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竹材纤维素气凝胶的形成机理及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3 02:16

  本文关键词:竹材纤维素气凝胶的形成机理及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竹材纳米纤维素 高频超声 聚乙烯醇 复合气凝胶


【摘要】:纤维素是具有生物可降解性和再生性的生物质资源之一。竹材的纤维素含量在40~60%,其具有生长快、生产周期短等特点,因此具有广泛用途,又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实施可持续经营的特点而深具发展潜力。本文以竹材为原料,通过化学处理结合高频超声处理的方法制备出了大长径比的竹材纳米纤维素(BCNF)。采用置换方法浓缩BCNF悬浮液,与聚乙烯醇(PVA)进行复合,冷冻干燥后制得BCNF/PVA复合气凝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FTIR)、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综合热分析、压缩试验、接触角、BET比表面积等表征手段对不同处理阶段竹材纤维素的变化和BCNF/PVA复合气凝胶进行表征。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系统研究制备过程各个阶段纤维素的形态结构、直径分布、结晶度、官能团以及热稳定性能变化的情况。研究表明,各阶段处理以后,竹粉中的木质素、胶质及大部分半纤维素被除去,由原来的黄色变成白色的纯化纤维素,再使用超声细胞破碎仪,借助空化作用产生的机械力达到开纤的目的,制备出平均直径为15.02nm,且高长径比的BCNF。2、利用BCNF悬浮液,经过水-乙醇-叔丁醇置换浓缩后,加入一定质量的PVA后溶解并冷冻,最终冷冻干燥后成功制备出BCNF/PVA复合气凝胶。使用三甲基氯硅烷(TMCS)对其改性,赋予其疏水亲油性能,疏水角为136°。3、将浓缩后的BCNF悬浮液进行冷冻干燥,制得BCNF泡沫。添加不同质量的BCNF泡沫到PVA溶液中,冷冻干燥得到不同密度的BCNF/PVA复合气凝胶,并对其进行一系列表征,得到最优的BCNF添加量,最优添加量为15%。
【关键词】:竹材纳米纤维素 高频超声 聚乙烯醇 复合气凝胶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427.26;O636.1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1. 绪论10-26
  • 1.1 竹材概述10-13
  • 1.1.1 竹材的分布及结构特性10-11
  • 1.1.2 竹材的化学组成11-12
  • 1.1.3 竹材纤维素的提取工艺12-13
  • 1.2 纳米纤维素13-20
  • 1.2.1 纳米纤维素的形貌特征13-15
  • 1.2.2 纳米纤维素的制备方法15-20
  • 1.2.2.1 化学法制备纳米纤维素16-17
  • 1.2.2.2 生物法制备纳米纤维素17-18
  • 1.2.2.3 机械法制备纳米纤维素18-20
  • 1.2.3 纳米纤维素的应用20
  • 1.3 气凝胶的概述20-24
  • 1.3.1 无机气凝胶21
  • 1.3.2 有机气凝胶21
  • 1.3.3 无机有机复合气凝胶21-22
  • 1.3.4 纤维素气凝胶22-24
  • 1.3.4.1 天然纤维素气凝胶22-23
  • 1.3.4.2 天然纤维素气凝胶23
  • 1.3.4.3 纤维素衍生物气凝胶23-24
  • 1.4 选题思路及研究内容24-26
  • 2. 竹材纳米纤维素的制备与表征26-40
  • 2.1 引言26
  • 2.2 实验部分26-29
  • 2.2.1 实验原料26
  • 2.2.2 实验试剂26-27
  • 2.2.3 实验设备27-29
  • 2.3 表征检测方法29-30
  • 2.3.1 XRD分析29
  • 2.3.2 SEM分析29
  • 2.3.3 TEM分析29
  • 2.3.4 FTIR分析29
  • 2.3.5 热重分析29
  • 2.3.6 纤维素结晶度计算29-30
  • 2.4 竹材纳米纤维素的制备30-32
  • 2.5 结果与讨论32-38
  • 2.5.1 竹材纤维素的形貌32-33
  • 2.5.2 RBPs,DRBPs,Ho-CFs,PCFs,BCNF的结晶度33-34
  • 2.5.3 RBPs,DRBPs,Ho-CFs,PCFs,BCNF的FT-IR34-36
  • 2.5.4 RBPs,DRBPs,Ho-CFs,PCFs,,BCNF的热重36-38
  • 2.5.5 BCNF气凝胶的制备38
  • 2.6 本章小结38-40
  • 3. 竹材纳米纤维素/聚乙烯醇复合气凝胶的制备与表征40-50
  • 3.1 引言40
  • 3.2 实验部分40-41
  • 3.2.1 实验原料40
  • 3.2.2 实验试剂40-41
  • 3.2.3 实验设备41
  • 3.3 表征检测方法41-42
  • 3.3.1 SEM分析41
  • 3.3.2 FTIR分析41
  • 3.3.3 热重分析41
  • 3.3.4 接触角分析41-42
  • 3.3.5 气凝胶密度的计算42
  • 3.4 BCNF/PVA复合气凝胶的制备与改性42-43
  • 3.4.1 BCNF/PVA复合气凝胶的制备42-43
  • 3.4.2 BCNF/PVA复合气凝胶的疏水改性43
  • 3.5 结果与讨论43-49
  • 3.5.1 改性前后BCNF/PVA复合气凝胶的形态43-44
  • 3.5.2 改性前后BCNF/PVA复合气凝胶的EDS能谱图44-45
  • 3.5.3 改性前后BCNF/PVA复合气凝胶的FTIR45-46
  • 3.5.4 改性前后BCNF/PVA复合气凝胶的热稳定性46-47
  • 3.5.5 改性前后BCNF/PVA复合气凝胶的润湿性47-48
  • 3.5.6 改性前后BCNF/PVA复合气凝胶的吸附性能48-49
  • 3.6 本章小结49-50
  • 4. 不同竹材纳米纤维素添加量对复合气凝胶性能的影响50-60
  • 4.1 引言50
  • 4.2 实验部分50
  • 4.2.1 实验原料50
  • 4.2.2 实验试剂50
  • 4.3 表征检测方法50-51
  • 4.3.1 XRD分析50-51
  • 4.3.2 SEM分析51
  • 4.3.3 FTIR分析51
  • 4.3.4 热重分析51
  • 4.3.5 BET比表面积分析51
  • 4.3.6 物理力学性能分析51
  • 4.4 分析计算方法51-52
  • 4.4.1 气凝胶密度的计算51-52
  • 4.4.2 气凝胶孔隙率计算52
  • 4.5 BCNF/PVA复合气凝胶的制备52
  • 4.6 结果与讨论52-59
  • 4.6.1 BCNF/PVA复合气凝胶的FTIR52-53
  • 4.6.2 BCNF/PVA复合气凝胶的XRD53-54
  • 4.6.3 BCNF/PVA复合气凝胶的物理力学性能54-57
  • 4.6.3.1 BCNF/PVA复合气凝胶的BET比表面积54-55
  • 4.6.3.2 BCNF/PVA复合气凝胶的力学性能55-57
  • 4.6.4 BCNF/PVA复合气凝胶的形貌57-58
  • 4.6.5 BCNF/PVA复合气凝胶的热性能58-59
  • 4.7 本章小结59-60
  • 5. 结论与展望60-62
  • 5.1 结论60-61
  • 5.2 展望61-62
  • 参考文献62-69
  • 个人简介69-72
  • 致谢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超;周斌;解德滨;沈军;倪星元;徐展;;超低密度SiO2气凝胶快速制备的新方法[J];材料导报;2006年06期

