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不对称配体桥连的双钼二聚体的合成、结构、电子转移及质子转移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1 12:11

  本文关键词:不对称配体桥连的双钼二聚体的合成、结构、电子转移及质子转移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不对称体系 混价化合物 电子转移 双钼二聚体 氢键


【摘要】:本文合成了三个单体化合物Mo_2(DAniF)_3N2CC_6H_5,Mo_2(DAniF)_3NOCC_6H_5和Mo_2(DAniF)_3O2CC_6H_5,分别简写为[NN?ph],[NO?ph]和[OO?ph],其中辅助配体DAniF为N,N¢-二甲氧基苯基甲脒。三个单体化合物都呈现出一组可逆的电化学氧化还原峰,单电子氧化产物在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中都出现了金属到配体以及配体到金属的电子转移吸收峰,单体的电化学性质为后面二聚体的研究提供方便。本文主要是合成了三个不对称的双钼二聚体[Mo_2(DAniF)_3]2[m-(NH)OCC6H4CO_2]([NO-ph-OO])(辅助配体DAniF为N,N¢-二甲氧基苯基甲脒)[Mo_2(DAniF)_3]2[m-(NH)_2CC_6H_4CO_2]([NN-ph-OO])和[Mo_2(DAniF)_3]2[m-(NH)_2CC_6H_4C(NH)O]([NN-ph-NO]),并且研究它们的电子耦合和电子转移。它们的单电子氧化产物[NO-ph-OO]+、[NN-ph-OO]+和[NN-ph-NO]+都呈现出金属到配体、配体到金属以及金属到金属的电子转移吸收峰。电子转移过程的自由能变(DG°)是通过区别不对称和相应对称体系的半波电位差或者价间电子转移能量而计算出来的,重组能是通过Hush模型计算的。电化学和光谱分析很好的验证了半经验理论公式EIT=DG°+l。通过CNS模型计算的耦合常数所计算的正反应的绝热电子转移速率比逆反应和相应对称类似物的都更小,表明这个不对称体系可以控制电子转移速率和电子转移方向。此外,本文还合成了一个含有氢键的单体化合物Mo_2(DAniF)_3O2CC_6H_5CNO,简写为[Mo2O2?ph?NO],采用核磁和单晶表征了这个化合物氢键的存在。这个化合物在不同极性溶剂中的电化学不同,说明氢键只存在于极性小的溶剂中。电子吸收光谱中没有MMCT峰,研究表明这个氢键化合物中发生了质子转移,但是不存在电子转移。
【关键词】:不对称体系 混价化合物 电子转移 双钼二聚体 氢键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41.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1章 引言7-24
  • 1.1 电子转移的模型化合物及其分类7-13
  • 1.1.1 研究电子转移的模型化合物7-11
  • 1.1.2 混价化合物的分类11-13
  • 1.2 电子耦合及电子转移的理论研究13-21
  • 1.2.1 金属金属四重键13-14
  • 1.2.2 研究电子转移反应的热力学与动力学14-18
  • 1.2.3 电子耦合常数的计算18-21
  • 1.3 氢键以及质子耦合电子转移21-23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选题意义23-24
  • 第二章 苯甲酸根及其氮代衍生物作为辅助配体的双钼单体24-37
  • 2.1 概述24-25
  • 2.2 实验部分25-27
  • 2.2.4 Mo_2(DAniF)_3N_2CC_6H_5的合成25
  • 2.2.5 Mo_2(DAniF)_3NOCC_6H_5的合成25-26
  • 2.2.6 Mo_2(DAniF)_3O_2CC_6H_5的合成26-27
  • 2.3 结果与讨论27-36
  • 2.3.1 核磁共振氢谱27-29
  • 2.3.2 晶体结构29-31
  • 2.3.3 电化学性质31-33
  • 2.3.4 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33-36
  • 2.4 本章小结36-37
  • 第三章 共价键桥连的不对称双钼二聚体的电子耦合及电子转移动力学的研究37-65
  • 3.1 概述37-39
  • 3.2 实验部分39-41
  • 3.2.1 桥配体 4-脒基苯甲酸盐酸盐的合成:39
  • 3.2.2 [Mo_2(DAniF)_3]_2[μ-(NH)OCC_6H_4CO_2]的合成39
  • 3.2.3 [Mo_2(DAniF)_3]_2[μ-(NH)_2CC_6H_4CO_2]的合成39-40
  • 3.2.4 [Mo_2(DAniF)_3]_2[μ-(NH)_2CC_6H_4C(NH)O]的合成40-41
  • 3.3 结果与讨论41-63
  • 3.3.1 配体及化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41-45
  • 3.3.2 晶体结构45-50
  • 3.3.3 电化学性质50-53
  • 3.3.4 电子顺磁共振(EPR)53-54
  • 3.3.5 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54-57
  • 3.3.6 电子转移的自由能变DG°的计算57-60
  • 3.3.7 电子耦合常数以及电子转移机理60-62
  • 3.3.8 分子内电子转移反应的动力学62-63
  • 3.4 本章小结63-65
  • 第四章 由不对称配体通过氢键桥连的对称双钼二元体中质子转移的研究65-74
  • 4.1 概述65-66
  • 4.2 结果与讨论66-73
  • 4.2.1 实验部分66
  • 4.2.2 核磁共振氢谱66-68
  • 4.2.3 晶体结构68-69
  • 4.2.4 电化学性质69-70
  • 4.2.5 紫外可见光谱70-73
  • 4.3 本章小结73-74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74-76
  • 5.1 结论74-75
  • 5.2 展望75-76
  • 参考文献76-89
  • 致谢89-90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9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毕冉;周顺桂;袁田;庄莉;袁勇;;水溶性有机物电子转移能力及其生态效应[J];生态学报;2013年01期

