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光解水硅光阴极的纳米催化剂及纳米结构修饰改性

发布时间:2017-07-19 13:09

  本文关键词:光解水硅光阴极的纳米催化剂及纳米结构修饰改性


  更多相关文章: 硅光阴极 产氢催化剂 碳纳米点 微纳结构


【摘要】: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或化学能是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寻找合适的太阳能转换材料并构建高效的能量转换体系是太阳能转换领域的核心问题。硅(Si)作为一种常见的半导体材料,储量丰富,成本低廉,具有其它材料不可比拟的竞争优势,同时硅拥有非常强的可见光吸收能力且具有优异的电荷传输性质,而且导带位置要比H~~+/H_2的氧化还原电位更负,这些特点使其成为一种较为理想的光电化学(PEC)光解水光阴极材料。然而迟缓的表面反应速率、较高的反射率和载流子复合率等缺点制约了硅作为PEC光电极材料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对于硅光电极表面的改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通过在硅光阴极表面修饰氮(N)掺杂的碳纳米点(CNDs)催化剂以及蚀刻纳米类金字塔结构来提高硅光电极的性能。主要研究工作分为以下两部分:(1)CNDs稳定、无毒、大批量生产价格较低,既可以作为电子的受体也可以作为电子的给体以及其他新颖的光物理性能近年来引起了科研工作者极大的兴趣。在本论文中,我们首先利用通过电化学合成法制备的CNDs溶液在背面有np~+结的n型Si(简称np~+-Si)光阴极上沉积了CNDs。通过改变沉积CNDs的次数来优化CNDs/np~+-Si光阴极的PEC性能。然后使用射频激发的容性耦合装置对最优性能的CNDs/np~+-Si光阴极进行N2等离子体处理,形成N掺杂CNDs,进一步提高光阴极的PEC性能。同时研究了在N-CNDs/np~+-Si上负载Pt催化的效果。我们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光电子能谱和拉曼等一系列表征方法,系统研究N-CNDs/np~+-Si光阴极表面结构和成分等,并解释了光电化学性能增强的原因。相关工作已发表在Chemical Communications上。(2)各种不同形貌的纳米结构材料,在增强光吸收和载流子迁移/收集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但是传统的硅纳米线结构沉积催化剂时,催化剂无法均匀分布在纳米线表面,而只能沉积在纳米线的顶端。针对这一缺点,我们通过金属催化化学蚀刻(MCCE)法制备了硅纳米多孔(Nanoporous-Si)以及更加开放的纳米类金字塔(Pyramid-Si)黑硅结构,并通过引入制氢催化剂Pt对两种结构进行改性。我们发现Nanoporous-Si结构相比于纳米Pyramid-Si结构对改善Si光阴极的PEC性能更为明显,但是在两者表面分别沉积Pt纳米颗粒之后,Pyramid-Si的光电化学性能比Nanoporous-Si更优越。尽管光电极的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相较于Normal-Si光阴极有着明显的增加,但是电极的稳定性并不是很好,因此论文提出构造一层表面钝化层来增加电极的稳定性很有必要,这将作为未来的工作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硅光阴极 产氢催化剂 碳纳米点 微纳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43.36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引言10-25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半导体光电化学分解水制氢概述11-14
  • 1.2.1 半导体光电化学分解水制氢的原理11-12
  • 1.2.2 光电化学电池对电极材料的要求12-14
  • 1.3 硅光阴极的光电化学性能、改性及其研究现状14-20
  • 1.3.1 表面修饰催化剂15-16
  • 1.3.2 构建PN结16-17
  • 1.3.3 微纳结构17-20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20-22
  • 参考文献22-25
  • 第二章 样品的制备、结构及性能的表征25-34
  • 2.1 样品的制备25-27
  • 2.1.1 实验材料25
  • 2.1.2 碳纳米颗粒的制备25-26
  • 2.1.3 N-CNDs/np~+-Si 光阴极的制备26-27
  • 2.2 样品结构及性能的表征方法27-29
  • 2.3 样品光电化学性质的测试29-33
  • 2.3.1 线性扫描伏安法(Linear Sweep Voltammetry, LSV)测试30
  • 2.3.2 循环伏安法(Cyclic Voltammetry, CV)测试30-32
  • 2.3.3 电化学阻抗谱(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EIS)测试32-33
  • 参考文献33-34
  • 第三章 氮掺杂碳纳米点/np~+-Si光阴极的光电化学性能研究34-48
  • 3.1 引言34-36
  • 3.2 实验方法36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36-45
  • 3.4 本章小结45-46
  • 参考文献46-48
  • 第四章 纳米类金字塔结构多晶硅光阴极的研究48-57
  • 4.1 引言48-49
  • 4.2 实验方法49-50
  • 4.2.1 纳米类金字塔黑硅结构的制备49-50
  • 4.2.2 Pt纳米颗粒的沉积50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50-53
  • 4.4 本章小结53-55
  • 参考文献55-57
  • 第五章 总结57-5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59-60
  • 致谢60-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仲春;一种利用检控仪制作三碱光阴极的工艺[J];光学技术;1982年03期

