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哒嗪并吡咯二酮的共轭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哒嗪并吡咯二酮的共轭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吡咯[3 4-d]哒嗪-5 7-二酮 共轭聚合物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 有机薄膜晶体管
【摘要】:吡咯[3,4-d]哒嗪-5,7-二酮(PPD)是一种具有强的吸电子性的受体单元,可以有效降低共轭聚合物的LUMO能级,同时也具有较好的平面对称性。在基于吡咯[3,4-d]哒嗪-5,7-二酮单元合成的共轭聚合物可以更好地产生电荷分离以及在吡咯[3,4-d]哒嗪-5,7-二酮单元中引入烷基链可以带来良好的溶解性。因此,我们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基于6-烷基吡咯[3,4-d]哒嗪-5,7-二酮的共轭聚合物,研究并表征了聚合物的相关性能。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1.在第二章中,我们设计合成了以6-烷基吡咯[3,4-d]哒嗪-5,7-二酮单元为受体单元,苯并二噻吩(在苯并二噻吩上分别引入烷氧基和烷基噻吩)为电子给体单元的新型D-A共轭聚合物P1和P2。将新型共轭聚合物P1和P2与基于邻苯二甲酰亚胺的共轭聚合物PBDTPh-BT做对比,发现聚合物P1和P2具有比聚合物PBDTPh-BT更宽的吸收光谱、更低的LUMO能级和能带隙。以这两种聚合物作为电子给体、PC71BM作为受体制备的本体异质型太阳能电池器件,其能量转化效率分别达到2.71%和3.66%。2.在第三章中,我们合成了基于6-烷基吡咯[3,4-d]哒嗪-5,7-二酮单元和吡咯并吡咯二酮单元的A1-π-A2型共轭聚合物,制备了基于聚合物PPPD-DPP这种材料有机薄膜晶体管器件,真空中显示出双极性传输特性,电子和空穴迁移率分别为0.03 cm2/V.s和0.05 cm2/V.s;在空气中器件则表现出明显的p型传输特性,空穴迁移率达到0.12cm2/V.S。
【关键词】:吡咯[3 4-d]哒嗪-5 7-二酮 共轭聚合物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 有机薄膜晶体管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31.3;TM914.4;TN386
【目录】:
- 致谢7-8
- 摘要8-9
- ABSTRACT9-15
- 第一章 绪论15-33
- 1.1 引言15
- 1.2 有机太阳能电池15-23
- 1.2.1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历程16
- 1.2.2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工作机理16-18
- 1.2.3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器件结构18-19
- 1.2.4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性能表征19-21
- 1.2.5 有机光伏活性材料介绍21-23
- 1.3 有机场效应晶体管23-31
- 1.3.1 有机场效应晶体管的发展历程23-24
- 1.3.2 有机场效应晶体管的工作原理24-26
- 1.3.3 有机场效应晶体管的结构26-27
- 1.3.4 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器件性能表征27-28
- 1.3.5 应用于场效应晶体管的有机半导体材料28-31
- 1.4 含有哒嗪并吡咯二酮单元的有机半导体材料31-33
- 第二章 基于哒嗪并吡咯二酮与苯并二噻吩共轭聚合物半导体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33-52
- 2.1 引言33-34
- 2.2 实验部分34-42
- 2.2.1 实验原料34
- 2.2.2 实验仪器34-35
- 2.2.3 表征仪器35
- 2.2.4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制备35-36
- 2.2.5 有机薄膜场效应晶体管的制备36
- 2.2.6 单体和聚合物的合成36-42
- 2.3 结果与讨论42-50
- 2.3.1 合成与特征描述42
- 2.3.2 聚合物的热性能42-43
- 2.3.3 聚合物的光学性质43-44
- 2.3.4 聚合物电化学性能44-45
- 2.3.5 理论计算45-46
- 2.3.6 聚合物有机薄膜场效应晶体管器件性能的研究46
- 2.3.7 聚合物的有机光伏性能46-49
- 2.3.8 聚合物的薄膜微观结构的研究49-50
- 2.4 本章小结50-52
- 第三章 基于哒嗪并吡咯二酮与吡咯并吡咯二酮共轭聚合物半导体材料的合成及晶体管性能研究52-65
- 3.1 引言52-53
- 3.2 实验部分53-57
- 3.2.1 实验原料53
- 3.2.2 实验仪器53-54
- 3.2.3 分析和测试仪器54
- 3.2.4 有机薄膜晶体管器件的制作54-55
- 3.2.5 单体及聚合物PPPD-DPP的合成路线及方法55-57
- 3.3 结果与讨论57-63
- 3.3.1 聚合物PPPD-DPP的热性能57
- 3.3.2 聚合物PPPD-DPP光学性能57-58
- 3.3.3 聚合物PPPD-DPP的电化学性能58-59
- 3.3.4 聚合物PPPD-DPP晶体管器件性能的研究59-62
- 3.3.5 聚合物PPPD-DPP的薄膜微观结构的研究62-63
- 3.4 本章小结63-65
- 第四章 结论65-66
- 参考文献66-71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71-72
- 附录72-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海鹏,曾繁涤,刘世俊;共轭聚合物的电致发光[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2 朱小龙,梁会琴;计算线性共轭聚合物能谱的群论方法[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张璐;封伟;;树枝状共轭聚合物研究[J];化学进展;2007年Z1期
