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铁金属有机配合物催化烯烃氢化及环酯聚合反应的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1 11:34

  本文关键词:铁金属有机配合物催化烯烃氢化及环酯聚合反应的理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铁金属有机配合物 烯烃氢化 环酯开环聚合 密度泛函理论 反应机理


【摘要】:近年来,铁金属有机配合物因其毒性低、铁储量丰富等显著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催化反应。它在烯烃氢化以及环酯聚合反应中表现出优良的催化活性。氧化还原非保守性配体可以在催化反应中发挥其独特的性能,从而促进反应的发生。在环酯的开环聚合反应中,使用具有氧化还原开关特性的催化剂,可以更好地控制聚合活性,从而达到控制聚合物的分子量与微结构的目的。本论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对二亚胺基吡啶铁配合物催化烯烃氢化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同时对二亚胺基吡啶二烷氧基铁配合物催化外消旋丙交酯开环聚合以及双毗唑吡啶铁配合物催化ε-已内酯聚合的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主要取得以下研究结果。1.计算结果表明二亚胺基吡啶铁配合物(iPrPDI)Fe(N2)2 (iPrPDI= ((2,6-CHMe2)2C6H3N=CMe)2CSH3N)的基态是开壳层的三重态(S=1),催化活性物种(iPrPDI)Fe(C4H8)的基态为BS(4,2)(S=1)。尽管二亚胺基吡啶配体具有氧化还原非保守性特征,但研究表明反应时氢气的氧化加成只发生在铁中心,配体仅起到承担电子的作用。较小的形变能使得烯烃的1,2-插入方式比2,1-插入更有利。其中二亚胺基吡啶配体和铁金属中心在反应过程中呈现了反磁性耦合的特征,这对促进反应的发生起到重要作用。2.二亚胺基吡啶二烷氧基铁配合物在催化丙交酯开环聚合的反应中,还原态Fe(Ⅱ)活性物种催化的聚合过程明显比相应的Fe(Ⅲ)配合物有利。在Fe(Ⅱ)活性物种催化的聚合过程中,催化活性物种以及多个中间体中均存在反磁性耦合现象,这有利于聚合反应的发生。在Fe(Ⅱ)以及Fe(Ⅲ))配合物催化的反应中,二者开环过渡态结构的成键铁-氧原子间相互作用的二阶稳定化能差异较大(Fe(Ⅱ)Fe(Ⅲ)),这与两种价态配合物的催化活性差异表现一致。3.通过对双吡唑吡啶铁配合物催化剂前体在溶液中可能生成的活性物种催化ε-己内酯开环聚合反应的研究,提出催化活性物种为+1价的阳离子配合物。通过对+1价Fe(Ⅲ)配合物和相应的还原态Fe(Ⅱ)配合物催化ε-己内酯开环聚合的反应路径对比可知,Fe(Ⅲ)配合物催化的反应在动力学和热力学上均具有一定的优势。两个路径中,亲核加成过渡态中成键碳-氧原子间的二阶稳定化能差异(Fe(Ⅲ)Fe(Ⅱ)),有助于进一步理解Fe(Ⅲ)催化物种的活性高于Fe(Ⅱ)物种。
【关键词】:铁金属有机配合物 烯烃氢化 环酯开环聚合 密度泛函理论 反应机理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27.81;O643.3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0
  • 1 文献综述10-26
  • 1.1 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烯烃氢化反应10-19
  • 1.1.1 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烯烃氢化反应的研究概况10
  • 1.1.2 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烯烃氢化反应的机理10-12
  • 1.1.3 第Ⅲ族金属配合物和镧系、锕系配合物催化的烯烃氢化反应12
  • 1.1.4 第Ⅳ族金属配合物催化的烯烃氢化反应12
  • 1.1.5 第Ⅴ-Ⅶ族金属配合物催化的烯烃氢化反应12-13
  • 1.1.6 第Ⅷ族金属配合物催化的烯烃氢化反应13-19
  • 1.2 氧化还原开关型催化剂催化环酯聚合反应19-23
  • 1.2.1 环酯开环聚合开关控制催化剂的种类19-20
  • 1.2.2 氧化还原开关型催化剂催化的环酯聚合反应20-23
  • 1.3 量子化学理论23-25
  • 1.3.1 量子化学计算方法23-24
  • 1.3.2 基组24
  • 1.3.3 溶剂化效应24-25
  • 1.4 选题意义及论文研究内容25-26
  • 1.4.1 选题意义25
  • 1.4.2 论文研究内容25-26
  • 2 二亚胺基吡啶铁配合物催化烯烃氢化反应的机理研究26-35
  • 2.1 引言26-27
  • 2.2 计算方法27
  • 2.3 结果与讨论27-33
  • 2.3.1 催化活性物种的生成27-28
  • 2.3.2 氢化反应机理的研究28-32
  • 2.3.3 二亚胺基吡啶配体在反应中的作用32-33
  • 2.4 本章小结33-35
  • 3 二亚胺基吡啶铁配合物催化丙交酯聚合反应的机理研究35-46
  • 3.1 引言35-36
  • 3.2 计算方法36
  • 3.3 结果与讨论36-44
  • 3.3.1 活性物种基态以及丙交酯在不同位点反应情况36-38
  • 3.3.2 反应能量分析38-41
  • 3.3.3 自旋密度分布分析41-43
  • 3.3.4 二阶稳定化能分析43-44
  • 3.4 本章小结44-46
  • 4 双吡唑吡啶铁配合物催化己内酯聚合反应的机理研究46-56
  • 4.1 引言46
  • 4.2 计算方法46-47
  • 4.3 结果与讨论47-55
  • 4.3.1 氧化态的铁配合物催化的反应能量分析47-51
  • 4.3.2 原态的铁配合物催化的反应能量分析51-52
  • 4.3.3 氧化态和还原态能量对比52-53
  • 4.3.4 自旋密度分布分析53-54
  • 4.3.5 阶稳定化能分析54-55
  • 4.4 本章小结55-56
  • 结论56-57
  • 参考文献57-6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64-65
  • 致谢65-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龙;吴晓青;施雪军;丁浩;;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合成及晶体培养[J];四川化工;2012年04期

