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鸟嘌呤化学发光反应研究及其分析应用

发布时间:2017-07-28 18:32

  本文关键词:鸟嘌呤化学发光反应研究及其分析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化学发光 鸟嘌呤 3 4 5-三甲氧基苯甲酰甲醛 核酸外切酶Ⅰ 尿嘧啶-DNA糖基化酶 钾离子


【摘要】:鸟嘌呤(G)与3,4,5-三甲氧基苯甲酰甲醛(TMPG)可特异性反应产生瞬时化学发光。该化学发光体系简单、快速、且易与核酸识别相结合,在基于DNA识别的生物传感中具有很好的优势。本研究以此化学发光体系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测定酶活性和离子的新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一.鸟嘌呤化学发光反应研究本工作中,我们对鸟嘌呤化学发光反应进行较系统地研究,探索了影响此化学发光强度的主要因素,详细考察了含有G碱基的DNA的序列及其构象对化学发光强度的影响,优化了反应条件,并探讨了鸟嘌呤化学发光与荧光分子间的共振能量转移。此研究为鸟嘌呤化学发光在生物传感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二.鸟嘌呤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体系检测核酸外切酶Ⅰ的活性本工作中,设计了一个5'端标有生物素、3'端标有荧光素(FAM)的DNA探针PI(5'-biotin-AAA AAA AAA AGA GAG AGA GAG AGA GAG AG-FAM-3')。在没有Exo I存在下,生物素与链霉亲和素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将DNA探针连接到用链霉亲和素标记的磁珠上,加入TMPG后体系发生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产生强的化学发光信号;核酸外切酶I(Exo I)存在下,Exo I从3’端开始将探针P1切割成单核苷酸。此切割作用使最终连接到磁珠上富G的DNA序列变短,产生的化学发光强度减小,同时把3'末端标有FAM的G碱基单核苷酸切下后,TMPG-鸟嘌呤-FAM之间的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不能发生,使得体系产生的化学发光强度大大降低。根据体系中化学发光强度变化,实现对Exo I活性的检测,检出限为1.1×10-5U/μL该方法将鸟嘌呤化学发光体系引入酶活性检测。结合磁珠的分离作用,该方法可望用于复杂样品中Exo I活性的检测。三.鸟嘌呤化学发光体系测定钾离子本工作中,我们首先筛选出对钾离子响应最佳的富G的DNA探针AG4(5'-TGG GTA GGG CGG GTT GGG AAA-3')。实验发现:在没有钾离子的存在下,探针AG4处于自由缠绕状态可以与TMPG在四丁基氢氧化铵-磷酸缓冲(pH8.5)中产生强的化学发光;在钾离子存在下,钾离子诱导探针AG4折叠成G-四聚体,加入TMPG后体系产生弱的化学发光。根据化学发光强度的降低,实现对钾离子的检测,检出限为9μM。该方法最有良好的选择性,钠离子、镁离子、钙离子等不产生干扰,已初步用于对尿液中钾离子含量的分析。此外,我们探讨了形成G-四聚体结构后化学发光强度降低的原因。由于G-四聚体之间G碱基之间形成的氢键作用,占据了TMPG与G碱基的反应位点,且G-四聚体的类平面结构使得TMPG与G碱基的化学发光反应受到阻碍,从而使体系的化学发光强度降低。四.鸟嘌呤化学共振能量转移法检测尿嘧啶-DNA糖基化酶活性实验发现:富G单链DNA和G-四聚体化学发光强度不同,而富G单链DNA和富G双链DNA发光强度基本相同。利用此现象,建立了TMPG-鸟嘌呤-FAM的CRET法检测尿嘧啶-DNA糖基化酶(UDG)活性的方法。我们设计了一个双链DNA探针,其中一条探针为标记FAM且含有U碱基的富G的DNA序列,另一条为其互补序列。在没有UDG酶存在下,标记FAM的双链DNA与TMPG发生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产生强的化学发光信号。UDG酶存在下,UDG酶水解双链DNA的U碱基,使得双链DNA解离成单链。在钾离子的诱导下,富G的DNA序列折叠形成G-四聚体,与TMPG反应产生弱的化学发光信号。利用双链DNA与G-四聚体化学发光强度之间的差异检测UDG酶的活性。该方法检测简单快速,检出限为0.3 U/mL。该方法用于检测UDG酶的抑制剂UGI抑制能力的考察,并用于定性分析Hela细胞中UDG酶的活性。
【关键词】:化学发光 鸟嘌呤 3 4 5-三甲氧基苯甲酰甲醛 核酸外切酶Ⅰ 尿嘧啶-DNA糖基化酶 钾离子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57.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综述9-19
  • 1.1 化学发光9-12
  • 1.1.1 化学发光的简介9-10
  • 1.1.2 化学发光体系分类10-12
  • 1.2 鸟嘌呤瞬化学发光研究进展12-17
  • 1.3 本论文的选题目的及意义17-19
  • 第2章 研究内容19-59
  • 2.1 鸟嘌呤化学发光体系研究19-27
  • 2.1.1 引言19
  • 2.1.2 实验部分19-21
  • 2.1.3 结果与讨论21-25
  • 2.1.4 小结25-27
  • 2.2 鸟嘌呤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体系检测核酸外切酶Ⅰ(Exo Ⅰ)的活性27-37
  • 2.2.1 引言27-28
  • 2.2.2 实验部分28-29
  • 2.2.3 结果与讨论29-36
  • 2.2.4 小结36-37
  • 2.3 鸟嘌呤化学发光体系测定钾离子37-49
  • 2.3.1 引言37-38
  • 2.3.2 实验部分38-39
  • 2.3.3 结果与讨论39-47
  • 2.3.4 小结47-49
  • 2.4 鸟嘌呤化学共振能量转移法检测尿嘧啶-DNA糖基化酶活性49-59
  • 2.4.1 引言49-50
  • 2.4.2 实验部分50-51
  • 2.4.3 结果与讨论51-58
  • 2.4.4 小结58-59
  • 结论59-61
  • 参考文献61-67
  • 致谢67-69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智甲,吕九如;无机还原剂与光泽精化学发光反应的研究(Ⅲ)钼(Ⅲ)——光泽精化学发光反应[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S1期

