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金属纳米溶胶的制备及CD光谱研究
本文关键词:贵金属纳米溶胶的制备及CD光谱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贵金属纳米粒子 液相化学还原 紫外光化学还原法 手性模板 圆二色信号
【摘要】:贵金属纳米粒子具有独特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光学性质。研究表明吸附在贵金属纳米粒子表面的手性分子可以诱导粒子产生旋光性。近年来手性贵金属纳米材料由于在手性识别、手性催化、高灵敏检测等领域具有应用而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选用适当的手性小分子作为手性诱导剂和稳定剂,分别采用光化学还原法和液相化学还原法制备了具有旋光性的金、银纳米溶胶,并对制备得到的金和银纳米粒子的圆二色性进行了研究,对手性产生的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采用液相化学还原法,以AgNO_3作前驱体,脱氧胆酸钠(NaDC)作手性诱导剂和稳定剂制备了脱氧胆酸钠-包覆的银纳米粒子。当脱氧胆酸钠和硝酸银混合水溶液的pH值为7.0时,制备的银纳米粒子在387 nm显示出强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并且该条件下制备的银纳米粒子没有出现聚集表现为分散的状态。其圆二色谱在380 nm出现一个强的正的Cotton Effect(CE)峰,该CD信号归属于银纳米粒子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降低溶液的pH值后会导致制备的银纳米粒子聚集,当pH值降低到低于脱氧胆酸钠pKa值后,制备的银纳米粒子在406 nm和474 nm出现两个SPR吸收峰。CD光谱表现为复杂的信号,在390 nm和543 nm出现两个正的CE峰,在469 nm出现一个负的CE峰。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CD光谱出现峰的裂分是由于邻近的银纳米粒子发生相互作用,引起等离子体共振发生耦合。硝酸银的浓度影响制备的银纳米粒子的CD信号,随硝酸银浓度的增大,银纳米粒子聚集程度增强,由于粒子间较强的相互作用引起长波方向的CD信号发生红移。以L-组氨酸为稳定剂和手性诱导剂,采用液相化学还原法制备L-组氨酸包覆的银纳米粒子。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透射电镜(TEM)和圆二色谱(CD)对制备的银纳米粒子进行了表征。制备的黄色银纳米溶胶的吸收光谱在402 nm出现一个强吸收峰为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吸收,半峰宽(FWHM)为64 nm。TEM结果表明制备的黄色银纳米溶胶中的粒子为单分散的,平均粒径9 nm左右,圆二色谱结果显示制备的黄色银纳米溶胶在SPR区域出现手性信号,为正的Cotton Effect(CE)。聚集后的银纳米粒子表现出了与单分散状态粒子截然不同的手性信号,分别在短波和长波的SPR区域表现为相反的双向信号。CD信号发生裂分是由于在光的激发下聚集后的银纳米粒子间发生等离子激元耦合,导致激发态的能级发生分裂。以2-(4-羟基苯基-偶氮)苯甲酸(AZO)为模板分子,制备偶氮苯/金纳米粒子复合结构。通过再沉淀法制备有机小分子偶氮苯的聚集体,通过改变实验条件,研究制备的偶氮苯模板的圆二色性。采用两种方法制备金纳米溶胶,以CTAB作稳定剂、NaBH4作还原剂,通过液相化学还原合成金纳米溶胶,另外采用脱氧胆酸钠作稳定剂和还原剂,通过紫外光照光化学还原金氯酸制备金纳米粒子。将制备的金纳米溶胶与偶氮苯模板进行复合构筑AZO/金纳米溶胶复合结构,并对该复合结构的圆二色性进行研究。
【关键词】:贵金属纳米粒子 液相化学还原 紫外光化学还原法 手性模板 圆二色信号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48.16;TB383.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第1章 绪论13-22
- 1.1 纳米材料简介13
- 1.2 贵金属纳米材料的定义与分类13-14
- 1.3 贵金属纳米材料的性质14-16
- 1.3.1 基本物理效应14
- 1.3.2 光学性质和SERS应用14-15
- 1.3.3 催化性质15-16
- 1.4 贵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16-18
- 1.4.1 气相法16
- 1.4.2 液相法16-17
- 1.4.3 固相法17-18
- 1.4.4 电化学法18
- 1.4.5 辐射合成法18
- 1.5 贵金属纳米材料的应用18-19
- 1.5.1 催化剂18
- 1.5.2 卫生、医用18-19
- 1.5.3 储氢19
- 1.5.4 传感材料19
- 1.5.5 光学材料19
- 1.6 纳米粒子的手性19-20
- 1.7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内容20-22
- 第2章 脱氧胆酸钠包覆的银纳米粒子的合成及手性活性的研究22-31
- 2.1 引言22
