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不同碳载体担载的钯碳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2 17:19

  本文关键词:不同碳载体担载的钯碳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碳材料 加氢脱苄 六苄基六氮杂异伍兹烷


【摘要】:本论文主要采用多种方法制备不同的碳载体,再通过简单的沉积-沉淀法在碳载体上担载贵金属钯制成钯碳催化剂,并对制备的钯碳催化剂对六苄基六氮杂异伍兹烷(HBIW)的加氢脱苄性能进行了研究。(1)碳载体的制备氧化石墨烯(GO)的制备:采用Hummers法制备了具有大量褶皱、片层状结构的氧化石墨烯。介孔碳的制备:主要通过硬模板法制备介孔碳,采用不同的模板制备了有序介孔碳(CMK-3)和无序介孔碳(MC)。其中制备的无序介孔碳孔径尺寸分别为:3 4 nm、5 6 nm、6 7 nm和10 11 nm。活性炭的活化:购买木质活性炭(XC-72)和椰壳活性炭(AC),并通过化学方法对其进行活化处理。碳纳米管(CNT):购买市场上的碳纳米管和其它碳载体作为对照。(2)载体的担载采用沉积-沉淀法在不同碳载体上担载贵金属钯(Pd),制备了Pd(OH)2/GO、Pd(OH)2/CNT、Pd(OH)2/XC-72、Pd(OH)2/AC、Pd(OH)2/CMK-3和Pd(OH)2/MC等多种钯碳催化剂,其中担载的金属钯质量分数均为10%。(3)催化剂的氢解将制备的不同钯碳催化剂在固定条件下对六苄基六氮杂异伍兹烷(HBIW)进行脱苄加氢性能研究,结果发现催化效果最好的是无序介孔碳担载金属钯制备的Pd(OH)2/MC催化剂,产率高达80%。Pd(OH)2/MC催化剂对HBIW的催化效果超过了商业上性能最好的E101NE/W催化剂(其产率为78%)。(4)催化剂的循环对制备的脱苄效果最佳Pd(OH)2/MC催化剂和商业上已存在的脱苄效果最好的E101NE/W催化剂在六苄基六氮杂异伍兹烷(HBIW)脱苄加氢的循环使用性能上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制备的Pd(OH)2/MC催化剂循环两次后产率仍保持70%以上,而商业上的E101NE/W催化剂在第一次循环后产率才达到13%,远远低于70%。证明所制备的Pd(OH)2/MC催化剂在HBIW的加氢脱苄反应中具有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碳材料 加氢脱苄 六苄基六氮杂异伍兹烷
【学位授予单位】:聊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43.3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前言9-11
  • 第一章 绪论11-25
  • 1.1 钯碳催化剂的结构、性能及应用11
  • 1.2 钯碳催化剂的碳载体的制备方法11-19
  • 1.3 钯碳催化剂的中钯纳米粒子的研究19-21
  • 1.4 钯碳催化剂的研究热点21
  • 1.5 HBIW的加氢脱苄21-24
  •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4
  • 1.7 主要工作24-25
  • 第二章 实验部分25-29
  • 2.1 实验试剂25-26
  • 2.2 实验仪器26-27
  • 2.3 表征方法27-29
  • 第三章 碳材料的制备及结构性能的表征29-39
  • 3.1 实验部分29-31
  • 3.2 结果与讨论31-38
  • 3.3 本章小结38-39
  • 第四章 催化剂的制备及对HBIW氢解性能研究39-53
  • 4.1 引言39-40
  • 4.2 实验部分40-42
  • 4.3 结果与讨论42-52
  • 4.4 本章小结52-53
  • 第五章 不同孔径的无序介孔碳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53-58
  • 5.1 引言53
  • 5.2 实验部分53
  • 5.3 结果与讨论53-57
  • 5.4 本章小结57-58
  • 第六章 结论58-60
  • 6.1 主要结论58
  • 6.2 创新点58-59
  • 6.3 下一步的工作建议59-60
  • 参考文献60-7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1-72
  • 致谢7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文革;刘虎冰;董凯;孙成辉;庞思平;白广梅;訾学红;张桂臻;何洪;;六苄基六氮杂异伍兹烷氢解脱苄Pd(OH)_2/C催化剂的制备[J];含能材料;2014年04期

2 万武波;赵宗彬;范彦如;胡涵;周泉;邱介山;;石墨烯衍生物的合成及应用[J];化学进展;2011年09期

3 袁小亚;;石墨烯的制备研究进展[J];无机材料学报;2011年06期

4 魏德英;国术坤;赵永男;;石墨烯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11年06期

5 任文才;高力波;马来鹏;成会明;;石墨烯的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J];新型炭材料;2011年01期

6 徐超;陈胜;汪信;;基于石墨烯的材料化学进展[J];应用化学;2011年01期

7 史永胜;李雪红;宁青菊;宁磊;陈阳阳;;石墨烯的制备及表征研究进展[J];电子元件与材料;2010年12期

8 柏嵩;沈小平;;石墨烯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J];化学进展;2010年11期

9 顾正彬;季根华;卢明辉;;二维碳材料——石墨烯研究进展[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易四勇;王先友;李娜;魏建良;戴春岭;;活性炭活化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8年03期



本文编号:6103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6103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a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