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基于对称金属包覆波导的有毒物质的荧光检测

发布时间:2017-08-14 21:15

  本文关键词:基于对称金属包覆波导的有毒物质的荧光检测


  更多相关文章: 对称金属包覆波导 光场增强 FDTD 罗丹明B 荧光检测


【摘要】:以平板介质光波导为基础模型,结合麦克斯韦方程组、边界条件等电磁学知识,分析研究了波导中的模式、光的色散以及电磁场在波导中的分布等问题。研究了基于平板介质波导制作而成的对称金属包覆波导的各项性质,分析了对称金属包覆波导作为传感器的理论知识,分析了光场在对称金属包覆波导中激发超高阶导模的过程,以及光场在对称金属包覆波导中的增强效应。使用FDTD软件仿真模拟了光场在对称金属包覆波导中的增强效应。利用对称金属包覆波导制作传感器,由于对称金属包覆波导的上下表面镀的金属膜一般都为黄金、白银或者铝等,而金属的介电常数实部相对于其虚部是一绝对值较大的负数,所以波导的有效折射率可以是非常小的一个数值,使得光在自由空间上就能直接耦合进入波导腔中,光场在对称金属包覆中能激发出一系列的超高阶导模,只有满足导模所对应的色散方程的光才能在波导腔中传播。通过软件模拟对称金属包覆波导结构得到全反射吸收(ATR)谱图,当谱线处在最低点时意味着反射光最小,耦合进入波导中的光能最大,光在波导腔中的增强效应最强。使用FDTD软件验证对称金属包覆波导对进入其中的光场的增强效应,由于计算机内存的限制,设置的结构是一个几十微米尺度的等比例缩小的对称金属包覆波导结构模型。当光强为1的入射光在特定波长以特定角度照射在对称金属包覆波导上表面时,得出的仿真结构显示光强最大能增强8倍。基于对称金属包覆波导对光场的增强效应可以用于检测一些能够被激发出荧光的物质,并通过相关的计算得出被检测物质的浓度。使用上述方法对罗丹明B溶液的浓度进行了相关的检测,实验结果显示使用该方法对罗丹明B溶液的检测浓度最低达到了19.3ng/mL,远远低于其他的检测方法,并且检测的时间极短,操作十分简便。样品的需求量也很小,避免了由于样品取样不足而达不到检测要求的问题。该方法对其他能激发出荧光的溶液都适用,例如亚甲基蓝溶液等等。基于对称金属包覆波导的有毒物质荧光检测方法具有检测浓度极限低,现象明显,检测用时短,检测操作简便,所需成本低,样品需求量少等优点。可以应用于对大部分能激发荧光的有毒物质的检测,为食品检测,水质检测等领域提供了一种新的检测方法,具有很大的研究意义和实用性。
【关键词】:对称金属包覆波导 光场增强 FDTD 罗丹明B 荧光检测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814;TP212;O657.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引言8-9
  • 1 有毒物质检测方法9-12
  • 1.1 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9-10
  • 1.2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法10
  • 1.3 竞争性酶联免疫法10
  • 1.4 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10-11
  • 1.5 本文主要章节安排11-12
  • 2 介质波导的理论分析12-22
  • 2.1 介质平板波导12-15
  • 2.1.1 介质平板波导模式的分析12-13
  • 2.1.2 介质平板波导的导模分析13-15
  • 2.2 介质平板波导的电磁特性和波动方程15-20
  • 2.2.1 波动方程15-17
  • 2.2.3 导模的电磁场的分布17-20
  • 2.3 波导系统的反射率公式20-22
  • 3 表面等离子波22-29
  • 3.1 波在导体中的传播23-24
  • 3.2 金属与介质界面上的表面等离子波24-26
  • 3.3 表面等离子波的激发26-28
  • 3.4 场增强效应28-29
  • 4 金属包覆波导29-47
  • 4.1 单面金属包覆包覆波导29-31
  • 4.2 对称金属包覆波导31-33
  • 4.3 对称金属包覆波导的自由空间耦合技术33-36
  • 4.3.1 棱镜耦合33-34
  • 4.3.2 光栅耦合34-35
  • 4.3.3 自由空间耦合35-36
  • 4.4 对称金属包覆波导的超高阶导模36-37
  • 4.5 对称金属包覆波导的应用37-41
  • 4.5.1 溶液浓度传感器38-39
  • 4.5.2 位移传感器39
  • 4.5.3 泄漏波导传感器39-40
  • 4.5.4 光波导滤波器40-41
  • 4.6 对称金属包覆波导的制备41-43
  • 4.6.1 加热蒸发镀膜法41-42
  • 4.6.2 射频溅射镀膜法42-43
  • 4.7 对称金属包覆波导对电场的增强的仿真模拟43-47
  • 4.7.1 时域有限差分法43-44
  • 4.7.2 对称金属包覆波导进行仿真模拟44-47
  • 5 基于对称金属包覆波导的有毒物质荧光检测47-53
  • 5.1 罗丹明B的检测47-51
  • 5.2 亚甲基蓝的检测51-53
  • 总结与展望53-54
  • 参考文献54-60
  • 致谢60-61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文娣;徐松林;张仁斌;;邻苯二甲醛荧光检测蛋白质的研究[J];分析化学;1987年01期

