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酯类微乳液的相变过程中电导率和黏度分析

发布时间:2017-08-16 03:25

  本文关键词:酯类微乳液的相变过程中电导率和黏度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微乳液 相变 电导率 黏度


【摘要】:以月桂酸聚氧乙烯和聚乙二醇二油酸酯为乳化剂,以油酸酯为油相,制备了不同乳化剂配比和不同油相含量的微乳液,研究了乳液浓度对其电导率和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微乳液浓度的增大,乳液出现由水包油(O/W)型转变为油包水(W/O)型的相变过程;其伴随的电导率变化和黏度变化有着对应的关系:当电导率升高至平稳阶段对应于黏度的缓慢上升阶段,乳液属于O/W型;当电导率急剧下降阶段对应于黏度的突变阶段,乳液处于相转变(O/W和W/O共存)阶段;当电导率很低且缓慢下降阶段对应于黏度缓慢下降的阶段,乳液属于W/O型;此外,聚醚类化合物可明显降低乳液相转变过程的黏度,其中异构醇聚醚的效果最佳,在添加量为0.5%(质量分数,下同)时,黏度降低的程度最大。
【作者单位】: 天津工业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天津市纺织纤维界面处理技术工程中心;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助剂有限公司;
【关键词】微乳液 相变 电导率 黏度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建筑增强短切纤维、土工材料的制备机理及其服役与失效机理研究(2016YFB0303201)
【分类号】:O648.23
【正文快照】: umm 黏度变化是乳液制备过程中的关键参数。研 究表明,传统乳液浓度超过55%时,黏度将急剧增加。一般来说,黏度变化过大,对乳液的制备很不利。黏度变化太大,制备乳液时所用设备如搅拌装置、传输泵的设计选型十分困难,甚至根本无法ia行,高利于力口工[1]。因此,控制黏度变化幅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荣;;微乳液的特性与应用[J];江苏化工;1989年04期

2 刘大中;一种微乳液的制备[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3 邵庆辉,古国榜,章莉娟,沈培康;微乳液系统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与展望[J];江苏化工;2002年01期

4 王文涛,王建刚,赵庆韬,于林超;D相乳化法微乳液的制备及物理模拟应用[J];精细石油化工;2003年05期

5 张墩明,蒋锡群,杨昌正;有机硅微乳液的研究进展[J];有机硅材料;2003年01期

6 王正平,马晓晶,陈兴娟;微乳液的制备及应用[J];化学工程师;2004年02期

7 赵玉索,来国桥;有机硅微乳液的形成及制备原理[J];浙江化工;2004年08期

8 翁建新,黄婷婷;电导法研究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微乳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9 应建波,钟明强;苯乙烯系微乳液研究展望[J];中国胶粘剂;2005年01期

10 张小燕;黄世强;;有机硅微乳液的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菲;徐洁;侯万国;;无表面活性剂微乳液[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薛鲁燕;黄锡荣;;适宜漆酶催化活力表达的新型离子液体微乳液的构建[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刘燕;郭霞;郭荣;;吩噻嗪与微乳液的相互作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李成海;李辉;廖洪扬;;微乳液膜提取钪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李娜;郑利强;;离子液微乳液微极性以及其对无机盐和生物大分子增溶性质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康纯;闻利毓;丁仲伯;朱霞石;郭荣;;微乳液在生物碱薄层色谱中作为流动相的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7 李欣玮;郑利强;佟振合;;离子液微乳液的性质及其作为9-取代蒽光二聚反应微反应器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胶体与界面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8 李娜;郑利强;;少量水在BmimBF_4/TX-100/三乙胺反相微乳液的增溶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胶体与界面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9 郑利强;;离子液微乳液及活性离子液的研究[A];第29届[2009]中国洗涤用品行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高艳安;;离子液微乳液的微观结构特征以及形成机理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2分会:溶液中的聚集与分子组装[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杜中玉;微乳液及临界溶液中的若干化学反应[D];兰州大学;2013年

2 卫俊杰;含离子液体微乳液的构建和性质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3 苏宝根;超临界CO_2微乳液的热力学性质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4 陈圆;生物活性物质在微乳液液—液界面上的分配与转移[D];扬州大学;2007年

5 周永晟;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的相行为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6 路文娟;微乳液及离子液体萃取金和汞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7 薛鲁燕;微乳液中酶催化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8 李娜;离子液体中分子有序组合体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冬瑜;离子液体微乳液催化酯化反应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张孝坤;微乳液增溶性能及其用于含油污泥处理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3 夏文俭;离子液体微乳液中四种有机反应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4年

4 唐艳霞;微乳液膜提取钕研究[D];广西大学;2002年

5 刘燕;含N芳香族化合物与微乳液的相互作用[D];扬州大学;2003年

6 徐慧;微乳液中有机化合物的光物理和光化学性质[D];扬州大学;2002年

7 李艳辉;微乳液介质在光谱分析中的应用[D];南京工业大学;2002年

8 薛妍;聚丙烯酸甲酯系微乳液的合成及其应用[D];南京工业大学;2003年

9 汪滨;复合功能微乳液的制备及在生物质中的预处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10 秦承宽;咪唑类离子液体在微乳液中的应用及性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812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6812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3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