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有机骨架衍生Ni基材料催化烷烃选择氧化(英文)
本文关键词:金属有机骨架衍生Ni基材料催化烷烃选择氧化(英文)
更多相关文章: 镍 纳米粒子 金属有机骨架 烷烃 氧化 多相催化
【摘要】:N掺杂碳基纳米材料由于具有高稳定性、良好的导电性、较大的孔体积和比表面积等特点而受到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在气体吸附、催化、电化学以及燃料电池等许多领域表现出潜在应用价值.N掺杂碳材料的制备主要采用两种方法,即后合成法和原位合成法.后合成法是指采用含N化合物(如尿素等)对已合成的碳材料进行处理,但所制材料中N含量往往偏低,且N活性位不够稳定.要得到N含量较高且稳定的N掺杂碳材料常常采用原位合成法,即以富氮前体作为模板,在热解过程中N原位嵌入碳纳米材料中,因而具有结构稳定,N含量丰富等优点.金属有机骨架(MOFs)材料是一种新型的类沸石类多孔材料,是由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通过配位键键合而成的拓扑结构.该类材料具有较高的孔隙率和比表面积以及结构可调控性等特点.通过调节金属中心和配体种类,引入含N配体,可以得到不同类型的含N的MOFs.此外,含N的MOFs在一定温度下热解能有效减少N元素的流失,因此,MOFs是一类优秀的用于制备N掺杂碳基纳米材料的模板材料.近年来,以含N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为模板,通过简单热解一步合成N掺杂碳基纳米催化剂,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在惰性气氛中采用直接热解Ni基MOF方法制备了N掺杂C包裹的Ni纳米颗粒,并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PXRD)、N2吸附脱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原子吸收光谱(AA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对该复合材料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PXRD测试结果表明,经过热解,催化剂中出现了大量的金属Ni粒子,说明Ni-MOF中的Ni~(2+)离子在热解过程中被原位还原成了Ni纳米颗粒.N2吸附脱附结果表明,热解前的Ni-MOF结构中只存在微孔结构,但是热解Ni@C-N材料中生成了大量的介孔或大孔结构,从而有利于反应底物与催化剂活性位点的接触.SEM结果表明,在较低的温度下热解,催化剂可以保持MOFs原来的构型,且结构疏松多孔;而在较高的温度下热解,如800℃℃,将有大量的碳纳米管生成.TEM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升高,催化剂中Ni纳米颗粒逐渐增大.从HRTEM测试结果可以清晰看出,高温热解时有石墨烯结构生成,并且生成的Ni纳米颗粒原位嵌入了石墨烯结构中,因而有利于Ni纳米颗粒的分散,从而提高催化剂的活性.XPS结果进一步证明,热解过程中,Ni~(2+)被原位还原成了零价的Ni纳米粒子,此外,N 1s谱图也进一步证明N在热解过程中原位嵌入了生成的石墨烯结构中.随后,以乙基苯选择性氧化为模型反应,测试了Ni@C-N材料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该材料在烷烃选择氧化反应中表现出很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尤其是Ni@C-N-900-8h,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可有效催化一系列饱和烷烃的选择氧化,获得很高的氧化产物收率,且重复利用多次后其活性和选择性没有明显的下降.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镍 纳米粒子 金属有机骨架 烷烃 氧化 多相催化
【基金】: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21322606,21436005,21576095) 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ulp and Paper Engineering (2015TS03) the Doctoral Fund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 (20120172110012)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 (2015ZP002,2015PT004) Guangdong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2013B090500027)~~
【分类号】:O643.36;O627
【正文快照】: 1. Introduction hexane oxidation needs careful control (at conversions of 5% with 75% 80% selectivity to KA oil) to prevent the production The selective partial oxidation of alkanes is an important of excessive amounts of byproducts owing to over ox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娜,李文,李保庆;煤多段加氢热解过程的脱硫脱氮效应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01年01期
2 李文,王娜,李保庆;用热重法研究不同煤种的多段加氢热解过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3 李文,王娜,李保庆;煤的多段加氢热解过程及机理分析[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2年09期
4 常丽萍,赵娅鸿;煤中固有矿物质在热解过程中对氮释放的影响[J];煤炭转化;2005年02期