4 刘中义;李彦军;黄鹏程;;一种新型低带隙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光学性质[J];化学学报;2008年08期
5 张子印;刘彩霞;宋微娜;殷德刚;司马义·努尔拉;;分子内电荷移动型共轭聚合物的固相法制备及表征[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9年03期
6 支俊格;徐秀玲;申进波;赵玮;佟斌;董宇平;;荧光共轭聚合物在生物大分子检测中的应用[J];化学进展;2009年04期
7 贺芳;王树;;基于水溶性共轭聚合物的蛋白质检测[J];化学进展;2009年11期
8 陈涛;徐慎刚;王艳荣;曹少魁;;含金属配合物的共轭聚合物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2010年02期
9 苗丽坤;刘兴奋;范曲立;黄维;;基于荧光共轭聚合物的金属离子检测[J];化学进展;2010年12期
10 徐巍栋;赖文勇;范曲立;黄维;;水溶性共轭聚合物研究与应用进展[J];中国科学:化学;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维;;水溶性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在化学生物传感领域的应用[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区洁美;胡成龙;陈旭东;;表面增强荧光光谱研究共轭聚合物的发光及其影响机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8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3 唐艳丽;曹阿丽;刘越;;共轭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在酶检测、可控杀菌等方面的应用[A];第十三届全国光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3年
4 田文晶;李耀文;薛丽丽;李慧;李在房;;给受体共轭聚合物的能级、分子结构设计及其在光伏电池的应用[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5 王树;;共轭聚合物的生物识别与传感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6 马於光;;共轭聚合物的物性放大效应[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7 胡玉琴;肖毅;黄红梅;尹笃林;肖小明;;新型荧光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光学性能的研究[A];第十届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年会暨第十届全国原子光谱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陈仕艳;应燕君;王华平;;新型给受体结构的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光电性能[A];全国第八届有机固体电子过程暨华人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9 于宗强;袁柱良;谭松庭;;一种新型含芴和联苯共轭聚合物的合成与发光性能研究(英文)[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路胜利;曹镛;;新型乙烯撑和乙炔撑给体与受体交替共轭聚合物的光伏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江曼;具有深HOMO能级的共轭聚合物的设计合成与光电性能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陈圳辉;基于含氧族杂原子的苯并二唑的D-A型共轭聚合物的合成与光电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周常明;新型功能分子与组装单元的制备与组装[D];复旦大学;2013年
4 刘春晨;带有可热脱除侧链的共轭聚合物/小分子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5 郑超;共轭聚合物杂原子修饰、构象控制及光电性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4年
6 张余宝;含氯共轭聚合物及氮杂并苯类分子的合成与表征[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7 姚诗余;基于溶于绿色溶剂的共轭聚合物材料的太阳能电池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8 吴志鸿;新型共轭聚合物的设计与合成及其在聚合物太阳电池中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9 杲辰;基于六苯并晕苯的共轭聚合物的分子设计、合成及其光伏性能表征[D];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
10 曾文南;聚芳烃二炔类水溶性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在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源;用于荧光探针的基于聚(9,9-二辛基芴)衍生物的共轭聚合物纳米粒子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2 张沛霖;新型2,3-二噻吩基喹喔啉有机共轭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5年
3 胡桐;基于苯并二噻吩的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4 王y,
本文编号:6695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669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