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负载非贵金属锰催化剂的制备与ORR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石墨烯负载非贵金属锰催化剂的制备与ORR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燃料电池 氧还原催化剂 二氧化锰 四氧化三锰 石墨烯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人口的日趋增多和工业化经济的加速进程,对化石能源的需求不断上涨,但化石能源属于不可再生性的能源,终究有一天会被人们消耗殆尽。因此,我们迫切希望找到可以取代它的新型、环境友好可再生的新能源,以实现资源的长期发展。燃料电池(Fuel Cells)、锂离子电池(Lithiumion Batter)、太阳能电池(Solar Cells)、金属-空气电池(Metal air Cells)和超级电容器(Supercapacitor)等电化学能源设备目前正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燃料电池(Fuel Cell)具有很多优点如能量密度较高、污染较小、使用寿命较长、操作很方便、可连续工作等,因此被认为是未来便携式电子产品的替代能源之一。然而氧气还原(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ORR)催化剂严重限制了燃料电池的发展,所以燃料电池中的氧还原催化剂在提升其电池性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含铂的电催化剂在氧还原反应中是催化性能最优秀的催化剂之一,然而它也有很多局限性如成本很高、循环稳定性不好、电子转移动力学缓慢和自然存储量少等,这些局限性制约了它作为燃料电池催化剂的商业化的发展过程。因此,廉价、环保、易于商业化的催化剂材料越来越成为燃料电池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尽管关于氧还原催化剂的研究由来已久,但是在如何降低催化剂成本的前提下提高氧还原催化剂的活性和循环稳定性仍然存在很多的挑战。本文在总结以往氧还原催化的研究基础上,开展了石墨烯基非贵金属锰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氧还原性能方面的研究:1、采用简单便捷的水热方法制备了MnO_2/rGN复合型催化材料。通过对MnO_2/rGN复合型催化剂进行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具有优秀的氧还原催化活性:不仅具有可以跟商业催化剂相媲美的起始电位和极限电流密度,而且拥有很好的循环稳定性和较高的甲醇容纳量。此外,该催化剂在催化过程中遵循“四电子反应途径”,保障了它的催化效率。通过XRD、XPS、SEM和TEM等表征分析,认为:MnO_2/rGN复合催化剂材料是由MnO_2纳米棒与薄层状的石墨烯组成的。其中,石墨烯的主要作用是提升其电导率,减小内阻;二氧化锰(MnO_2)纳米棒负载于石墨烯薄层上,它的作用是在电极表面快速的吸附氧并且催化其发生氧还原反应。二氧化锰拥中离子Mn4+可以提供正电荷来吸脱附氧并催化还原,石墨烯具有高的电导率、好的热稳定性能和大的比表面积,二者合成的复合催化剂具有优势互补的特性。与商业Pt/C催化剂相比,MnO_2/rGN复合材料催化剂具有较为优越的电催化活性。2、采用回流的方法,以四水合氯化锰为锰源,以石墨烯为载体,制备了Mn_3O_4/rGO复合型催化剂。该催化剂经过电化学测试,也表现出良好的氧还原催化性能:起始电位约为-0.12 V(vs.SCE),极限电流约为4 mA/cm2,这与商业催化剂比较接近。此外还具有比较好的甲醇容纳性和较好的循环稳定性,催化过程也遵循“四电子反应途径”。通过一系列的表征和分析,认为该催化剂能够表现出如此优秀的催化活性主要有三个因素:导电性非常高的石墨烯做载体;Mn_3O_4作为催化氧还原反应的主要活性物质(四氧化三锰可以使中间产物过氧化氢加速分解);二者之间的协同作用进一步提升了电催化活性。3、采用微波辅助的方法,制备了复合催化剂MG-15(Mn_3O_4/rGO),电化学测试结果显示出良好的氧还原催化性能:具有比较正的起始电位,具有比较大的极限电流密度,具有防止甲醇毒化性能,而且具有比较好的循环稳定性。通过表征分析,可知该复合催化剂中Mn_3O_4以纳米颗粒的方式均匀分布在石墨烯薄层上,形成夹层式结构。而这种结构的形成,一方面可以有效防止石墨烯团聚,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Mn_3O_4的更高效利用。
【关键词】:燃料电池 氧还原催化剂 二氧化锰 四氧化三锰 石墨烯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43.36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9
- 1.1 燃料电池简介9-12
- 1.1.1 燃料电池概述9
- 1.1.2 燃料电池分类9-12
- 1.2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s)12-13
- 1.2.1 质子交换膜型燃料电池的工作机理12-13
- 1.2.2 质子交换膜型燃料电池的现实发展状况13
- 1.3 质子燃料电池的催化剂的特点及氧还原催化机理13-16
- 1.3.1 质子交换膜型燃料电池ORR催化剂13-14
- 1.3.2 氧还原催化反应的机理14-16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16-19
- 1.4.1 研究意义16-17
- 1.4.2 研究内容17-19
- 第二章 实验所需的试剂、仪 器以及测试手段19-26
