锰基微纳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锰基微纳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纳米材料 液相法合成 多级多形体 固溶体 催化性能
【摘要】:本论文采用液相化学法控制合成了四氧化三锰、三氧化二锰和碳酸锰微纳结构材料,并进行过渡金属掺杂、贵金属负载等改性研究。制备了一系列包括纳米片堆积层状、花枝状、扇形、多级鳞片球状,纳米线等多种形貌的锰基微纳结构;同时从材料制备条件、形成机理、结构表征、性能检测及应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讨论。旨在通过对材料微纳结构(尺寸、形貌等)的控制合成、性质表征,探寻构建微纳结构材料的有效方法、研究材料催化性能的提高与组分、结构的关系。主要研就内容如下:1.一步溶剂热法合成四氧化三锰纳米片的研究选取硝酸锰作为锰源、聚乙烯吡咯烷酮作为结构导向剂,在弱碱溶剂DMF中,指定温度下水热反应。反应过程中采用单一变量法对实验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其中包括对温度、反应时间、硝酸锰的量、DMF的量及表面活性剂等。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时间、温度、表面活性剂浓度影响了产物四氧化三锰的形貌与性能。PVP量为0.019 g,温度180℃、200℃、210℃反应24 h时,Mn304形貌稳定且具有优良的催化性能,因而可以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来实现对产物形貌及成分的有效控制。2.三氧化二锰纳米线的可控合成、掺杂、负载金及其CO催化氧化性能的研究。以硝酸锰为锰源,DMF和水为混合溶剂(体积比2:1),表面活性剂选用PVP和EDTA在180℃下保温21h即可得到三氧化二锰纳米线结构。通过一步水热法掺杂Ni2+、Co2+的产品保持纳米线形貌不变。XRD、Raman、H2-TPR、Mapping等多种表征手段表明Ni2+,Co2+已经进入三氧化二锰的晶格中,生成了均匀的Ni-Mn-0固溶体和Co-Mn-O固溶体。掺杂后提高了产品催化氧化CO的催化活性,这与Ni2+/Co2+掺杂后产品产生的晶格缺陷,氧空位增多有密切的关系。此外,我们还对纯相的三氧化二锰纳米线进行了负载金的改性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葡萄糖溶液里通过共沉淀法进行的载金产物对CO催化氧化性能具有明显的改善。3.简单溶剂热条件下Co2+离子掺杂的碳酸锰多级多形体的可控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选择硝酸锰作为锰源,PVP作为表面活性剂,以N,N-二甲基甲酰胺作为溶剂,在程序升温至210℃后维持18 h,成功合成多级复杂形貌的碳酸锰。反应溶液中加入Co(AC)2·4H2O作为掺杂钴源,通过控制钴掺杂量为0%,5%,10%,15%,20%获得形貌分别为微米花枝状,扇形,半刺球形和多级微鳞片球状结构。扫描电镜(SEM)观察显示所得产品分散性和均匀性好。通过对不同反应时间得到样品的透射电镜图像(TEM)跟踪观察,认为多级微米鳞片球的形成是钴离子引导的定向聚集的结果,钴离子作为导向剂加速了晶体成核、定向聚集和生长过程。这说明外加阳离子对产物的形貌具有重要影响。对所制备的样品同时进行了CO催化氧化的性能测试,结果表明15% Co掺杂的样品的催化活性最高,可归因于掺杂提高了产物的比表面积。
【关键词】:纳米材料 液相法合成 多级多形体 固溶体 催化性能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43.36
【目录】:
- 摘要8-10
- Abstract10-13
- 第一章 绪论13-28
- 1.1 研究背景13
- 1.2 CO催化氧化机理简介13-14
- 1.3 纳米材料的特点及合成方法简介14-15
- 1.4 锰基材料的研究进展15-19
- 1.4.1 Mn_3O_4的催化研究进展17
- 1.4.2 Mn_2O_3的催化研究进展17-18
- 1.4.3 MnCO_3的研究进展18-19
- 1.5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19-21
- 参考文献21-28
- 第二章 一步溶剂热法制备Mn_3O_4纳米结构材料的研究28-35
- 2.1 实验试剂、样品表征28-29
- 2.1.1 实验试剂28
- 2.1.2 样品表征28-29
- 2.2 实验部分29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29-33
- 2.3.1 产物的XRD29-30
- 2.3.2 反应体系的影响因素30-32
- 2.3.3 不同形貌产物催化性能32-33
- 2.4 小结33-34
- 参考文献34-35
- 第三章 Mn_2O_3的合成及掺杂、载金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35-55
- 3.1 实验试剂、样品表征36
- 3.1.1 实验试剂36
- 3.1.2 样品表征36
- 3.2 实验部分36-37
- 3.2.1 Mn_2O_3纳米线的合成36-37
- 3.2.2 Mn_2O_3纳米线掺杂和载金合成37
- 3.3 结果与讨论37-48
- 3.3.1 掺杂系列37-46
- 3.3.2 载金系列46-48
- 3.4 小结48-50
- 参考文献50-55
- 第四章 MnCO_3多级多形体材料制备与其催化性能研究55-75
- 4.1 实验试剂、样品表征56
- 4.1.1 实验试剂56
- 4.1.2 样品表征56
- 4.2 实验部分56-57
- 4.2.1 碳酸锰的合成56
- 4.2.2 钴离子掺杂的碳酸锰合成56-57
- 4.3 实验结果和讨论57-70
- 4.3.1 结构分析57-62
- 4.3.2 形貌影响因素62-70
- 4.4 小结70-71
- 参考文献71-75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75-77
- 5.1 结论75-76
- 5.2 展望76-77
- 致谢77-7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荣誉和奖励78-94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9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春礼;;纳米科技及其发展前景[J];群言;2001年04期
2 白春礼;纳米科技及其发展前景[J];安徽科技;2002年03期
3 白春礼;纳米科技及其发展前景[J];微纳电子技术;2002年01期
4 黄彪;纳米科技前景灿烂,应用开发任重道远[J];中国粉体技术;2002年01期
5 一东;;纳米产业化成了企业泥潭[J];新经济导刊;2003年Z2期
6 宋允萍;纳米科技[J];中学文科;2001年01期
7 李斌,沈路涛;纳米科技[J];焊接学报;2000年04期
8 齐东月;纳米 又一场新技术革命来临了[J];民族团结;2000年10期
9 徐滨士,欧忠文,马世宁;纳米表面工程基本问题及其进展[J];中国表面工程;2001年03期