2 郗娟,何治柯;钌(Ⅱ)配合物化学发光反应及其分析应用研究进展[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4年04期

3 贾生华;章竹君;;Luminol-H_2O_2-Co(Ⅱ)体系化学发光反应的研究——水样、血液、矿石中痕量钴的测定[J];化学学报;1984年12期

4 张帆,陈玉龙,陈恒;槲皮素化学发光反应机理探讨[J];发光学报;1986年01期

5 陆明刚,崔华,尹方;2,9-二甲基-1,10-菲咯啉的化学发光研究[J];发光学报;1987年03期

6 Л.А.Хамидуллина;张延安;;三氧化氙氯化四价铀的化学发光反应及其在分析上应用的可能性[J];国外铀金地质;1990年02期

7 武竟存,吕九如,章竹君;一种新的液相色谱检测器——抑制化学发光反应检测器[J];色谱;1993年04期

8 吕小虎;陆明刚;;一类新的化学发光反应的研究[J];科技通报;1993年03期

9 吕九如,朱智甲;无机还原剂与光泽精化学发光反应的研究——Ⅱ.钼(Ⅲ)-光泽精化学发光反应[J];分析化学;1994年09期

10 朱智甲,吕九如;无机还原剂与光泽精化学发光反应的研究Ⅲ.钒(Ⅱ)-光泽精体系的化学发光反应[J];分析试验室;199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闫瑞芳;章竹君;;时间分辨-后化学发光同时测定阿米卡星和氢氯噻嗪[A];第十届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年会暨第十届全国原子光谱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陈惠;李海芳;林金明;;纳米粒子增强过氧碳酸盐化学发光反应过程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3 林金明;;非均相化学发光反应新体系的研究与应用[A];第九届全国稀土分析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1年

4 赵国宏;;色谱臭氧诱导化学发光检测器的研究进展[A];首届中国中西部地区色谱学术交流会暨仪器展览会论文集[C];2006年

5 张润坤;胡玉斐;李攻科;;循环化学发光检测系统的研制及应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3分会:分析可视化及交叉学科新方法[C];2014年

6 杨一青;周敏;马永钧;;桑色素-高锰酸钾化学发光反应新体系的研究[A];甘肃省化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学术报告会暨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李银环;杜建修;吕九如;;KMnO_4-luminol体系后化学发光反应的研究及其用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分析测定[A];第八届全国发光分析暨动力学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旭;猪毛中的β-受体激动剂微流控芯片-化学发光检测系统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杜建修;化学发光反应新体系及化学发光分析新方法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郑行望;流动注射与化学修饰电极电化学发光分析方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郗娟;两个钌(Ⅱ)配合物的化学发光反应及其分析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5 陈惠;纳米粒子增强碳酸氢盐—过氧化氢化学发光反应过程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6 胡玉斐;铜的超常氧化态配合物在化学发光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7 聂菲;以钙黄绿素为化学发光试剂的化学发光反应及其分析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晶晶;鸟嘌呤化学发光反应研究及其分析应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

2 祝兴华;四价锰的化学发光行为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张怡;荧光素后化学发光反应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孟峗;N-氯代丁二酰亚胺的化学发光反应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申婧;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在药物及金属离子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6 郝玉红;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对药物及农药残留量的检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杜建修;鲁米诺—过氧化氢—还原剂化学发光反应体系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8 张慧忠;二氯荧光素后化学发光反应及其分析应用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谢志鹏;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在维生素类化合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南昌大学;2005年

10 李冬冬;Eu(Ⅲ)敏化化学发光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5854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5854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2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