- 2.1 实验试剂、仪器19-21
- 2.1.1 实验仪器19
- 2.1.2 实验试剂19-21
- 2.2 催化剂的物理表征及实验设备21-22
- 2.2.1 X-射线粉末衍射(XRD)21
-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21
-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21-22
- 2.2.4 拉曼光谱(Raman spectrum)22
- 2.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22
- 2.3 催化剂的电化学性能测试22-26
- 2.3.1 玻碳电极预处理22-23
- 2.3.2 工作电极制备23
- 2.3.3 三电极装置23-24
- 2.3.4 电化学测试24-26
- 第三章 二氧化锰/氮杂石墨烯复合催化剂材料的制备及氧还原电催化性能研究26-36
- 3.1 引言26-27
- 3.2 实验部分27-28
- 3.2.1 仪器和试剂27
- 3.2.2 实验方法27-28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28-36
- 3.3.1 催化剂的结构表征28-32
- 3.3.2 催化剂电学性能表征32-36
- 第四章 四氧化三锰和石墨烯复合材料催化剂的制备及氧还原电催化性能研究36-47
- 4.1 引言36
- 4.2 实验部分36-38
- 4.2.1 仪器和试剂36-37
- 4.2.2 实验方法37-38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38-46
- 4.3.1 实验条件的探究38-40
- 4.3.2 催化剂的结构与形貌表征40-43
- 4.3.3 电化学性能表征43-46
- 4.4 本章小结46-47
- 第五章 微波辅助方法制备四氧化三锰和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催化剂及其氧还原电催化性能研究47-57
- 5.1 引言47
- 5.2 实验部分47-49
- 5.2.1 仪器和试剂47-48
- 5.2.2 实验内容48-49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49-56
- 5.3.1 实验条件的探究49
- 5.3.2 物理表征49-52
- 5.3.3 电化学表征52-56
- 5.4 本章小结56-57
- 全文总结57-59
- 参考文献59-69
- 附录1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69-70
- 附录2 致谢70-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奕昌;刘丰烈;;钴催化剂制造过程中矽酸钴的生成及其影响[J];科学通报;1955年10期
2 ;催化剂性能测试(一)——催化剂强度测定仪[J];上海化工;1977年04期
3 杨可钦;;高钼镍和钼镍磷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对比[J];石油炼制与化工;1982年11期
4 厉杜生;我国硫酸生产用钒催化剂的早期研制工作[J];硫酸工业;1984年02期
5 金荣达;;Z_(403H)型轻油转化催化剂性能的研究[J];辽宁化工;1988年05期
6 钱水林;;国内外变换催化剂的发展概况[J];小氮肥设计技术;1989年04期
7 纵秋云,李欣,郭建学,张新堂,苏旭;钛促进型耐硫变换催化剂的性能[J];应用化学;2001年08期
8 蒋文贞,张志祥,陈建设;银催化剂使用前后的微观变化[J];石化技术;2004年02期
9 赵罗生;;新型金属载体消氢催化剂的研究[J];舰船科学技术;2006年02期
10 赵志利;李建伟;陈标华;;三氧化二铁晶型对铁铬系高温变换催化剂性能的影响[J];现代化工;2006年S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辛勤;;粒子大小、微区结构和组成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A];第七届全国催化剂制备科学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吴慧;樊金串;黄伟;谢克昌;;聚乙二醇对合成二甲醚浆状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王丽丽;贾美林;照日格图;郝向英;;以分子筛为载体的纳米金催化剂的性能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潘兆德;王宏悦;蔡亮;胡文培;刘坤;;高活性耐硫变换催化剂的研制[A];第六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赵晓争;高雄厚;张忠东;张莉;刘宏海;;不同类型稀土元素对原位晶化型催化剂性能的影响[A];甘肃省化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暨第九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孙欣欣;林强;李金兵;;载体预处理工艺对乙烯氧化银催化剂性能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王红岩;郑起;于政锡;林性贻;;钼助剂对乙炔法合成醋酸乙烯催化剂性能的影响[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曾利辉;高武;李岳锋;丁良;姚琪;;3α-高托品烷胺合成用催化剂的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C];2013年
