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酸适配体与氧化石墨烯的荧光传感器对奶制品中β-内酰胺酶的检测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核酸适配体与氧化石墨烯的荧光传感器对奶制品中β-内酰胺酶的检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β-内酰胺酶 核酸适配体 氧化石墨烯 荧光传感器分析
【摘要】:β-内酰胺酶(β-lactamase)是一种能水解青霉素及头孢类抗生素的灭活酶,所以被不法分子作为拮抗剂,非法添加到食品或食品原料(例如牛奶和生乳)中,从而达到掩蔽抗生素的目的,影响残留抗生素的检测,生产人造“无抗奶”。如果人们长期食入非法添加β-内酰胺酶的奶制品,一方面会增加人体内细菌的耐药性,严重时会产生“超级细菌”,此外还会出现荨麻疹、发热、甚至过敏性休克等危害;另一方面在β-内酰胺酶分解抗生素后,可能会引进其它有害的物质,如:青霉噻唑酸。因此,建立一种高效、可靠、灵敏的荧光传感器分析方法(Fluorescent sensor assay, FSA)来实现快速检测奶制品中的p-内酰胺酶的残留,这对于打击食品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保障食品安全和人们健康具有重要实际意义。本论文首先采用天然鳞片石墨粉,通过Hummers法来制备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 GO),利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仪、拉曼光谱、热重分析对所制备的GO进行鉴定,并通过电镜来对其进行相貌分析。然后利用羧基荧光素(FAM)修饰的p-内酰胺酶核酸适配体(FDNA)替代传统抗体来与β-内酰胺酶作用,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和紫外光谱鉴定。本研究建立的荧光传感器方法的原理是:当体系中无β-内酰胺酶时,FDNA会与GO通过π-π共轭等方式吸附在GO表面,利用GO和FDNA之间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FRET)从而快速猝灭FDNA的荧光信号这一性质,从而使体系处于低荧光信号阶段;另一方面,当系统中存在p-内酰胺酶时,FDNA会特异性地与β-内酰胺酶结合,阻碍了FDNA与GO之间的荧光能量转移,从而使体系处于高荧光信号。在对实验原理和FDNA验证及实验条件进行最优化处理后,建立一种基于FDNA和GO的FSA方法,用于检测奶制品中β-内酰胺酶含量,检测限为0.5 U/mL,检测范围为1-46 U/mL,相关系数R2=0.999。并结合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对FSA方法进行验证,两种方法同时对奶制品样品做添加回收试验,FSA法的回收率为96.04%-119.67%,每个样本的变异系数小于6.70%;ELISA法为93.10%-119.06%,每个样本的变异系数小于7.93%,FSA法与ELISA法的相关系数为0.993。由此可以得出,本实验建立的FSA方法可靠、灵敏、特异性高,适用于分析检测奶制品中p-内酰胺酶的残留量。
【关键词】:β-内酰胺酶 核酸适配体 氧化石墨烯 荧光传感器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57.3;TS207.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5
- 第一章 绪论15-37
- 1.1 核酸适配体15-19
- 1.1.1 核酸适配体的特性15-17
- 1.1.2 核酸适配体的固定17-19
- 1.2 核酸适配体的应用19-24
- 1.2.1 生物医学方面19-20
- 1.2.2 食品有害物质检测方面20-21
- 1.2.3 生物传感器方面21-24
- 1.3 SELEX技术24-26
- 1.4 SELEX技术的发展26-28
- 1.4.1 毛细管电泳-SELEX26
- 1.4.2 靶标消除-SELEX26-27
- 1.4.3 复合靶-SELEX27
- 1.4.4 亲和层析-SELEX27
- 1.4.5 细胞靶-SELEX27-28
- 1.5 氧化石墨烯28-31
- 1.5.1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28-30
