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吡唑吡啶类化合物磁性及生物活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9 12:04

  本文关键词:吡唑吡啶类化合物磁性及生物活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吡唑 吡啶 磁性 生物活性 密度泛函理论


【摘要】:近些年来,吡唑吡啶类桥联金属化合物在实验合成方面和理论计算方面都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由于吡唑、吡啶及它们衍生物的独特的性质,使得合成的化合物在磁性材料及生物活性方面都有很广泛的应用。本文共分下面四方面研究内容:(1)以吡啶-2,5-二羧酸、2,2'-联吡啶和硝酸镉为反应物制备了吡啶桥联金属镉化合物Cd_2(2,2'-bpy)_2(2,5-pdc)_2(NO_3)_2(H_2O)_2(1),对其进行了红外检测和活性试验测试,试验结果表明化合物杀菌和除草活性很低,所以合成路线和方法有待进一步改善。但从分子结构上看,吡啶环上的配位点很多,可以对配体进行进一步衍生或者对一些官能团进行取代,通过已经完成的工作对下一步工作进行预测和指导,合成具备更高生物活性的吡啶金属化合物。(2)应用密度泛函理论结合破损态方法,采用单一密度泛函方法对三种双核镍化合物[Ni_2(μ-O_2P(H)Mes)_2(bpy)_4]Br_2(2),[Ni_2(μ-O_2P(H)Ant)_2(bpy)_4]Br_2(3)和[Ni_2(μ-O_2P(H)Ph)_2(bpy)_4]Br_2(4)(Mes=2,4,6-三甲苯基,Ant=9-蒽基,Ph=苯基,bpy=2,2'-联吡啶)进行了理论研究,计算磁耦合常数J,轨道能量和自旋密度,结果表明化合物2具有弱的反铁磁性,化合物3具有比2强的反铁磁性,化合物4具有铁磁性。轨道能量的分析可知,小的能量劈裂是化合物2具有弱反铁磁性的原因,大的能量劈裂是化合物3具有比2强反铁磁性的原因,能量简并是化合物4具有铁磁性的原因。磁结构相关性分析显示,二面角角度的顺序为423,随着二面角角度的减小,化合物从反铁磁性向铁磁性过渡,通过对分子体系的静电荷分布和分子前线轨道(HOMO和LOMO)的研究,确定了三种化合物的活性点位于2,2-联吡啶配体的氮原子上。(3)应用密度泛函理论结合破损态方法,采用混合密度泛函法对化合物[Cu_2(L)]·3H_2O(5)(L=5-((E)-1-(3-((E)-1-(5-甲酸-4-甲基-4,5-二氢-1H-吡唑-3-基)哌嗪)丙胺基)乙基)-4-甲基-1H-吡唑-3-甲酸)的磁性及生物活性进行了理论研究。我们选用不同混合密度泛函法和不同基组对化合物的磁耦合常数进行计算,结果显示在b3lyp/Lanl2dz条件下计算所得的J值大小为-186.64cm-1与实验值最符合。又进一步对分子轨道、轨道能量和自旋密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轨道重叠、轨道能量劈裂和自旋离域效应都对化合物体系的磁学性质有影响。通过对静电荷分析及分子前线轨道的研究,找到了分子体系的活性位点位于吡唑环的氮原子上,这为分子磁性材料和生物活性材料进一步合成提供理论依据。(4)应用密度泛函理论结合破损态方法,采用混合基组计算法对化合物{Cu_2(μ2-O_2CCH_3)_4}(OCNH_2CH_3)_2(6)的磁性及生物活性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计算分子体系磁耦合常数J最适合方法是PBE,最适合的基组是6-31G/SVP,这说明分子体系的理论研究对计算方法和基组都具有依赖性。通过对分子磁性轨道、轨道能量劈裂及自旋密度分布的研究,说明轨道的重叠,轨道能量的劈裂以及自旋离域效应都是影响化合物6磁性的原因。通过对分子静电荷分布及分子前线轨道的研究,确定了分子体系的活性位点位于醋酸配体的氧原子上,这为分子磁性材料和生物活性材料进一步合成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吡唑 吡啶 磁性 生物活性 密度泛函理论