9 黄文氢;张飞;张颖;张明森;;改性甲醇制低碳烯烃催化剂的表征[A];中国化工学会2008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暨北京化工研究院建院50周年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苗婷;朱海燕;;活性炭载体结构及预处理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凌锋;国产催化剂工业化应用结新果[N];中国石化报;2005年
2 王永军;多功能硫黄回收催化剂经济又环保[N];中国石化报;2009年
3 江书程 仇国贤 辛国萍;原位晶化型催化剂达国际先进水平[N];中国矿业报;2009年
4 通讯员 赵淑玲;吉林石化新型催化剂一次通过考核标定[N];中国石油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曾敏学;湖南建长:生产世界一流催化剂[N];岳阳晚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许琦敏;促使催化剂分子“单兵作战”[N];文汇报;2012年
7 郝晓丽 朱向学 姚伟;大连化物所自主合成吡啶新型催化剂[N];科技日报;2009年
8 陶炎;乙二醇生产成本大降[N];中国石化报;2011年
9 通讯员 仇国贤;推广新型催化剂增产乙烯上千吨[N];中国石油报;2011年
10 李晓岩;气相法聚乙烯催化剂投用[N];中国化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翠华;含氮MOFs衍生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刘子萱;聚吡咯修饰碳载钴催化剂对氧还原催化作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3 李加新;锂离子/空气电池碳基电极的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4 李彦朋;硫化钼/碳及硫/碳复合电极材料性能与催化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梁虹;车用柴油机SCR系统催化箱温度场特性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6 赵波;富铈基铈锆复合氧化物材料的制备及其负载单Pd催化剂三效催化性能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李庆远;磁性金属—有机骨架催化剂的合成、结构表征和催化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4年
8 仇方圆;微纳过渡金属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催化NH_3BH_3放氢性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4年
9 胡晓静;TiO_2纳米管基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催化性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4年
10 徐悦;基于第一性原理筛选甲烷重整反应用金属及合金催化剂[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文龙;加氢脱硫催化剂的制备与反应性能[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2 曹静仪;含贵金属四氧化三钴作为锂空气电池正极催化剂的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3 赵乐乐;火电厂烟气脱硝SCR催化剂制备及其催化反应性能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5年
4 柳璐;铁基双金属/氮共掺杂碳催化剂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氧还原性能[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5 刘振伟;钨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加氢脱氮性能[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6 马宗伟;FeCoBa氧化物纳米晶芬顿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6年
7 谢进;直接甲醇燃料电池有序铂钌核壳催化剂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8 刘海丽;Ni系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催化微晶纤维素制备乙二醇[D];长春工业大学;2016年
9 谷文业;DOC协同NSR技术脱除柴油机NO_x排放的试验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10 于亚楠;碳材料作为燃料电池催化剂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5547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554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