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改性壳聚糖和麦秆对水体中污染物的吸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2 12:32

  本文关键词:改性壳聚糖和麦秆对水体中污染物的吸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吸附 2 4-二氯苯氧乙酸 铜离子 刚果红 改性麦秆 壳聚糖


【摘要】:壳聚糖和麦秆可用作吸附剂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通过改性可以提高其对吸附质的吸附性能或选择性。利用FeCl3·6H2O和戊二醛对壳聚糖进行改性,制备出Ch-Fe,研究其对2,4-二氯苯氧乙酸(2,4-D)的吸附性能;利用环氧氯丙烷(ECH)接枝的方法将乙二胺(EDA)引入麦秆表面,再用二硫化碳与氨基发生黄原酸化反应成功地将含硫基团引入麦秆,制备出CS2-WS。利用等电点、X射线衍射、X射线荧光、红外光谱、元素分析、扫描电镜等方法对制备的Ch-Fe和CS2-WS进行表征。Ch-Fe与交联壳聚糖(CCTS)相比,拥有更宽的pH值适用范围。CS2-WS和天然麦秆(NWS)在相同的条件下吸附重金属Cu2+的平衡吸附量分别为3.11 mg·g-1和44.4 mg·g-1。将吸附饱和Cu2+的CS2-WS作为新的吸附剂,并用它来吸附偶氮类染料刚果红(CR)。在静态吸附实验中,研究了吸附剂用量、溶液的pH值、共存离子、温度、吸附时间、溶液初始浓度等因素对吸附过程的影响。共存离子的存在不利于2,4-D的吸附,却有助于Cu2+和CR的吸附。pH值对于三个吸附过程的影响都很大。三个吸附过程都可以用Langmuir和Koble-Corrigan来描述,也说明这三个吸附过程是以单分子层吸附为主。可以用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以及Elovich来描述Ch-Fe吸附2,4-D过程;CS2-WS吸附Cu2+过程以及二次吸附过程可以被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Elovich所描述。热力学结果表明吸附2,4-D过程是一个自发的、熵降低的放热过程;吸附Cu2+与二次吸附是自发的、熵增加的吸热过程。在动态吸附实验中,研究了柱高、流速、溶液初始浓度等因素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用Thomas、Clark、Yan三个经典模型来拟合实验数据,结果表明Thomas模型可以描述Cu2+动态吸附过程,而Yan模型则适用于CR的动态吸附过程。0.1 mol·L-1的HCl是2,4-D、Cu2+的最佳解析液,而75%乙醇可以很好地将CR解吸下来。再生实验表明Ch-Fe的再生能力最好,三次再生后再生率仍在90%以上;CS2-WS-Cu2+再生能力次之,CS2-WS的再生能力最差。
【关键词】:吸附 2 4-二氯苯氧乙酸 铜离子 刚果红 改性麦秆 壳聚糖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3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2
  • 第一章 绪论12-24
  • 1.1 水体中常见污染物的概况12-15
  • 1.1.1 重金属离子12-13
  • 1.1.2 染料13-14
  • 1.1.3 农药14-15
  • 1.2 吸附法简介15-16
  • 1.2.1 吸附的概念15
  • 1.2.2 吸附的分类15
  • 1.2.3 吸附法的影响因素15-16
  • 1.3 常见吸附剂简介16-18
  • 1.3.1 炭质材料16-17
  • 1.3.2 无机矿石材料17-18
  • 1.3.3 农林废弃物18
  • 1.4 麦秆作为吸附材料的研究现状18-19
  • 1.5 壳聚糖作为吸附材料的研究现状19-20
  • 1.6 吸附模型20-22
  • 1.6.1 等温吸附模型20-21
  • 1.6.2 吸附动力学模型21
  • 1.6.3 动态吸附模型21-22
  • 1.7 热力学参数22-23
  • 1.8 误差分析23-24
  • 第二章 选题依据、实验方法和实验内容24-30
  • 2.1 选题依据24
  • 2.2 原料、试剂和仪器24-25
  • 2.3 吸附剂的制备25-26
  • 2.3.1 改性壳聚糖的制备25
  • 2.3.2 改性麦秆的制备25-26
  • 2.4 实验方法26-29
  • 2.4.1 静态吸附实验26-27
  • 2.4.2 静态解吸实验27-28
  • 2.4.3 动态吸附实验28
  • 2.4.4 动态解吸实验28-29
  • 2.5 测试方法29-30
  • 第三章 吸附剂表征30-38
  • 3.1 铁改性壳聚糖的表征30-33
  • 3.1.1 壳聚糖改性前后的扫描电镜分析30
  • 3.1.2 改性壳聚糖的等电点30-31
  • 3.1.3 壳聚糖改性前后的XRD图谱分析31
  • 3.1.4 壳聚糖改性前后的XRF数据分析31-32
  • 3.1.5 壳聚糖改性前后的红外光谱分析32-33
