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莱克多巴胺的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6 11:10

  本文关键词:莱克多巴胺的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莱克多巴胺 纳米金 有序介孔碳 碳量子点 电化学传感器


【摘要】:莱克多巴胺(Ractopamine, Rac)是人工合成的β肾上腺素,最初被作为医药用作临床治疗肌肉萎缩症状等。近年来,许多不法商贩在饲养过程中向牲畜的饲料中添加莱克多巴胺作为瘦肉精,以达到增长肌肉、减少脂肪蓄积等目的。但是,由于莱克多巴胺在牲畜体内不能完全代谢而残留在肉品中,食用这样的肉及其制品会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极大地危害。因此,建立一种快速有效的莱克多巴胺检验方法是食品安全评价领域亟须解决的问题。本工作中,我们制备了有序介孔碳(OMC)表面的花状的金纳米结构以及金/碳量子点(Au/CDs)复合纳米材料,以此为基础制备了两种针对莱克多巴胺检测的电化学传感器,并对这两种电化学传感器进行了性能评价与实际样品测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尿素和柠檬酸为原料,采用微波法制备碳量子点(CDs),以此碳量子点为还原剂,氯金酸作为金源,制备了金/碳量子点复合纳米粒子(Au/CDs)。以此复合纳米粒子为敏感材料,制备了莱克多巴胺的电化学传感器,并利用循环伏安、差分脉冲等电化学方法对传感器进行了性能评价。评价的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对于莱克多巴胺的检测具有检测限低、稳定性和重现性好的优点,显示出其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2)通过滴涂的方法制备了有序介孔碳修饰的玻碳电极(OMC/GCE),然后通过电化学沉积的方法在OMC/GCE表面还原氯金酸得到了花状纳米金结构(Au/OMC/GCE)。循环伏安法与差分脉冲伏安法的评价结果表明,相比较于GCE、 OMC/GCE以及Au/GCE, Au/OMC/GCE对莱克多巴胺的电化学还原显示出了最高的电催化能力。以此作为敏感材料制备的莱克多巴胺电化学传感器显示出了低检测限、宽线性范围、高稳定性等特点,有希望在食品安全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工具。
【关键词】:莱克多巴胺 纳米金 有序介孔碳 碳量子点 电化学传感器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57.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24
  • 1.1 瘦肉精8-10
  • 1.1.1 莱克多巴胺8-10
  • 1.2 非金属纳米材料10-13
  • 1.2.1 碳量子点11-13
  • 1.2.2 有序介孔碳13
  • 1.3 金属纳米材料13-15
  • 1.4 本研究工作的意义15-16
  • 参考文献16-24
  • 第二章 莱克多巴胺在金/碳量子点复合纳米材料修饰电极上的电催化还原24-38
  • 2.1 前言24
  • 2.2 实验部分24-26
  • 2.2.1 试剂与仪器24-25
  • 2.2.2 修饰材料的制备25-26
  • 2.2.3 修饰电极的制备26
  • 2.3 结果与讨论26-34
  • 2.3.1 碳量子点、金/碳量子点复合材料的表征26-30
  • 2.3.2 Au/CDs修饰电极的动力学表征30-31
  • 2.3.3 莱克多巴胺在Au/CDs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31-33
  • 2.3.4 传感器的重现性与稳定性33
  • 2.3.5 实际样品中莱克多巴胺的电化学检测33-34
  • 2.4 结论34-35
  • 参考文献35-38
  • 第三章 莱克多巴胺在花状纳米金/有序介孔碳复合材料修饰电极上的电催化还原38-48
  • 3.1 前言38-39
  • 3.2 实验部分39-40
  • 3.2.1 试剂与仪器39
  • 3.2.2 修饰电极的制备39-40
  • 3.3 结果与讨论40-44
  • 3.3.1 OMC/GCE和Au/OMC/GCE电极的表征40-41
  • 3.3.2 扫速对Au/OMC/GCE电极的电化学行为的影响41-42
  • 3.3.3 莱克多巴胺在GCE、OMC/GCE、Au/GCE、Au/OMC/GCE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42-43
  • 3.3.4 以Au/OMC/GCE作为传感器对莱克多巴胺进行电化学检测43
  • 3.3.5 传感器的稳定性和重现性43-44
  • 3.3.6 实际样品中莱克多巴胺的电化学检测44
  • 3.4 结论44-45
  • 参考文献45-48
  • 致谢48-49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应永飞;皮雄娥;陈慧华;朱聪英;;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动物尿样中的莱克多巴胺[J];色谱;2006年03期

