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质硫为硫源的苯并噻吩和噻唑生成反应研究
本文关键词:单质硫为硫源的苯并噻吩和噻唑生成反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杂环化合物 苯并噻吩 苯并噻唑 无机硫 无过渡金属
【摘要】:杂环化合物无论从数量、种类还是用途来说,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苯并杂环类化合物由于具有特殊的生物活性以及大的共轭结构,使其成为一类重要的杂环化合物。2号位取代的苯并噻吩是Zieuton,Benocyclidine,Raloxifene,Arzoxifene等一系列药物的基本骨架。此外,苯并噻吩衍生物也应用于光电材料领域。芳基取代的苯并噻唑表现出广泛的生物活性,在抗肿瘤,抗病毒和抗菌方面,显示出优良的效果。另外,在天然产物、功能材料、工业染料和农用化学品中都能发现苯并噻唑的基本结构单元。基于此,在杂环化学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大量合成上述两类化合物的方法被发现。由于苯并噻吩和苯并噻唑都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为了避免重金属污染,研究在不使用过渡金属催化下合成这两类化合物的方法显得相当重要。此论文开展了以单质硫为硫来源不使用过渡金属的苯并噻吩和苯并噻唑合成方法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邻卤素苯甲醛,芳香乙酸酯以及单质硫为原料的三组分反应,在无机碱的促进作用下,较为温和的条件下经分子间环化反应生成2-芳基苯并噻吩。在该方法中,无需使用过渡金属催化,无机碱既促进了碳负离子的生成,又能中和体系内产生的卤化氢。副产物为无机物或者低沸点的有机物,产品易于分离和提纯。相比之下,此方法避免了使用有难闻气味的有机硫试剂,为苯并噻吩类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2、对甲基苯胺,苯乙烯和硫单质在催化量单质碘和乙酸的共同作用下,三分子反应生成6-甲基-2-苯基苯并噻唑。苯乙烯发生碳碳双键的断裂之后提供苄基参与到对甲基苯胺与硫单质的分子间环化作用,生成相应的产物。相比之前的工作,底物更加简单,不需要使用带多功能团的底物,同时避免使用过渡金属和有机硫试剂。
【关键词】:杂环化合物 苯并噻吩 苯并噻唑 无机硫 无过渡金属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2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29
- 1.1 引言9-11
- 1.2 2-芳基苯并噻吩合成的研究进展11-17
- 1.2.1 以苯并噻吩衍生物为原料的2-芳基苯并噻吩的合成11-13
- 1.2.2 分子间偶联环化合成2-芳基取代苯并噻吩13-16
- 1.2.3 其他方法合成2-芳基取代苯并噻吩16-17
- 1.3 2-芳基苯并噻唑合成的研究进展17-27
- 1.3.1 苯并噻唑直接芳基化合成2-芳基苯并噻唑17-21
- 1.3.2 邻氨基苯硫酚或苯并噻唑水解合成2-芳基苯并噻唑21-23
- 1.3.3 酰胺分子内关环合成2-芳基苯并噻唑23-25
- 1.3.4 其他方法合成2-芳基苯并噻唑25-27
-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27-29
- 第2章 单质硫为硫来源的 2-芳基苯并噻吩的合成方法研究29-48
- 2.1 课题的提出29
- 2.2 反应条件的筛选29-34
- 2.2.1 试剂、实验操作以及表征仪器29-30
- 2.2.2 碱的筛选30-31
- 2.2.3 溶剂的筛选31-32
- 2.2.4 温度的筛选32-33
- 2.2.5 其他条件的筛选33-34
- 2.3 底物的拓展34-36
- 2.3.1 苯乙酸甲酯与带不同取代基的邻卤苯甲醛的反应34-35
- 2.3.2 取代的苯乙酸酯与邻卤苯甲醛的反应35-36
- 2.4 反应机理的初步探究36-38
- 2.5 产物表征38-47
- 2.6 本章小结47-48
- 第3章 单质硫为硫来源的 2-芳基苯并噻唑的合成方法研究48-62
- 3.1课题的提出48
- 3.2 反应条件的筛选48-57
- 3.2.1 试剂、实验操作以及表征仪器48-49
- 3.2.2 催化剂的筛选49-50
- 3.2.3 添加剂的筛选50-52
- 3.2.4 硫来源和碳来源的筛选52-53
- 3.2.5 溶剂的筛选53-56
- 3.2.6 其他条件的筛选56-57
- 3.3 底物的拓展57-58
- 3.4 产物表征58-60
- 3.5 本章小结60-62
- 第4章 总结62-63
- 参考文献63-68
- 致谢68-69
- 附录Ⅰ 部分化合物NMR图谱69-98
- 附录Ⅱ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9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秀燕;李术元;刘峰;岳长涛;;噻吩和苯并噻吩在原位氢存在下的还原脱硫[J];化学工程;2007年10期
2 程丽双;徐艳;;药物中间体苯并噻吩及其衍生物的研究[J];企业导报;2012年05期
3 段中余;高宇娟;;2-苯基苯并噻吩合成的研究进展[J];应用化学;2013年06期
4 李国强;李京浩;马挺;李珊珊;李红;梁凤来;刘如林;;苯并噻吩脱硫菌株的筛选及脱硫活性研究[J];环境科学;2006年06期
5 余谟鑫;李忠;奚红霞;夏启斌;王书文;;椰壳类活性炭孔隙结构对苯并噻吩脱附活化能的影响[J];功能材料;2007年10期
6 梁发书,李建波,贾朝霞;3-(2'-羧乙基)苯并噻吩的合成与表征[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7 万小强;欧阳贵平;柯杨;;2-(4-甲氧基苯基)-6-甲氧基苯并噻吩的合成[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8 肖静;雷筱娱;刘冰;夏启斌;奚红霞;李忠;;苯并噻吩/二苯并噻吩在改性Y型分子筛上的吸附[J];功能材料;2008年08期
9 张变香;常姣;杨祺;吴群;;S-苯并噻吩盐的合成的方法及其反应的研究进展[J];有机化学;2012年06期
10 张金彪,白路娜,邢兰敏,卢凤才;含苯并呋喃、苯并噻吩环的聚苯基-1,2,4-三嗪[J];高分子学报;199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潘奔;王志宏;;苯并噻吩酮衍生物的绿色合成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有机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2 李春林;张兴国;李金恒;;钯催化2-三氟甲基取代苯并噻吩的合成[A];第十六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3 于辉;李煜U,
本文编号:6394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639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