  • 3.2 改性麦秆的表征33-36
  • 3.2.1 NWS、CS_2-WS、CS_2-WS-Cu~(2+)的等电点33-34
  • 3.2.2 几种麦秆的元素分析34-35
  • 3.2.3 几种麦秆的XRD图谱分析35
  • 3.2.4 几种麦秆的XRF数据分析35-36
  • 3.2.5 NWS和CS_2-WS的红外光谱分析36
  • 3.3 本章小结36-38
  • 第四章 Ch-Fe对 2,4-D的吸附研究38-51
  • 4.1 Ch-Fe对 2,4-D的静态吸附38-42
  • 4.1.1 CCTS和Ch-Fe吸附性能的比较38
  • 4.1.2 吸附剂用量对Ch-Fe吸附 2,4-D的影响38-39
  • 4.1.3 溶液pH值对Ch-Fe吸附 2,4-D的影响39
  • 4.1.4 共存离子对Ch-Fe吸附 2,4-D的影响39-40
  • 4.1.5 平衡浓度和温度对Ch-Fe吸附 2,4-D的影响40-41
  • 4.1.6 不同温度下吸附质浓度和时间对Ch-Fe吸附 2,4-D的影响41-42
  • 4.2 Ch-Fe对 2,4-D的静态解吸再生42-43
  • 4.2.1 不同解吸方法的比较42
  • 4.2.2 多次再生实验42-43
  • 4.3 吸附等温线、动力学以及热力学分析43-49
  • 4.3.1 等温线分析43-46
  • 4.3.2 动力学分析46-49
  • 4.3.3 热力学分析49
  • 4.4 吸附机理的研究49-50
  • 4.5 本章小结50-51
  • 第五章 CS_2改性麦秆对Cu~(2+)的吸附研究51-67
  • 5.1 CS_2改性麦秆对Cu~(2+)的静态吸附51-54
  • 5.1.1 四种麦秆吸附性能的比较51
  • 5.1.2 吸附剂用量对CS_2-WS吸附Cu~(2+)的影响51-52
  • 5.1.3 共存离子对CS_2-WS吸附Cu~(2+)的影响52
  • 5.1.4 溶液pH值对CS_2-WS吸附Cu~(2+)的影响52-53
  • 5.1.5 平衡浓度和温度对CS_2-WS吸附Cu~(2+)的影响53
  • 5.1.6 不同温度下吸附质浓度和时间对CS_2-WS吸附Cu~(2+)的影响53-54
  • 5.2 CS_2改性麦秆对Cu~(2+)的动态吸附54-56
  • 5.2.1 柱高对CS_2-WS吸附Cu~(2+)的影响54-55
  • 5.2.2 流速对CS_2-WS吸附Cu~(2+)的影响55
  • 5.2.3 初始溶液浓度对CS_2-WS吸附Cu~(2+)的影响55-56
  • 5.3 CS_2改性麦秆对Cu~(2+)的解吸再生56-58
  • 5.3.1 静态解析再生56-57
  • 5.3.2 动态解析再生57-58
  • 5.4 吸附等温线、动力学、热力学以及动态分析研究58-65
  • 5.4.1 等温线分析58-60
  • 5.4.2 动力学分析60-63
  • 5.4.3 热力学分析63
  • 5.4.4 动态分析63-65
  • 5.5 吸附机理的研究65-66
  • 5.6 本章小结66-67
  • 第六章 CS_2-WS-Cu~(2+)二次吸附刚果红67-84
  • 6.1 CS_2-WS-Cu~(2+)对刚果红的静态吸附67-71
  • 6.1.1 吸附剂(CS_2-WS-Cu~(2+))的制备与吸附性能的对比67
  • 6.1.2 吸附剂用量对CS_2-WS-Cu~(2+)吸附刚果红的影响67-68
  • 6.1.3 溶液pH值对CS_2-WS-Cu~(2+)吸附刚果红的影响68-69
  • 6.1.4 共存离子对CS_2-WS-Cu~(2+)吸附刚果红的影响69-70
  • 6.1.5 平衡浓度和温度对CS_2-WS-Cu~(2+)吸附刚果红的影响70
  • 6.1.6 不同温度下吸附质浓度和时间对CS_2-WS-Cu~(2+)吸附刚果红的影响70-71
  • 6.2 CS_2-WS-Cu~(2+)对刚果红的动态吸附71-73
  • 6.2.1 柱高对CS_2-WS-Cu~(2+)吸附刚果红的影响71-72
  • 6.2.2 流速对CS_2-WS-Cu~(2+)吸附刚果红的影响72
  • 6.2.3 初始溶液浓度对CS_2-WS-Cu~(2+)吸附刚果红的影响72-73
  • 6.3 CS_2-WS-Cu~(2+)对刚果红的解吸再生实验73-75
  • 6.3.1 静态解析再生73-74
  • 6.3.2 动态解析再生74-75
  • 6.4 吸附等温线、动力学、热力学以及动态分析研究75-82
  • 6.4.1 等温线分析75-77
  • 6.4.2 动力学分析77-79
  • 6.4.3 热力学分析79-80
  • 6.4.4 动态分析80-82
  • 6.5 吸附机理的研究82
  • 6.6 本章小结82-84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84-85
  • 参考文献85-95
  •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95-96
  • 致谢9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浩龙;;硅溶胶改性羧甲基纤维素-聚丙烯酸对铅(Ⅱ)的吸附研究[J];河南科学;2012年07期