2 王凤侠;张艳;何金兴;王玮;徐蓓;王忠斌;王硕;;莱克多巴胺抗体的制备与评价[J];现代食品科技;2007年09期

3 孙海新;凌红丽;曹照真;刘围;高亚东;郗日沫;;莱克多巴胺人工抗原及抗体的制备[J];食品科学;2009年09期

4 赖卫华;张国华;徐国茂;;不同贮藏时间及温度下莱克多巴胺浓度变化的研究[J];食品与机械;2009年06期

5 王迪;杨曙明;刘潇威;于洪侠;;莱克多巴胺免疫亲和柱的制备与应用研究[J];分析测试学报;2010年08期

6 王雪霞;刘晓云;彭运平;;莱克多巴胺残留检测方法及其进展[J];现代食品科技;2010年09期

7 张均媚;吴晓明;刘伟娟;李卓;薛刚;张燕;马文红;;生鲜牛乳中莱克多巴胺的测定[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1年01期

8 路勇;张卫民;黄华;赵雅松;吴颖;汪明;;莱克多巴胺在猪不同可食组织中的残留[J];食品科学;2011年18期

9 张怀珠;温科;;间接ELISA法筛选阳性克隆在莱克多巴胺检测中的的应用[J];肉类工业;2011年12期

10 陈昌云;张红琳;柳闽生;颜妍;赵波;;基于碳纳米管和离子液体复合物修饰电极的免疫传感器检测莱克多巴胺[J];化学学报;2011年2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超华;张军民;李励军;;莱克多巴胺在反刍动物体内代谢及残留规律研究进展[A];中国毒理学会兽医毒理学与饲料毒理学学术讨论会暨兽医毒理专业委员会第4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论文集[C];2012年

2 吴荔琴;肖田安;邓国东;;莱克多巴胺残留分析方法研究进展[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药品学分会第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彪;;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猪尿中莱克多巴胺[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药品学分会第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陈丹;周妮;姚冬生;谢春芳;刘大岭;;莱克多巴胺核酸适配体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制[A];2013年饲料毒理学术报告会暨饲料毒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材料集[C];2013年

5 强致懿;申屠芬琴;沈建忠;;猪组织中莱克多巴胺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和残留消除规律的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九次学术讨论会论文与摘要集[C];2006年

6 董涛;常碧影;张丽英;杨文军;王宗义;;液相色谱/质谱法同步检测饲料中沙丁胺醇、莱克多巴胺和盐酸克伦特罗[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刘林娜;李吉平;刘宁;董影;徐静;万家余;孙玉成;高宏伟;;HPLC荧光检测法测定动物组织中盐酸多巴胺、硫酸沙丁胺醇、硫酸特布他林和盐酸莱克多巴胺残留的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8 张蓉;李欣;陈淑杰;冉胤威;杜俊蓉;;1-(4-羟基苯基)-2-[1-甲基-3-(4-羟基苯基)丙氨基]乙酮盐酸盐对离体蛙心的影响[A];2004年中国西部药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4年

9 柳明;曲丽洁;宁保安;周焕英;王红勇;董建伟;高娜;高志贤;;SPR传感技术快速检测猪肝中的莱克多巴胺[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梁梓森;范小龙;;莱克多巴胺(RAC)对猪骨骼肌、脂肪组织学的影响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分会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徽省兽药饲料监察所 丁在亮;警惕莱克多巴胺在饲料中的使用[N];中国畜牧报;2005年

2 记者 胡立强;湖南:破获特大制售瘦肉精案 涉及16省市[N];人民公安报;2011年

3 记者 刘菊花 董峻;工信部等部门公告禁产销莱克多巴胺[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4 记者 孔凡涛;“瘦肉精”事件与化工生产无关[N];中国化工报;2011年

5 吕贤如;广东口岸连续从美、加进口冷冻肉类中检出残留兽药[N];光明日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孙楠;美力推“瘦肉精标准”用意何在[N];国际商报;2011年

7 邱艳红;我市审结首例“瘦肉精”案[N];上饶日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盖东海;湖南破获特大制售瘦肉精案[N];消费日报;2011年

9 马会东;对检测顾此失彼的追问[N];中国质量报;2011年

10 记者 王希;两部门:禁止进出口“瘦肉精”替代品[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晓云;从莱克多巴胺在动物尿液及毛发中的消除规律探讨其监控模式与方法[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高以明;莱克多巴胺单克隆抗体免疫检测试剂的研制和应用[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3 李学伍;莱克多巴胺及磺胺二甲基嘧啶免疫学快速检测技术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刁雅洁;基于镍(Ⅳ)-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建立β-兴奋剂类药物检测新方法[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石静飞;沙丁胺醇和莱克多巴胺在猪和山羊体内的代谢及组织残留预测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3 梁晓维;莱克多巴胺在肉牛体内残留消除规律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5年

4 戴明雁;莱克多巴胺免疫PCR检测方法学基础研究[D];中国计量学院;2015年

5 杨菲;莱克多巴胺适配体识别速测技术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6 苏飞飞;一种新型单氘标记莱克多巴胺的合成方法[D];上海应用技术大学;2016年

7 魏倾鹤;莱克多巴胺的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8 周守长;莱克多巴胺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初步应用[D];扬州大学;2008年

9 王凤侠;动物组织中莱克多巴胺残留免疫检测方法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08年

10 夏媛媛;莱克多巴胺在鸡组织中的残留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5483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5483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b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