- 2.2 实验部分22-23
- 2.2.1 试剂22-23
- 2.2.2 脱氧胆酸钠包裹的银纳米溶胶的制备23
- 2.2.3 表征23
- 2.3 结果与讨论23-30
- 2.3.1 脱氧胆酸钠包裹的银纳米溶胶的表征23-24
- 2.3.2 NaDC包覆的银纳米粒子的手性来源24-25
- 2.3.3 溶液的pH值对合成的银纳米溶胶的CD光谱的影响25-27
- 2.3.4 硝酸银的浓度对银纳米粒子圆二色谱的影响27-29
- 2.3.5 脱氧胆酸钠的浓度对银纳米溶胶圆二色谱的影响29-30
- 2.4 本章小结30-31
- 第3章 L-组氨酸包覆的银纳米溶胶的制备及旋光性的研究31-40
- 3.1 引言31-32
- 3.2 实验部分32
- 3.2.1 试剂与仪器32
- 3.2.2 L-组氨酸包覆银纳米粒子的制备32
- 3.2.3 表征32
- 3.3 结果与讨论32-39
- 3.3.1 L-组氨酸包覆银纳米粒子的表征32-33
- 3.3.2 制备的银纳米粒子的手性光学性质33-34
- 3.3.3 银纳米粒子的吸收光谱与TEM图像34-36
- 3.3.4 自聚集对银纳米溶胶的圆二色谱的影响36-37
- 3.3.5 在氯化钠溶液中的银纳米溶胶的聚集37-38
- 3.3.6 氯化钠的浓度对银纳米溶胶的圆二色谱的影响38-39
- 3.4 本章小结39-40
- 第4章 模板法合成偶氮苯/金纳米粒子复合结构40-53
- 4.1 引言40
- 4.2 实验部分40-41
- 4.2.1 试剂与仪器40
- 4.2.2 实验过程40-41
- 4.2.2.1 金纳米粒子的制备41
- 4.2.2.2 偶氮苯模板的制备41
- 4.2.2.3 偶氮苯模板与制备的金纳米粒子的复合41
- 4.3 结果与讨论41-51
- 4.3.1 温度对偶氮苯自身手性的影响41-44
- 4.3.2 金纳米溶胶的制备44-49
- 4.3.2.1 液相还原法44-46
- 4.3.2.1.1 硼氢化钠的加入量对金纳米溶胶生成的影响44-45
- 4.3.2.1.2 四氯金酸溶液的加入量对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影响45-46
- 4.3.2.2 光化学还原法46-49
- 4.3.3 金纳米溶胶与偶氮苯模板的复合49-51
- 4.4 本章小结51-53
- 结论与展望53-54
- 参考文献54-6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1-62
- 致谢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向华;黄胜堂;;银纳米粒子比色传感器的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10年12期
2 张瑛洧;李海龙;孙旭平;;基于银纳米粒子构建荧光传感平台用于核酸检测[J];分析化学;2011年07期
3 张志良;张兴业;辛智青;邓萌萌;宋延林;;银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在喷墨打印电路中的应用[J];化学通报;2011年10期
4 郑志刚;姚元元;张延彪;姚辉;徐超;尹洪宗;;银纳米粒子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葡萄球菌杀灭机理研究[J];分析科学学报;2011年06期
5 王睿;潘凌云;夏晓东;韩丹翱;齐霁;杨罕;;不同形态银纳米粒子的非线性光学特性[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2年01期
6 陈延明;韩娇;;水相中银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动力学行为研究[J];材料导报;2012年S2期
7 何声太,姚建年,解思深,汪裕萍,江鹏,时东霞,张昊旭,庞世瑾,高鸿钧;表面包敷1-壬基硫醇的银纳米粒子形成过程及其自组织有序阵列[J];中国科学(A辑);2001年06期
8 汤皎平;水合肼还原法制备银纳米粒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5年16期
9 王刚,端木云,崔一平,张宇,刘宓;聚集效应对银纳米粒子的二阶非线性光学特性的影响研究[J];物理学报;2005年01期
10 李秋玉;张澜萃;于敏;;淀粉保护的银纳米粒子的合成及表征[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海涛;郑先亮;崔小强;郑伟涛;;温度和波长对光诱导制备银纳米粒子的影响[A];第十七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摘要文集[C];2013年
2 宫永纯;陈国杰;陈延明;沈国良;;丁二胺为还原剂合成银纳米粒子及表征[A];中国颗粒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3 吴焘;刘世勇;;温敏性聚合物/银纳米粒子复合胶囊的制备[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彭君;凌剑;张玲艳;曹秋娥;丁中涛;;基于光合成纳米簇催化生成银纳米粒子的色度法检测抗坏血酸[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4分会:纳米生物传感新方法[C];2014年