10 白春礼;纳米科技及其发展前景[J];计算机自动测量与控制;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天虎;谢巧勤;;纳米矿物学[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马燕合;李克健;吴述尧;;加快建设我国纳米科技创新体系[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3 李正孝;煍岩;;漫娗纳米技圫和纳米材料的a捎煤蛌|展[A];第二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伊阳;陶鑫;;纳米CaCO_3在塑料改性中的应用研究[A];PPTS2005塑料加工技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洪广言;;稀土产业与纳米科技[A];第九届中国稀土企业家联谊会会议论文集[C];2002年
6 惠飞;王栋民;;纳米水泥混凝土的研究进展[A];2008年中国水泥技术年会暨第十届全国水泥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8年
7 秦伯雄;陈峰;马卓然;;高压流体纳米磨及其应用[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3年
8 王树林;李生娟;童正明;李来强;;振动纳米学进展[A];第七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学术暨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洪广言;贾积晓;于德才;孙锁良;李天民;王振华;;纳米级氧化镱的制备与表征[A];中国稀土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10 洪茂椿;;纳米催化在化石资源高效转化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化学会2008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立德(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纳米专家话纳米[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赵晓展;纳米科技,,产业化序幕刚刚拉开[N];工人日报;2002年
3 宗合 晓丽;纳米科技成果产业化将带来巨大经济效益[N];消费日报;2004年
4 朱文龙;产学研联手助推纳米产业[N];文汇报;2006年
5 ;神奇的纳米科技[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李贽;纳米还没走出实验室[N];大众科技报;2001年
7 冯 薇;纳米护肤品没那么神[N];大众科技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彤云;打造纳米产业链条[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9 张芳;纳米护肤品其实没那么神[N];科技日报;2005年
10 赵展慧 张之豪;纳米世界有多神奇?[N];人民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莉鑫;纳米电极体系界面结构及过程的理论与数值模拟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2 冯晓勇;高速重击条件下高锰钢表面纳米晶的制备及组织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3 黄权;B-C-N体系中新型超硬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4 王东新;纳米钻石靶向载药体系的制备及其与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5 张俊丽;低维磁性纳米结构的可控合成、微观表征及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6 于佳鑫;两种新型光学材料在显微生物成像与光谱检测中的应用探索[D];浙江大学;2015年
7 李志明;块体纳米晶钛的制备及组织演变与力学行为[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8 杨树瑚;缺陷对几种过渡族金属氧化物磁性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2年
9 刘春静;锂离子电池锡基纳米负极材料制备及储锂性能[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10 谢伟丽;SiC纳米线三维结构的制备与生物相容性[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诠彬;中药纳米化对中医药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毛彩霞;纳米二氧化锰的安全性评价[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豆贝贝;纳米水泥熟料矿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4 郭步超;高氮奥氏体不锈钢机械纳米化表面层及其热稳定性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5年
5 王艳艳;纳米化/渗氮/渗硫层与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化学效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6 周文敏;Cr_2WO_6、Ag_2CrO_4微/纳米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7 许艳;铂纳米晶体形貌的控制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8 郭慧颖;CVD法在图形化蓝宝石衬底和硅衬底上生长SnO_2微/纳米结构及其特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9 秦腾;高容量镁基储氢材料的纳米制备及吸放氢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10 佟月宇;碱性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阳极镍磷复合催化剂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5858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585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