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基于双1,2,3-三氮唑功能分子的合成与应用

发布时间:2017-07-28 09:07

  本文关键词:基于双1,2,3-三氮唑功能分子的合成与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CuAAC反应 双三氮唑中环化合物 配体


【摘要】:自2002年Sharpless和Medal小组分别报道了铜催的叠氮和末端炔生成1,2,3-三氮唑(CuAAC反应)以来,CuAAC反应在新药物研究发现、新型材料合成、生物化学等领域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与应用。随着CuAAC反应的应用和发展,人们也发现了该反应的不足:1、铜盐在CuAAC反应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对于生物偶联反应,铜盐的存在会使蛋白变性或细胞死亡。铜盐的毒副作用严重阻碍了CuAAC反应在生物偶联的应用。2、CuAAC反应在生物偶联应用中普遍反应速率缓慢,不利于偶联产物的快速合成。为了提高CuAAC的生物相容性和反应速率、减少铜盐对蛋白和细胞的毒副作用,CuAAC化学发展出了两个重要方向:无铜催化的SPAAC反应和配体加速催化的CuAAC反应。本文主要进行的是在配体加速催化领域方面的研究。本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综述CuAAC反应在生物偶联方面的应用以及CuAAC反应配体的发展。二、发明一种常温条件下通过Cu AAC反应构建sp~2碳碳键、合成7元中环化合物的新方法。三、发明一系列基于双三氮唑的快速、有效促进CuAAC反应的新配体化合物,并对该系列新配体进行了催化活性的测试与筛选。四、新配体在于小分子体系合成中的应用。目前,新配体的进一步优化和筛选工作仍在进行中。
【关键词】:CuAAC反应 双三氮唑中环化合物 配体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26.2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CuAAC反应配体化合物的研究进展历程8-22
  • 1.1 CuAAC反应在生物偶联中的应用8-10
  • 1.2 CuAAC的反应机理10-11
  • 1.3 促进CuAAC反应的配体产生的背景11-12
  • 1.4 催化CuAAC反应配体化合物的研究发展12-22
  • 1.4.1 三级胺为中心的多配位基配体12-18
  • 1.4.2 其他类型的配体18-22
  • 第二章 Cu(I)催化体系下合成双三氮唑七元环化合物22-34
  • 2.1 前言22
  • 2.2 常温条件下合成双三氮唑基的七元环化合物22-23
  • 2.3 实验设计23-24
  • 2.4 实验部分24-31
  • 2.4.1 反应条件的优化24-26
  • 2.4.2 反应机理的猜测26-27
  • 2.4.3 最佳反应条件在不同底物中的应用27-31
  • 2.5 化合物的图谱数据31-34
  • 第三章 基于双三氮唑的CuAAC新配体的合成与筛选34-56
  • 3.1 前言34-35
  • 3.2 双三氮唑的CuAAC新配体的发现35
  • 3.3 双三氮唑基的七元环化合物做为配体的初步筛选35-36
  • 3.3.1 筛选所用模型35
  • 3.3.2 结果与讨论35-36
  • 3.4 第一代基于双1,2,3-三氮唑的Cu AAC新配体的合成与筛选36-44
  • 3.4.1 配体的设计36-37
  • 3.4.2 第一代双三氮唑的CuAAC新配体的合成37-38
  • 3.4.3 第一代双三氮唑的CuAAC新配体的筛选38-41
  • 3.4.4 配体3aa最佳活性条件的研究41-42
  • 3.4.5 配体3aa与BTTPS在香豆素模型反应中的速率比较42-43
  • 3.4.6 配体3aa与BTTPS在香豆素模型反应中的铜盐浓度比较43-44
  • 3.4.7 配体3aa与BTTPS在香豆素模型反应中的速率常数比较44
  • 3.5 第二代双三氮唑的CuAAC新配体的合成与筛选44-47
  • 3.5.1 第二代双三氮唑的CuAAC新配体的合成45-46
  • 3.5.2 第二代双三氮唑的CuAAC新配体的筛选46-47
  • 3.6 配体3aa与3ag、3ai在GFP蛋白标记47-48
  • 3.6.1 实验步骤47-48
  • 3.6.2 标记结果与讨论48
  • 3.7 第三代双三氮唑的CuAAC新配体的合成与筛选48-51
  • 3.7.1 第三代双三氮唑的CuAAC新配体的合成49-50
  • 3.7.2 第三代双三氮唑的CuAAC新配体的筛选50-51
  • 3.7.3 第三代双三氮唑的CuAAC新配体GFP蛋白标记51
  • 3.8 本章小结51-52
  • 3.9 化合物的图谱数据52-56
  • 第四章 基于双三氮唑的新配体在有机小分子合成中的应用56-64
  • 4.1 配体3aa的TON(Turnover Number)值测定56-58
  • 4.2 配体3ai在小分子合成中的应用58-61
  • 4.2.1 实验设计58
  • 4.2.2 叠氮原料的制备58-59
  • 4.2.3 实验结果与讨论59-61
  • 4.3 化合物图谱数据61-64
  • 结论64-66
  • 参考文献66-74
  • 附图74-114
  • 致谢114-115
  • 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115-11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发菊;叶定国;;1H-1,2,4三氮唑的气相色谱分析[J];浙江化工;1992年02期