5 冯兴丽;黄绍鑫;马厚义;;聚合物保护的金、银纳米粒子的相转移技术[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6 孙玉静;宋永海;王丽;孙兰兰;郭存兰;杨涛;刘哲林;李壮;;Ⅰ型胶原蛋白与银纳米粒子组装的多层膜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中的应用[A];第十四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卢雁;梁慧君;;不同粒径银纳米粒子的合成和表征[A];河南省化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丁瑞平;王蒙;孙希鹏;王玉芳;;玻璃基质中银纳米粒子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摘要文集[C];2013年
9 周全法;包建春;徐正;;还原-保护法制备形状可控的金银纳米粒子[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下卷)[C];2001年
10 程敬泉;姚素薇;张卫国;王宏智;;超声诱导银纳米粒子的电化学制备及其表征[A];2004年全国电子电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记者 杜华斌;银纳米粒子对某些有益细菌伤害极大[N];科技日报;2011年
2 记者 杜华斌;加开发银纳米粒子水过滤技术[N];科技日报;2011年
3 常丽君;银纳米粒子能自发形成有新证据[N];科技日报;2011年
4 记者 张巍巍;新型银纳米粒子墨水问世[N];科技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凌剑;银纳米粒子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散射在生化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蒋小春;基于银纳米粒子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构建及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3 姜翔宇;基于浸润性原理的一维纳米材料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4 石洋;基于等离子体共振效应的银纳米粒子与液晶复合材料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
5 封雷;高性能表面增强拉曼基底的低成本制备:调控热点强度与分子可亲性[D];吉林大学;2016年
6 董新义;柠檬酸根修饰银纳米粒子的可控制备[D];吉林大学;2009年
7 唐彬;各向异性银纳米粒子的可控制备、表征、分析与应用[D];吉林大学;2011年
8 王刚;聚集对银纳米粒子非线性光学性质的影响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9 聂闯;银纳米粒子治疗鼠皮肤及虹膜黑色素瘤有效性及生物毒性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10 张丹慧;基于银纳米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锋;银纳米粒子对大肠杆菌抗菌活性及机理的初步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2 王茜;基于银纳米粒子的蛋白质与小分子荧光分析方法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3 黄梅颖;光化学法合成银纳米粒子/蛋壳膜复合物及其在抑菌和固定化α-淀粉酶中的应用[D];广西大学;2015年
4 罗秦;手性小分子诱导制备具有光学活性的银纳米粒子[D];江苏科技大学;2015年
5 幸红林;电纺纤维负载金属纳米粒子[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6 姜芳;基于热电极的电化学免疫传感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7 陈书希;环缩醛类化合物光还原法制备银纳米粒子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8 王艳君;硅包银纳米粒子与脱氧核酶探针对血清铁铜离子的检测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9 徐一充;银/氯化银复合材料纳米等离子体光催化传感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10 石叶萌;银纳米粒子的光诱导法制备及形貌演化机理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7509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750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