2 张群;如何看待呼吸链电子转移的高效率[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1期

3 汪志勇,张志成,张曼维,姚思德,刘桂民,骆坚,林念芸;含有磷酸酯的肽链中的电子转移[J];化学物理学报;1993年04期

4 储高升,,汪志勇,张曼维,张志成;肽链中电子转移研究的进展[J];大学化学;1995年04期

5 郝芬珊;电子转移反应理论及其进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6 郭建新,张启元;异类分子间电子转移过程内重组能的研究[J];科学通报;1997年15期

7 翟宇峰,蒋华良,朱维良,顾健德,陈建忠,陈凯先,嵇汝运;生物体系中电子转移机理的研究——Ⅱ.分子间电子转移及电子供、受体间不同基团的影响[J];化学学报;1998年11期

8 张少雄;没有必要从反应历程分析电子转移[J];化学教育;2004年08期

9 胡丽娜,张立敏,卢小泉;仿生生物膜上多巴胺的电子转移过程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5年07期

10 周重文;朱权;傅克祥;李象远;;电子转移溶剂重组能的单球模型及其应用[J];科学通报;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国忠;龙德武;;氨基酸与银纳米粒子间光致电子转移的量子尺寸效应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2 龚珍;朱维良;沈旭;罗小明;沈建华;陈凯先;蒋华良;;钙和1,3,5,7-环辛四烯的电子转移反应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量子化学学术会议暨庆祝徐光宪教授从教六十年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陈琪;王磊;郁章玉;;邻甲苯胺在二氯乙烷中电子转移性质及过氧化氢的影响[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4 陆道惠;陈德文;王素华;;甲基紫精与醇类间的光电子转移和光反应过程[A];第九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1996年

5 张关心;张德清;贾丽娜;曾艳;邬慧;朱道本;;金属离子诱导的分子内电子转移[A];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的新发展——当前学科交叉的一个重要桥梁——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五届大环化学暨第七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6 吕申壮;李象远;何福城;;构型对芳基桥体分子内电子转移矩阵元影响的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量子化学学术会议暨庆祝徐光宪教授从教六十年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周重文;傅克祥;李象远;朱权;;电子转移溶剂重组能的单球模型和TCNQ自交换电子转移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量子化学学术会议暨庆祝徐光宪教授从教六十年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李立东;HelmuthM銉hwald;;发生在纳米薄膜中的光诱导电子转移[A];中国感光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和第七届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董凤霞;郑莹光;郑海鹏;张瑞丰;沈家聪;;两种稳定自由基之间的电子转移[A];第十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1998年

10 张德清;张关心;孙飞;谭陆西;朱道本;;金属离子诱导的四硫富瓦烯与醌之间的电子转移反应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七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图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伟伟;基于第一性原理和量子动力学研究有机体系中电子转移过程[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2 吕申壮;有机分子体系电子转移及其溶剂效应的理论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3 王业飞;改进的键耦合路径模型及其在蛋白质电子转移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10年

4 刘继凤;生物分子体系中电子转移动力学理论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5 朱文娟;溶液中电子转移反应速率的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6 王文婷;卟啉修饰电极界面电子转移行为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7 刘晓瑭;共掺体系中稀土离子间的电子转移及光谱特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何荣幸;溶剂中几种典型体系分子内光诱导电子转移理论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9 易海波;有机共轭体系的光诱导分子间电子转移的理论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10 段晓惠;有机分子体系光诱导电子转移的理论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驳非;光诱导电子转移—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的探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2 余伟勇;不对称配体桥连的双钼二聚体的合成、结构、电子转移及质子转移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6年

3 万华平;有机小分子的电子转移理论研究[D];福州大学;2004年

4 陶亚;水溶性有机物的电子转移能力及其构效关系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5 黄金玲;对苯醌电子转移的红外伏吸法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6 董德芳;氢醌等生物分子在液/液界面上的电子转移过程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南米娜;模拟生物膜上金属卟啉等化合物电子转移动力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马俊英;金属卟啉等化合物在界面上的电子转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佟静;二肽体系电子转移及溶剂效应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10 包子民;π-σ-π型双稳态分子中的分子内电子转移及其外电场效应[D];四川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6041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6041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4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