2 李宋贤,林帆,陈建中,董美斌,杨衍超,胡盛志,黄幼青,吴文士;金属有机配合物晶体中二次谐波基团的结构优化及其验证[J];结构化学;1996年02期

3 常新安;臧和贵;陈学安;肖卫强;侯琳;郝秀红;;金属有机配合物-硫脲硫酸锌晶体的生长探索[J];人工晶体学报;2007年04期

4 杨学谨;厉洁;孙月稳;谢永耀;张国敏;祝虹;;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分析 ⅩⅦ.氢硼酸金属有机配合物的离子薄层色谱[J];分析化学;1989年01期

5 张良辅,丁涪江,赵可清,杨立梅,王春燕,李莉;金属有机配合物的非线性光学特性[J];合成化学;1997年01期

6 李宋贤,林帆,陈建中,董美斌,,杨景海,耿义志,徐辑彦;金属有机配合物晶体中倍频基团的结构优化[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2期

7 于玲;;含硫金属有机配合物的研究进展[J];山东化工;2009年03期

8 万玉保;;含茂基咔唑镧系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合成[J];合成化学;2008年02期

9 钱长涛;王春红;陈耀峰;;稀土金属有机配合物化学60年[J];化学学报;2014年08期

10 罗梅,马怀柱,苏庆德;茂型稀土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研究进展[J];结构化学;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新安;臧和贵;陈学安;肖卫强;侯琳;郝秀红;;金属有机配合物晶体硫酸锌硫脲的生长及其热释电性能探索[A];第14届全国晶体生长与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杨明星;林深;陈小华;;过渡金属有机配合物修饰的钒钨多金属酸盐的合成与结构[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晶体工程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3 周玉芳;庄德新;崔彬;;稀土金属有机配合物电子结构的研究[A];2005年中国固体科学与新材料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5年

4 吴小园;匡小飞;卢灿忠;;由铜-咪唑配合物和同多钼酸构筑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晶体工程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5 徐玉文;王荣明;孙道峰;;基于联吡啶羧酸配体构筑异双金属有机配合物[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5分会:无机化学[C];2014年

6 朱先翠;李庆海;王芬华;周双六;王绍武;;含吲哚基稀土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反应性的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7 刘冬生;隋岩;陈文通;黄俭根;;二个新颖的四氮唑-异烟酸混配的铜/锰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与磁性质研究[A];2012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张娜;杨恩翠;赵小军;;新型3-氨基-1,2,4-三唑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合成及结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无机与配位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9 杨杰;王晓晴;孙道峰;;基于氯菌酸构筑的镉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能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5分会:无机化学[C];2014年

10 周双六;王绍武;盛恩宏;顾家山;;内配位诱导合成外消旋桥联茚基稀土金属有机配合物[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敏;金属有机配合物发光材料的分子设计与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韩毅;金属有机配合物用作后合成修饰与晶态分子容器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3 孙海清;ⅡB族金属有机配合物非线性光学新材料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4 李红芳;稀土/过渡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制备、结构和性质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5 杨丽;金属有机配合物及高聚物发光材料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张振伟;几类新型铁、锰、钨过渡金属有机配合物参与反应的机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7 徐慧华;功能有机小分子/金属有机配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发光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宫春华;基于多酸阴离子簇和氨基三氮唑配体的过渡金属有机配合物的设计、组装与性能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2 常之晗;双吡啶双酰胺配体构筑的多酸基过渡金属功能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3 刘永东;锰、铁、钴金属有机配合物催化水氧化反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4 王成苗;多功能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D];天津工业大学;2016年

5 张志军;含氮过渡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催化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6 吴凯飞;5-氯水杨酸配合物与双羧酸类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6年

7 北金凤;铁金属有机配合物催化烯烃氢化及环酯聚合反应的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8 李晓娜;金属有机配合物发光材料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元春梅;基于1,3,5-三苯基苯的三吡啶类配体及其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10 薛军锋;新型羧酸配体和金属有机配合物合成、表征及吸附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040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6040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0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