2 向阳,范瑾初,高廷耀;胶联蒙脱土对水中芳烃和卤代烃的吸附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3期

3 李改枝,赵慧,吕三虎;苯甲酸在土壤中的吸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4年01期

4 朱树秀,姚鹰,贾静贻;新疆灰漠土对~14C-辛硫磷的吸附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1989年05期

5 冯易君,陈文浚,李首健,张大元,向芹;水合氧化铁对废水中某些放射性核素的吸附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1995年02期

6 张玮;魏爱斌;;改性橙皮对汞的吸附研究[J];广东化工;2012年05期

7 艾亚菲;;超细椰果纤维素对铜离子的吸附研究[J];水处理技术;2008年07期

8 贾松涛;;泥炭对水中重金属的吸附研究[J];今日科苑;2009年20期

9 黄燕,江林根,陈国庆;粘土对硒的吸附研究.Ⅱ.[J];离子交换与吸附;1993年04期

10 孙保帅;朱春山;王天贵;;吡啶氯化氨基树脂对铜离子的吸附研究[J];辽宁化工;2009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德亮;刘晴;李霞;于飞;;氨基改性二氧化硅对茜素红的吸附研究[A];第十届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年会暨第十届全国原子光谱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刘明学;董发勤;刘静;王海燕;庞小峰;;固定化酵母菌对极低浓度锶离子的吸附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李U喦,

本文编号:7192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7192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5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