5 张代林;李伟锋;曾涛;郑明东;王培珍;;炼焦煤的热解过程研究[J];煤炭学报;2012年02期
6 张成;李婷婷;曲世俊;李冬;陈刚;;煤温和热解过程中汞释放形态及分布规律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2年11期
7 钱慧娟;;炭化木材的特性分析[J];林产化工通讯;1991年01期
8 郑瑜,黄清镇,谢伟文,张琳娜;三核铁甲酸配合物的热解过程及其若干催化活性碎片的研究[J];无机化学学报;1993年03期
9 何文绚;;三重桥氧三核铁丙酸配合物热解过程的研究[J];化学通报;1993年04期
10 李文,王娜,李保庆;煤催化多段加氢热解过程的产物分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代林;李伟锋;郑明东;;炼焦煤的热解过程研究[A];2012冀苏鲁皖赣五省金属(冶金)学会第十六届焦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修健;张秋民;关wn;何德民;许英梅;;利用热重分析方法验证油页岩和煤共热解过程中发生协同作用的现象[A];第九届全国化学工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周仕学;郭俊利;赵长青;任鹏;刘文涛;;强粘结性煤与生物质共热解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研究[A];中国煤炭学会第六届青年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王颖莉;魏凤华;李亚妮;;中药牡蛎煅制热解过程中的物理化学特性与动力学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化学动力学会议报告摘要集[C];2013年
5 崔爽;;MOFs热解过程的热重-红外光谱联用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6 余广炜;廖洪强;蔡九菊;;聚氯乙烯与煤混合共热解过程中HCl析出特征[A];第七届(2009)中国钢铁年会大会论文集(中)[C];2009年
7 王宝凤;李丽荣;黄亚茹;朱永满;亢强;张进军;;冠醚在煤与生物质共热解过程中对As和Pb变迁行为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8 王龙;吕国志;朱小峰;张国权;冯伟;唐方方;张廷安;;氯化铝溶液喷雾热解过程研究[A];第十七届(2013年)全国冶金反应工程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3年
9 龙世刚;孟庆民;汪志全;冯新华;毛鸣;;废塑料热解过程气相成分分析及造粒方法的选择[A];2004年全国炼铁生产技术暨炼铁年会文集[C];2004年
10 杨昌炎;姚建中;杨学民;林伟刚;;麦秸分级预处理物料的热解过程研究[A];2004年中国生物质能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美君;典型高硫煤热解过程中硫、氮的变迁及其交互作用机制[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2 刘生玉;中国典型动力煤及含氧模型化合物热解过程的化学基础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4年
3 李震;煤与废塑料共热解过程中氯的变化迁移规律与控制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4 桂本;基于二次反应最小化条件下聚氯乙烯热解过程及初生产物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5 石磊;煤共价键结构在热解过程中的阶段解离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4年
6 周强;煤的热解行为及硫的脱除[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7 胡亿明;木质生物质各组分热解过程和热力学特性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年
8 朱广用;大豆渣的资源化研究—亚临界水解过程及热解过程[D];上海大学;2011年
9 冯昱恒;化工危废在燃烧热解过程中氟氯气体的析出和脱除机理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晋玲;高有机硫焦煤与高挥发分烟煤共热解过程中硫的迁移行为[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2 唐艳玲;稻秸热解过程中碱金属析出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叶紫青;热解过程和气化过程中原煤和煤焦的形态变化[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4 何亮;落叶松树皮热解过程中的传热模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5 李军;煤与水生生物质及其混合物快速热解过程中氮迁移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窦余信;热解过程中氯的析出特性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费金霞;褐煤与高硫烟煤共热解过程的协同作用及其硫迁移[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8 史郭晓;煤与橡胶共热解过程中硫的迁移规律[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9 李婷婷;贵州典型高汞煤温和热解过程中汞的释放及形态转化规律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李云生;霍林河褐煤热解过程光谱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5421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542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