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偕二取代芳香烯烃氧化成酮的反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4 14:29

  本文关键词:偕二取代芳香烯烃氧化成酮的反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铜(Ⅰ)催化 无过渡金属催化 氧化 过氧化叔丁醇 偕二取代烯烃 1 2-二叔丁基二氮环丙酮


【摘要】:本文主要报道了以偕二取代烯烃为原料,铜(Ⅰ)催化或无过渡金属催化条件下,将其断键氧化为对应的酮类化合物。第一部分以1,1-二苯乙烯为原料,实验探索了铜(Ⅰ)盐的种类、各类含氮配体、温度、溶剂、氧化剂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最终我们确定了反应的最佳条件为,吡啶作溶剂,溴化亚铜作催化剂,过氧化叔丁醇为氧化剂,催化偕二取代烯烃氧化成酮,我们对底物的适用范围进行了拓展,发现电子效应对反应影响不大,而烯烃的结构对该反应有决定性作用,1,2-二取代或单取代烯烃以及烷基取代的烯烃均不能发生反应。第二部分以1,1-苯乙烯为原料,1,2-二叔丁基二氮环丙酮作配体,实验探索了不同催化剂及其用量、溶剂、氧化剂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最终确定了反应最佳条件,成功将偕二取代烯烃氧化成酮,并进行底物适用范围的考察,发现苯环上的取代基使氧化产率降低,但空间位阻对该反应没有影响。烯烃的结构决定了反应的程度,1,2-二取代或单取代烯烃不能被氧化。最终以较高的的氧化产率获得相应的羰基化合物,拓展了1,2-二叔丁基二氮环丙酮的应用范围,打开了研究的新方向。第三部分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选取适当的溶剂,无金属催化条件下,可以直接将偕二取代烯烃氧化成酮,经过反应条件优化,我们确定了最终的反应条件为,乙腈作溶剂,过氧化叔丁醇为氧化剂。在进行底物拓展时,我们发现苯环对反应的影响很大,当把其中一个苯基变成甲基时,反应效果下降且苯环上的取代基会使氧化产率降低,最终以中等偏上的氧化产率获得相应的的羰基化合物。
【关键词】:铜(Ⅰ)催化 无过渡金属催化 氧化 过氧化叔丁醇 偕二取代烯烃 1 2-二叔丁基二氮环丙酮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21.2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烯烃氧化反应的研究进展8-18
  • 1.1 引言8
  • 1.2 烯烃的双羟化与环氧化反应8-11
  • 1.2.1 烯烃的双羟化反应8-9
  • 1.2.2 烯烃的环氧化反应9-11
  • 1.3 烯烃断键氧化成醛酮类化合物11-17
  • 1.3.1 臭氧氧化11
  • 1.3.2 钉催化氧化11-12
  • 1.3.3 钨催化氧化12
  • 1.3.4 铼催化氧化12-13
  • 1.3.5 钯催化氧化13-14
  • 1.3.6 金催化氧化14
  • 1.3.7 铜催化氧化14-15
  • 1.3.8 无金属催化氧化15-17
  • 1.4 本章小结17-18
  • 第二章 铜(Ⅰ)催化偕二取代芳香烯烃氧化成酮18-23
  • 2.1 课题的提出18
  • 2.2 结果与讨论18-22
  • 2.2.1 反应条件优化18-20
  • 2.2.2 反应底物拓展20-22
  • 2.3 实验部分22
  • 2.3.1 仪器与试剂22
  • 2.3.2 实验方法22
  • 2.4 本章小结22-23
  • 第三章 1,2-二叔丁基二氮环丙酮为配体对烯烃氧化成酮的反应研究23-28
  • 3.1 课题的提出23
  • 3.2 结果与讨论23-26
  • 3.2.1 1,2-二叔丁基二氮环丙酮的制备23
  • 3.2.2 反应条件优化23-25
  • 3.2.3 反应底物扩展25-26
  • 3.3 实验部分26-27
  • 3.3.1 仪器与试剂26
  • 3.3.2 实验方法26-27
  • 3.4 本章小结27-28
  • 第四章 无过渡金属催化烯烃断键氧化28-31
  • 4.1 课题的提出28
  • 4.2 结果与讨论28-30
  • 4.2.1 反应条件优化28-29
  • 4.2.2 反应底物扩展29-30
  • 4.3 实验部分30
  • 4.3.1 仪器与试剂30
  • 4.3.2 实验方法30
  • 4.4 本章小结30-31
  • 化合物结构表征31-34
  • 参考文献34-39
  • 附录39-50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0-51
  • 致谢51-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Wimonrat TRAKARNPRUK;Piyanoot HOONSART;;醇在钒基催化剂上的氧化[J];催化学报;2007年04期

2 ;[J];;年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星;偕二取代芳香烯烃氧化成酮的反应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7318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7318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1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