2 丁莹;郭祥峰;张宇;贾丽华;;表面活性剂增溶比率荧光Zn~(2+)检测方法研究[J];分析测试学报;2012年07期

3 曹渊;袁庆华;夏之宁;;简易多维固体荧光试样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年03期

4 戴德哉;张卉;王玉祖;路易丝·鲁米古努;;温度对荧光检测5-羟色胺及5-羟吲哚乙酸的影响[J];南京药学院学报;1983年02期

5 劳文剑,游静,尤进茂,王国俊,欧庆瑜;高效液相色谱荧光衍生法检测醇和酸的进展[J];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2001年01期

6 刘俊;;新型荧光衍生化试剂用于脂肪酸的分析[J];化学传感器;2013年02期

7 张海峰;王影影;尤进茂;;荧光衍生中性糖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J];化学研究;2007年04期

8 劳文剑;宋翠华;尤进茂;欧庆瑜;;以1,4-二甲基咔唑-9-丙酸为荧光衍生化试剂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醇[J];化学研究;2013年01期

9 王卫东;柱后衍生荧光检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板栗中的氨基酸[J];经济林研究;1991年02期

10 陈良格,林华水,胡维玲,郭祥群,林竹光,田昭武;用于荧光检测的现场聚焦电泳浓缩装置[J];分析仪器;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年才;苗保刚;李政;孙尧;;高灵敏荧光检测在生物检测仪器中的应用[A];2013年(第五届)西部光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2 田丹;王官耀;常泽;阮文娟;李悦;卜显和;;金属有机框架荧光检测材料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3分会:晶体工程[C];2014年

3 易滨;刘军;王芳;涂显春;赵晓晓;赵江丽;;ATP生物荧光检测技术与菌落数和血液的相关性研究[A];中国医院协会第十八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论文资料汇编[C];2011年

4 赵丽敏;黄勇;刘金文;李梅;褚志丹;金雪;赵书林;;基于核酸适体-分子信标均相生物传感荧光检测腺苷[A];中国化学会第十七届全国有机分析与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王开宇;兰小鹏;;以Picogreen为信号分子的非标记型适配子荧光检测新方法的建立[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6 韩从会;黄克靖;;固相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分离荧光检测尿样中巯基化合物[A];河南省化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7 谢华飞;曾钫;余昌敏;吴水珠;;基于亚硫酸根离子诱导聚赖氨酸基探针电荷产生并络合的荧光检测研究[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G:光电功能高分子[C];2013年

8 李才;闫卫平;吕宏峰;;基于ARM的毛细管电泳芯片荧光检测系统设计[A];第九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1年

9 任福荣;朱本占;;卤代苯醌/过氧化氢反应体系的羟基自由基的荧光检测,反应动力学及作用机理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10 杜小兰;王红;张华山;;荧光素-O-乙酰哌嗪新试剂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分离荧光检测七种游离脂肪酸[A];第四届海峡两岸分析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贺;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荧光检测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李鹏;新型Fe~(3+)薄膜荧光传感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3 卢思宇;基于氨基酸分子制备聚合物碳点的荧光机理和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4 鲍成满;高压在线荧光检测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张琳;时间分辨荧光生化分析用新型铕配合物荧光标记物[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6 朱文平;基于氧化石墨烯的荧光生物传感新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7 肖义;新荧光发色体系—含腈萘杂环:分子设计、合成、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8 刘慧;荧光碳点的制备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D];西南大学;2013年

9 李宏林;基于罗丹明螺环隐色体的荧光增强型分子探针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黄靖;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热循环系统及荧光检测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小惠;萘酰亚胺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在荧光检测中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周淑娟;荧光碳点的合成及其光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王怀伟;基于咔唑及其衍生物的荧光水性聚氨酯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4 翟晶莹;新型荧光探针在光学传感器和生物分析中的应用[D];南京大学;2013年

5 李伟;酸碱金纳米簇制备及其蛋白酶检测应用[D];天津大学;2014年

6 王焕;三苯基吡咯衍生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7 谷鹏阳;应用于自动化核酸分析检测工作站的荧光检测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东南大学;2015年

8 汪旭东;小分子荧光纳米探针的制备和性质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9 孙秀霞;胶原多肽的核磁和荧光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10 米雪;线扫描型共聚焦生物芯片荧光检测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6747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6747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2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