【学位授予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27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7
  • 1.1 吡唑桥联化合物10-13
  • 1.1.1 具有生物活性的吡唑桥联化合物10-11
  • 1.1.2 具有磁性的吡唑桥联化合物11-13
  • 1.2 吡啶桥联化合物13-14
  • 1.2.1 具有生物活性的吡啶桥联化合物13
  • 1.2.2 具有磁性的吡啶桥联化合物13-14
  • 1.3 其它配体桥联化合物的性质及应用14-15
  • 1.4 吡唑吡啶类化合物在磁性及生物学上的应用15
  •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15-16
  • 1.6 选题目的和意义16-17
  • 第2章 吡啶桥联金属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质测定17-27
  • 2.1 前言17
  • 2.2 实验部分17-18
  • 2.2.1 实验仪器和药品17-18
  • 2.2.2 实验步骤18
  • 2.3 化合物的结构及表征18-22
  • 2.3.1 晶体结构18-21
  • 2.3.2 红外光谱21-22
  • 2.4 生物活性测试22-26
  • 2.4.1 杀菌活性测试22-24
  • 2.4.2 除草活性测试24-26
  • 2.5 结果与讨论26-27
  • 第3章 三种有机次磷酸吡啶桥联双核镍化合物的磁性及生物活性理论研究27-41
  • 3.1 前言27
  • 3.2 计算部分27-29
  • 3.2.1 计算模型27
  • 3.2.2 公式与方法27-29
  • 3.3 双核镍化合物 2-4 的磁性研究29-37
  • 3.3.1 耦合常数J29-31
  • 3.3.2 分子磁性轨道31-33
  • 3.3.3 轨道能量33
  • 3.3.4 自旋密度分析33-36
  • 3.3.5 磁-结构相关性36-37
  • 3.4 化合物 2-4 的生物活性研究37-40
  • 3.4.1 静电荷分布37-38
  • 3.4.2 分子前线轨道38-40
  • 3.5 小结40-41
  • 第4章 吡唑桥联金属铜化合物的磁性及生物活性研究41-50
  • 4.1 前言41
  • 4.2 计算方法41-42
  • 4.3 分子模型42
  • 4.4 化合物5的磁性研究42-46
  • 4.4.1 磁耦合常数J42-43
  • 4.4.2 分子磁性轨道和轨道能量43-45
  • 4.4.3 自旋密度分布45-46
  • 4.5 生物活性研究46-49
  • 4.5.1 静电荷分布46-47
  • 4.5.2 分子前线轨道47-49
  • 4.6 小结49-50
  • 第5章 其它配体桥联金属化合物的磁性及生物活性研究50-62
  • 5.1 前言50
  • 5.2 计算方法50-51
  • 5.3 分子模型51-52
  • 5.4 磁性研究52-58
  • 5.4.1 磁耦合常数J52-55
  • 5.4.2 分子磁性轨道和轨道能量55-56
  • 5.4.3 自旋密度分布56-58
  • 5.5 生物活性研究58-61
  • 5.5.1 静电荷分布58-59
  • 5.5.2 分子前线轨道59-61
  • 5.6 小结61-62
  • 结论62-63
  • 参考文献63-75
  • 致谢75-7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昌衡,庄育智;稀土-过渡金属化合物结构和磁性研究简介[J];物理;1990年02期