2 何方;赵红雨;赵海雷;崔巍;徐三魁;;气凝胶材料研究的新进展[J];材料导报;2007年12期

3 ;气凝胶,改变世界的神奇材料[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8年01期

4 沈军,王珏,吴翔;气凝胶──一种结构可控的新型功能材料[J];材料科学与工程;1994年03期

5 王珏,沈军;有机气凝胶和碳气凝胶的研究与应用[J];材料导报;1994年04期

6 王珏,周斌,吴卫东,沈军;硅气凝胶材料的研究进展[J];功能材料;1995年01期

7 ;利用离子液体制造二氧化硅气凝胶[J];现代化工;2000年08期

8 李冀辉,胡劲松;有机气凝胶研究进展(Ⅰ)──有机气凝胶发现、制备与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9 李冀辉,胡劲松;有机气凝胶研究进展(Ⅱ)——有机气凝胶的特性与应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10 刘茜;固体空气——气凝胶在服装和建筑中的应用[J];国外纺织技术;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杰;张俐娜;Shigenori Kuga;;高强度纤维素/SiO2气凝胶的结构和性能[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2 姚先周;胡子君;孙陈诚;李俊宁;张宏波;;二氧化硅气凝胶微结构的热设计[A];复合材料: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下册)[C];2010年

3 刘世明;王慧;曾令可;;纳米SiO_2气凝胶的性能表征与分形维数[A];中国颗粒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4 邓忠生;黄耀东;魏建东;杨靖;王珏;沈军;陈玲燕;吴爱梅;;二氧化硅气凝胶的表面修饰研究[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5 刘宁;符若文;;球状有机气凝胶及其炭气凝胶的结构[A];2004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常智;赵海雷;何方;仇卫华;周国治;曲选辉;;掺杂纤维的硅石气凝胶的结构与性能[A];华北地区硅酸盐学会第八届学术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7 王珏;沈军;张波;蒋伟阳;陆献平;;有机气凝胶的热传输机理研究[A];第二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8 任洪波;张林;杜爱民;;快速制备块状氧化铁气凝胶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核靶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杨大祥;冯坚;周新贵;张长瑞;王娟;张浩;;低温下酸/碱两步法制备氧化硅气凝胶[A];全国第三届溶胶—凝胶科学技术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赵南;冯坚;姜勇刚;高庆福;冯军宗;;耐高温气凝胶隔热材料[A];2011·中国绝热节能材料协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潘未末;年创产值20亿 气凝胶蕴含惊人商机[N];深圳特区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陈龙;“蓝烟”袅袅向市场[N];中国航天报;2012年

3 西藏圣一新能源股份公司研究院院长 李光武;气凝胶:可以改变世界的多功能新材料[N];中国建材报;2013年

4 宏文;二氧化硅气凝胶有望产业化[N];中国建材报;2013年

5 戚翔;世界最轻固体将改变世界[N];工人日报;2007年

6 通讯员 何秦江;投资两亿 年产三吨[N];绍兴日报;2006年

7 彭红;中国气凝胶产品打破美国垄断局面[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8 彭红;气凝胶产业化开启纳诺高科有望成最大供应商[N];中国质量报;2008年

9 通讯员 周炜 朱海洋 记者 潘剑凯;浙大实验室诞生超轻气凝胶[N];光明日报;2013年

10 闫洁;女科学家一次偶然经历,稻壳变废为宝[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松;二氧化硅气凝胶及其复合材料制备与吸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2 龙涛;块状钛基气凝胶的制备及光催化降解废水中有机污染物实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3 郑文芝;二氧化硅气凝胶研制及其结构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赵忠强;氧化物气凝胶的制备、结构和性质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徐海s

本文编号:6648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6648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d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