。为了进一步研究该系列化合物分子内的电子耦合作用,用氧化剂六氟磷酸二茂铁对其进行了单电子的氧化并分别得到了三个化合物的氧化产物[O2-(2,6-naph)-O2]+,[OS-(2,6-naph)-OS]+和[S2-(2,6-naph)-S2]+。通过紫外-可见-近红外测试光谱数据,利用Hush模型计算得到的耦合常数Hab,根据Robin-Day的分类,这三个化合物属于第二类弱耦合体系。为了进一步研究电子转移距离对电子耦合作用的影响,将具有相同的双钼金属中心不同桥配体(苯、萘、联苯)的三组化合物做比较,其电子转移速率(ket)及电子耦合作用(Hab)随着电子转移距离(rab)增长而呈现出指数性衰减。分析结果表明电子转移距离是电子耦合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混价化合物 电子耦合 萘 Hush模型 电子转移距离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41.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引言9-22
- 1.1 双钼金属配合物简介9-11
- 1.2 双态模型11-12
- 1.3 电子转移反应热力学与动力学12-15
- 1.3.1 电子转移的光过程和热过程12-13
- 1.3.2 电子转移反应重组能13-14
- 1.3.3 电子转移反应活化能14
- 1.3.4 电子转移速率常数14-15
- 1.4 混价化合物的分类15-17
- 1.5 电子耦合常数的计算17-19
- 1.6 电子转移机理19-20
- 1.7 选题的内容及意义20-22
- 第二章 2,6-萘二羧酸及其硫代衍生物作为桥配体的双钼二元体的合成与表征22-36
- 2.1 引言22
- 2.2 实验部分22-27
- 2.2.1 2,6-二硫代萘二羧酸的合成22-23
- 2.2.2 2,6-四硫代萘二羧酸的合成23-24
- 2.2.3 [Mo_2(DAniF)_3]_2(μ-O_2CC_(10)H_6CO_2)的合成24-25
- 2.2.4 [Mo_2(DAniF)_3]_2(μ-OSCC_(10)H_6COS)的合成25-26
- 2.2.5 [Mo_2(DAniF)_3]_2(μ-S_2CC_(10)H_6CS_2)的合成26
- 2.2.6 混价化合物的合成26-27
- 2.3 结果与表征27-34
- 2.3.1 核磁氢谱27-29
- 2.3.2 晶体结构和数据29-33
- 2.3.3 电子顺磁共振33-34
- 2.4 小结34-36
- 第三章 萘桥连双钼金属配合物的光电性质的讨论36-50
- 3.1 电化学的结果与讨论36-38
- 3.2 电子结构和光谱性质38-41
- 3.3 混价化合物的光谱性质41-44
- 3.4 耦合常数的计算和比较44-46
- 3.5 电子转移动力学的讨论46-47
- 3.6 混价化合物的分类47-48
- 3.7 小结48-50
- 第四章 以苯、萘、联苯为桥配体的化合物相关性的讨论50-56
- 4.1 引言50-51
- 4.2 电子转移距离对耦合作用的影响51-53
- 4.3 电子转移距离对电子转移速率的影响53-55
- 4.4 小结55-56
- 第五章 结论56-58
- 附录 实验原料和方法58-60
- 1 原料58
- 2 合成方法58
- 3 实验方法58-60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60-61
- 参考文献61-70
- 致谢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正东;袁意;叶华林;;苯桥连的双[噻唑并[4,5-d]嘧啶-7(6H)-酮]衍生物的合成[J];有机化学;2012年12期
2 方正东;吕鉴泉;;桥连的双[噻吩并[2,3-d]嘧啶-4(3H)-酮]的合成[J];有机化学;2011年12期
3 梁兴龙,曾伟,李鸿波,杜瑛,秦圣英;烷基醚桥连的二异羟肟酸钴(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氧合性能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4 王瑛;周秀中;;硅桥连双环戊二烯基ⅣB族金属二氯化物的反应[J];有机化学;1992年03期
5 王佰全,徐善生,周秀中;硅桥连双(三甲硅基环戊二烯基)钛化合物的合成及脱硅基反应[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9年01期
6 姚开安,蒋玉萍,周志萍,陈慧兰;分子内桥连有机钴配合物的合成及热稳定性研究[J];无机化学学报;2002年11期
7 郭炜,范宁娟;2,6-二羰酰胺基吡啶桥连的类肽的卤离子识别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8 黄齐茂;肖欣;潘志权;李志远;邓鹏星;章颖;;新型β,β-桥连双卟啉的合成及其光敏活性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9年05期
9 张伟;张宇浩;姚吉祥;郭志强;魏学红;;一种桥连β-二亚胺的合成及结构表征[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10 胥红敏,吕念春,程靳;复合材料桥连的裂纹动力学模型问题的解[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国颂;张衡益;刘育;;2,6-吡啶二甲酰胺桥连β-环糊精的合成与表征[A];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研究进展——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二届大环第四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杨亮茹;赵熙良;毛璞;肖咏梅;;芳香环桥连双手性咪唑摀盐的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应用化学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赵海燕;蔡斌;贺欢;杨柏枫;杨国昱;;3d-4f金属取代及桥连的二维金属-氧簇的合成与结构[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8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4 张岐;廖代正;卜卫民;林强强;王耕霖;;自组装构筑草酰胺/硫氰酸根/氢键共同桥连多维铜(Ⅱ)大分子晶体[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5 王佰全;朱柏林;徐善生;周秀中;;双桥连二环戊二烯基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反应性[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田哲锡;周鑫;吴学;;A型桥连双卟啉Zn(Ⅱ)配合物对二胺类有机小分子的识别[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有机合成化学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2年
7 杨英威;曹蕊;刘育;;桥连环糊精与胆酸分子包结配位的热力学性质[A];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研究进展——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二届大环第四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8 王卫东;杨国昱;;稀土桥连的钨-氧簇的水热合成与晶体结构[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全国多酸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张晓春;舒尧;肖p,
本文编号:5413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541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