2 史继富;樊晔;徐雪青;徐刚;陈丽华;;制备条件对Cu_2S光阴极性能的影响[J];物理化学学报;2012年04期

3 陈怀林;牛军;常本康;;真空度对MBE GaAs光阴极激活结果的影响[J];功能材料;2009年12期

4 袁野;罗文俊;邹志刚;;MoS_2非贵金属电催化剂担载对p-InP光阴极分解水性能的影响[J];无机化学学报;2014年09期

5 王彬;闫军;杜仕国;崔海萍;;纳米TiO_2光阴极保护的应用[J];装备环境工程;2007年05期

6 励翠云,彭瑞伍,韦光宇,,徐晨梅;LPE法GaAlAs/GaAs多层光阴极材料的研制与性质[J];稀有金属;1994年01期

7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茂荣;李正红;黎明;胡克松;钱民权;都兴绍;刘志强;许州;邓仁培;;射频光阴极注入器[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1999)[C];1999年

2 李正红;胡克松;黎明;杨茂荣;钱民权;刘志强;都兴绍;;光阴极RF腔注入器研究[A];第六届全国激光科学技术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1年

3 杨茂荣;胡克松;李正红;黎明;许州;;射频腔光阴极注入器发射度[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1)[C];2001年

4 史继富;徐雪青;徐刚;;制备条件对Cu_2S光阴极性能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5 李正红;胡克松;;提高光阴极注入器的同步精度[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0)[C];2000年

6 李正红;胡克松;黎明;杨茂荣;钱民权;刘志强;都兴绍;潘清;邓仁培;;光阴极注入器[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0)[C];2000年

7 谢宇广;章爱武;刘宏邦;俞伯祥;葛永帅;刘颖彪;周莉;吕军光;;镀CsI光阴极厚GEM的模拟和测试[A];第十六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2年

8 冯刘;张连东;刘晖;程宏昌;高翔;陈高善;史鹏飞;苗壮;;GaAs/GaAlAs光阴极的XPS深度剖析[A];第十届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9 王汉斌;潘清;;光阴极直流高压电子枪[A];第二届全国核技术及应用研究学术研讨会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陈亚男;杨兴繁;刘婕;;光阴极注入器驱动激光器的调试与测量[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3)[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何小中;低发射度光阴极微波电子注入器理论及初步实验研究[D];清华大学;2006年

2 李正红;CAEP光阴极RF腔注入器[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研究生部;2000年

3 金晓;超导腔-光阴极注入器物理与实验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研究生部;2002年

4 彭生杰;新型太阳能电池光阴极及纳米吸收层的基础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华成;基于第一性原理的GaAs光阴极稳定性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5年

2 孟鹏;钴配合物催化产氢性能研究及光阴极器件组装[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3 杨仁俊;砷化镓光阴极直流高压电子枪中的离子反轰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5年

4 陈德亮;光解水硅光阴极的纳米催化剂及纳米结构修饰改性[D];苏州大学;2016年

5 杜思思;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光阴极的设计与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6 杨秋玲;含氢化酶功能模型配合物的光阴极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7 石富文;硬X射线光电阴极的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8 侯瑞丽;GaAlAs/GaAs(100)(2×4)光阴极表面模型与势能计算[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630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5630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3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