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剂热法合成系列钛酸铋与二氧化钛异质结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溶剂热法合成系列钛酸铋与二氧化钛异质结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光催化 异质结材料 溶剂热 钛酸铋系异质结 降解 抗生素
【摘要】:近年来,由于有害的有机化学品在工业和农业方面的应用而导致水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因此,研究更好的方法去处理水污染也变得尤为重要。在光催化技术方面,TiO2因其无毒、催化活性高、稳定性好而被广泛应用。但由于TiO2禁带宽度较大,只有紫外光活性。为了提高TiO2的可见光活性,人们研究了WiO2的掺杂技术。氧化钛与钛酸铋的异质结材料结合了钛酸铋材料的窄禁带宽度以及异质结利于电子-空穴对分离的优点,使其材料的可见光活性更高。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钛酸铋-二氧化钛的异质结光催化材料。以乙醇、丙三醇的混合液为醇溶剂,硝酸铋作为铋源,钛酸四丁酯为钛源,利用溶剂热法制备了Bi2Ti2O7/TiO2异质结。采用粉末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比表面积测试(BET)和Zeta电位等技术对样品进行表征,同时利用循环伏安法(CV)和阻抗进行电化学性能表征。以盐酸金霉素,盐酸四环素和氧氟沙星为目标污染物,在模拟太阳光的照射下,考察了样品的光催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与Bi2Ti2O7、TiO2相比,B12Ti2O7/TiO2异质结光谱响应范围拓宽至600nm;比表面积更大,达到80.38m2/g;电子传递和电子与空穴分离速度更快。在光催化降解中,Bi2Ti2O7/TiO2异质结的降解速率最大,对三种抗生素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8.66%,97.91%和95.66%;Bi2Ti2O7对三种抗生素的去除率分别为90.6%,93.19%和88.86%;TiO2对三种抗生素的去除率分别为72.74%,86.57%和90.13%。实验中抗生素的降解过程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以硝酸铋为铋源,钛酸四丁酯为钛源,丙三醇和乙醇为溶剂,通过改变丙三醇和乙醇的溶剂比及煅烧温度制备Bi2Ti2O7/TiO2,Bi4Ti3O12/TiO2,Bi2Ti4O11/TiO2, Bi2TiO32/TiO2系列异质结材料。采用粉末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高倍透射电镜(HR-TEM)、差热-热重(TG-DTA)、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仪(FT-IR)、比表面积测试(BET)以及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等表征方法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同时利用循环伏安法(CV)和阻抗进行电化学性能表征。在模拟太阳光金卤灯的照射下,以亚甲蓝,盐酸金霉素,盐酸四环素,和氧氟沙星为目标污染物,考察了样品的光催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钛酸铋系列异质结的禁带宽度为2.33-2.92eV。与溶剂热法制备的TiO2相比,Bi2Ti2O7/TiO2,Bi4Ti3O12/TiO2, Bi2Ti4O11/TiO2,Bi2oTiO32/TiO2的比表面积分别为80.38、37.25、13.50和13.86m2/G,Ti02的比表面积为9.08 m2/g。在电化学性能方面钛酸铋系列异质结的电子传递更快。在光催化的降解方面,Bi2Ti4O11/TiO2、Bi20TiO32/TiO2、Bi4Ti3O12/TiO 和 Bi2Ti2O7/TiO2对亚甲蓝的去除率分别为:99.6%,98.1%,91.1%和84.9%;对盐酸金霉素的去除率分别为99.1%,98.4%,97.5%和98.2%;对盐酸四环素的去除率分别为99.3%,99.1%,97.2%和98.2%;对氧氟沙星的去除率分别为98.3%,97.1%,96.5%和95.3%。溶剂比和煅烧温度影响异质结组成和形貌。
【关键词】:光催化 异质结材料 溶剂热 钛酸铋系异质结 降解 抗生素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43.3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21
- 1.1 引言9
- 1.2 光催化材料简介9-12
- 1.2.1 光催化反应机理9-11
- 1.2.2 光催化材料的应用11-12
- 1.3 新型光催化材料研究进展12-14
- 1.3.1 钛酸铋系光催化材料13-14
- 1.4 异质结复合光催化剂14-17
- 1.4.1 异质结光催化剂的性质14
- 1.4.2 异质结材料的制备14-17
- 1.5 抗生素废水的处理17-19
- 1.5.1 生物处理法17-18
- 1.5.2 抗生素废水处理物理方法18
- 1.5.3 抗生素废水的化学处理方法18-19
- 1.6 选题的意义和内容19-21
- 1.6.1 论文的选题意义19
- 1.6.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19-21