2 李爽;;拆拼搭合,,感受神奇的分子磁性世界——访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高松教授[J];中国科技奖励;2007年10期

3 刘承宪;李前懋;姜丽霞;;矿石磁性研究[J];有色金属(选矿部分);1990年06期

4 刘建中;郑保才;陈子瑜;杨正;;锶铁氧体微粉的磁性研究[J];磁记录材料;1989年02期

5 王寅生;陈龙武;周乃扶;;草酸在α-Fe_2O_3上吸附的磁性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1992年01期

6 沈德凤;智多;;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和磁性研究进展[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1年05期

7 姜坤良;刘先松;王超;徐娟娟;金大利;高尚;;低损耗铁粉芯的制备与磁性研究[J];功能材料;2012年16期

8 杜庆立,赵子强,韩朝晖;Co-Ag嵌埋团簇薄膜的磁性研究[J];功能材料;2000年05期

9 庄育智,张玉昌;稀土金属间化合物的磁性能[J];中国稀土学报;1983年02期

10 邓芳;何伟;姜莹莹;范惠琳;蹇锡高;;有机高分子磁性材料研究进展[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纯刚;;电控磁性研究的最新进展[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高恩庆;王艳琴;李修兵;;混金属型单链磁体的磁性调控初探[A];第六届全国物理无机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刘建强;侯万国;颜世申;代由勇;;Co-Fe-LDH的制备及其煅烧产物的磁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李钰梅;邢光建;王怡;武光明;;室温铁磁性Zn1-xCoxO薄膜的制备及磁性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暨第五届中国电推进技术学术研讨会会议摘要集[C];2009年

5 孟昭莎;童明良;高松;;系列稀土-镉异金属簇合物的合成、结构与磁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6分会: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C];2014年

6 王玲玲;胡望宇;舒小林;盛霞;张邦维;;Fe-Sn-B合金镀层的磁性[A];第三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7 邢宏珠;苏钽;朱恩博;杨玮婷;赵朗;唐金魁;于吉红;徐如人;;18-元环超大孔亚磷酸镍的离子热合成与磁性表征[A];第十五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8 马旭村;H.L.Meyerheim;J.Barthel;J.Kirschner;;磁纳米条纹的有机图案模板法制备、微结构和磁性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崔光磊;顾民;于尧;;氢气氛下紫外光辐照C_(60)的磁性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10 赵蓓;李慧军;贾艳媛;侯红卫;;包含不同螺旋的1D-3D Mn配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磁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2013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王皓;为探索分子磁性奥秘不断前行[N];北京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东林;缺陷诱导纳米氧化物(ABO_x)室温磁性和铋硫化合物各向异性热电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2 黄晓明;合金团簇结构和磁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3 文剑锋;石墨基碳材料及其氮掺杂体系的磁性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4 高乔;多钼钒氧簇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和性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5 曹为民;电结晶制纳米金属多层膜及其磁性的研究[D];上海大学;2009年

6 马继;具有自旋玻璃行为的氧化铁的制备及其磁性能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3年

7 高茜;ZnO基稀磁半导体磁性机制的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D];东北大学;2011年

8 郑富;铁钴基合金薄膜的静态与动态磁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9 仝玉章;氰根及含氮多元环配体构筑的单离子磁体及磁性分子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D];南开大学;2014年

10 王心华;异质结构纳米材料的磁性调控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敏;双重分子磁开关的分子设计与磁性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5年

2 朱雁;稀土镝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磁性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4年

3 毛海欣;磁性碳材料的制备、改性及其吸附抗生素的特性[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4 张晓静;新型低维多功能分子磁性材料分子设计、合成及磁性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6年

5 王昱天;外延生长铁单晶薄膜的高频磁性[D];兰州大学;2016年

6 张超;电场调控的铁磁与铁电异质结的磁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7 况微微;3d-4f及4f多核配合物的设计合成、结构及磁性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6年

8 王海宇;吡唑吡啶类化合物磁性及生物活性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6年

9 刘欢欢;亚毫米磁性单元制备及其高频磁性能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10 范必强;电沉积稀土-铁族磁性合金膜及其磁性能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627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5627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1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