2 文斯雄;苯骈三氮唑在金属抗蚀防护上的作用[J];腐蚀与防护;2004年07期

3 张扬;1,2,4-三氮唑的合成方法[J];四川化工;2005年02期

4 沈澄英;尤勇军;;苯骈三氮唑生产工艺介绍[J];山西化工;2006年06期

5 吴莹;刘志勇;胡中华;姚杰;陈建华;;1H-1,2,4三氮唑高效液相色谱定量分析方法研究[J];农药科学与管理;2012年02期

6 江玉波;匡春香;;1,2,3-三氮唑衍生物的合成[J];化学进展;2012年10期

7 ;苯骈三氮唑及其衍生物[J];航空工艺技术;1976年02期

8 范如霖;某些[1,2,3]三氮唑衍生物的合成[J];华东化工学院学报;1984年01期

9 杜少斌,王瑾,黄道德;苯骈三氮唑胺烷基化及一些新型二级胺的简便合成[J];淮北煤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1期

10 王胜,禹筱元,曹良芳,汪焱钢;5-氨基-1H-1,2,4-三氮唑-3-羧酸酰胺的合成[J];湖北化工;1998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明;刘青峰;薛冰林;张贵生;;含三氮唑新型核苷类似物的合成研究[A];河南省化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陈晓岚;丁喜玲;李旭;石含玉;屈智博;屈凌波;;含1,2,3-三氮唑的新型双磷酸衍生物的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应用化学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黄梦林;闻东亮;屈智博;袁金伟;屈凌波;陈晓岚;;新型1,2,3-三氮唑双磷酸衍生物的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4 闻东亮;黄梦林;柯典典;陈晓岚;屈凌波;赵玉芬;;1,2,3-三氮唑双磷酸酯衍生物的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5 毕晶晶;程丽丽;张贵生;;蒽醌并三氮唑蒽环抗生素模拟物的合成研究[A];河南省化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6 靳平宁;时凯歌;高文典;杨光;;金(Ⅰ)与3,5-二仲丁基-1,2,4-三氮唑配合物的合成及晶体结构[A];河南省化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7 宋红豪;张大德;庄思永;;1H-吡唑并[5,1-G]-1,2,4-三氮唑合成方法研究[A];中国感光学会银盐专业委员会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2年

8 刘洋;危求仁;陈晓岚;李旭;屈凌波;赵玉芬;;1,2,3-三氮唑桥联白杨素和磷酸酯衍生物的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9 张文华;杨光;;3,5-二正戊基-1,2,4-三氮唑与Ag(Ⅰ)形成的配合物的合成与结构研究[A];河南省化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10 梁倩;王玉波;黄细河;吴舒婷;黄长沧;;镉与3-巯基-1,2,4三氮唑和草酸配合物的结构分析[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8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文逸宁;新型三氮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2 史野;新型手性1,,2,3-三氮唑的合成及其在不对称催化反应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5年

3 马正月;硫色满酮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4 陈铮凯;铜和碘促进的1,2,3-三氮唑合成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银瓶;铑催化N-磺酰基-1,2,3-三氮唑参与的杂环化合物合成反应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2 来祺;手性环己二胺—三氮唑化合物和三氮唑—金配合物的合成及三氮唑—金配合物在三组分反应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6年

3 宁亚莉;基于4-丁基-1H-吡唑和苄基三氮唑配体的多酸基化合物的组装及其性能[D];渤海大学;2016年

4 宋利娜;I_2/KI作用下氧化性N-N键的构建合成并环1,2,4-三氮唑类化合物[D];郑州大学;2016年

5 潘峰;基于Click反应合成维生素D三氮唑类衍生物[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6 赵冰冰;三氮唑类配体与铜、银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其荧光性质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7 刘青玲;基于三氮唑和吡啶类配体的金属配合物的构筑与磁性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8 李文成;1,2,4-三氮唑羧酸衍生物的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质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5年

9 程鸿;1,2,3-三氮唑和钯纳米颗粒修饰的聚砜膜抗生物污垢研究[D];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2016年

10 尚同鹏;基于双1,2,3-三氮唑功能分子的合成与应用[D];河南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5832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5832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2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