- 第二章 Bi_2Ti_2O_7/TiO_2异质结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21-37
- 2.1 引言21
- 2.2 实验部分21-24
- 2.2.1 实验仪器与药品21-22
- 2.2.2 材料的制备22-23
- 2.2.3 材料的表征23-24
- 2.2.4 光活性测定24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24-36
- 2.3.1 XRD分析24-25
- 2.3.2 SEM测定25-26
- 2.3.3 UV-Vis测定26-28
- 2.3.4 BET测定28-29
- 2.3.5 电化学性能测试29-30
- 2.3.6 光催化活性测定30-35
- 2.3.7 Zeta电位的测定35-36
- 2.4 本章小结36-37
- 第三章 不同钛酸铋异质结的制备及表征37-56
- 3.1 引言37
- 3.2 实验部分37-40
- 3.2.1 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37-38
- 3.2.2 材料的制备38
- 3.2.3 材料的表征方法38-39
- 3.2.4 光催化活性测定39-40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40-54
- 3.3.1 XRD分析40-42
- 3.3.2 SEM,TEM及HRTEM图42-44
- 3.3.3 FT-IR分析44-45
- 3.3.4 TG/DTA分析45-47
- 3.3.5 UV-Vis测定47-49
- 3.3.6 BET测定49-50
- 3.3.7 电化学性能测试50-52
- 3.3.8 光催化活性测定52-54
- 3.4 本章小结54-56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56-57
- 4.1 结论56
- 4.2 创新点56
- 4.3 展望56-57
- 参考文献57-64
- 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64-65
- 致谢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毕磊;刘伟良;王秀峰;许静;魏玉玲;;掺镧钛酸铋薄膜制备过程的光谱研究[J];山东陶瓷;2006年03期
2 吴海国;李婕;;铋深加工产品的应用现状与展望[J];湖南有色金属;2006年01期
3 蔡洪涛;张天杰;;溶胶-凝胶法制备钛酸铋前驱体溶液稳定性分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4 徐国成;潘玲;关庆丰;邹广田;;非晶钛酸铋的晶化过程[J];物理学报;2006年06期
5 夏傲;李永强;苗鸿雁;;矿化剂对水热合成钛酸铋纳米粉体的影响[J];无机盐工业;2009年02期
6 何美香;董金梅;林达;陈霞;王恩过;;钛酸铋材料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7 石江涛;王秀峰;于成龙;江红涛;王海震;;熔盐法合成板状钛酸铋微晶[J];材料导报;2010年22期
8 凌宗成;夏海瑞;刘伟良;孙尚倩;冉栋刚;刘凤芹;余丽丽;崔得良;;钛酸铋纳米晶的喇曼光谱和红外光谱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2006年04期
9 赵欣欣;张帆;;钛酸铋压电陶瓷厚膜的制备[J];当代化工;2013年07期
10 左寒松;杨永顺;郭俊卿;刘yN冉;;铋过量与铌掺杂对钛酸铋钡陶瓷微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英文)[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尉吉勇;黄柏标;曹传祥;姚书山;张琦;徐光辉;王泽岩;荆象阳;王朋;郑立仁;冯圣玉;;氮掺杂纳米钛酸铋的制备及光谱性质表征[A];第14届全国晶体生长与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朱劲松;李伟;陈恺;吕笑梅;王业宁;;钛酸铋系中与铁电性能有关的缺陷及其弛豫研究的进展[A];第八届全国内耗与力学谱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张昌松;郭晨洁;高峰;田长生;;钛酸铋陶瓷及其电性能的研究[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Ⅲ[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敏;稀土掺杂的钛酸铋铁电材料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侯军刚;钛酸铋材料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杜平;溶剂热法合成系列钛酸铋与二氧化钛异质结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2 唐庆圆;钒掺杂及钕/钒复合掺杂钛酸铋陶瓷制备和性能的研究[D];东华大学;2007年
3 王艳华;钛酸铋系复合材料制备及可见光催化性能研究[D];东北大学;2011年
4 杨冬梅;钛酸铋低维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张未涛;钛酸铋铁电薄膜的掺杂改性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644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564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