- 1.5.2 氧化石墨烯的应用30-31
- 1.6 β-内酰胺酶分析检测方法研究进展31-34
- 1.6.1 杯碟法32
- 1.6.2 色法32-33
- 1.6.3 酸度计法33
- 1.6.4 碘量法33
- 1.6.5 高效液相、气相色谱法33
- 1.6.6 免疫学法33-34
- 1.7 课题研究目的及其意义34-35
- 1.8 研究思路及内容35-36
- 1.9 课题来源36-37
- 第二章 氧化石墨烯的合成与鉴定37-51
- 2.1 前言37-38
- 2.2 实验部分38-39
- 2.2.1 材料与试剂38-39
- 2.2.2 实验仪器39
- 2.3 实验方法39-42
- 2.3.1 氧化石墨烯的合成39-41
- 2.3.2 测试与表征41-42
- 2.4 结果与分析42-50
- 2.4.1 实验过程分析42-43
- 2.4.2 氧化石墨烯与石墨在水中分散性对比43-44
- 2.4.3 氧化石墨烯的紫外光谱扫描结果44-45
- 2.4.4 氧化石墨烯的红外光谱扫描结果45-46
- 2.4.5 氧化石墨烯的X射线衍射扫描结果46-47
- 2.4.6 氧化石墨烯的拉曼光谱扫描结果47-48
- 2.4.7 氧化石墨烯的热重分析结果48-49
- 2.4.8 氧化石墨烯的电镜形貌分析结果49-50
- 2.5 小结与讨论50-51
- 2.5.1 小结50
- 2.5.2 讨论50-51
- 第三章 β-内酰胺酶荧光传感器分析方法研究51-71
- 3.1 前言51-52
- 3.2 实验材料52-54
- 3.2.1 材料与试剂52-53
- 3.2.2 实验仪器53
- 3.2.3 溶液配制53-54
- 3.3 实验方法54-61
- 3.3.1 实验原理54-56
- 3.3.2 氧化石墨烯对FDNA荧光信号猝灭的检测56-57
- 3.3.3 β-内酰胺酶对氧化石墨烯荧光信号影响的测试57
- 3.3.4 FDNA与β-内酰胺酶结合的鉴定57-58
- 3.3.5 实验条件的优化58-60
- 3.3.6 特异性实验60
- 3.3.7 荧光传感器方法的建立60-61
- 3.4 结果与分析61-69
- 3.4.1 氧化石墨烯对FDNA荧光信号影响的测定61-62
- 3.4.2 β-内酰胺酶对氧化石墨烯荧光信号的影响62-63
- 3.4.3 FDNA与β-内酰胺酶结合鉴定结果63-64
- 3.4.4 反应体系的优化64-67
- 3.4.5 荧光传感器方法特异性的测定67-69
- 3.4.6 标准曲线的绘制69
- 3.5 小结与讨论69-71
- 3.5.1 小结69-70
- 3.5.2 讨论70-71
- 第四章 含β-内酰胺酶奶制品样品的荧光传感器及酶联免疫吸附法分析71-81
- 4.1 前言71-72
- 4.2 实验材料72
- 4.3 实验方法72-76
- 4.3.1 奶制品样品的前处理72-73
- 4.3.2 ELISA法实验步骤73-74
- 4.3.3 ELISA法检测奶制品样品74-75
- 4.3.4 荧光传感器方法和ELISA法添加回收率测定75
- 4.3.5 荧光传感器方法和ELISA方法比对75-76
- 4.4 结果与分析76-80
- 4.4.1 ELISA法分析奶制品样品76-77
- 4.4.2 奶制品样品的加样回收率77-79
- 4.4.3 荧光传感器方法和ELISA法的相关性分析79-80
- 4.5 小结与讨论80-81
- 4.5.1 小结80
- 4.5.2 讨论80-81
- 结论与展望81-83
- 参考文献83-92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92-94
- 致谢9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军利;葛玮东;孙建霞;杨勇;焦睿;欧仕益;白卫滨;;核酸适配体技术在食品有害物检测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5年02期
2 姚远;张波;;核酸适配体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年08期
3 满燕;吕雪飞;张玉奎;庆宏;邓玉林;;核酸适配体及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13年06期
4 姜侃;厉永纲;沈泓;刘鹏鹏;吴晨露;金燕飞;;应用酶联免疫技术建立鲜乳中β-内酰胺酶间接检测方法[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3年05期
5 周爽;袁瑶;郭振泉;赵云峰;;β-内酰胺酶广谱特异性抗体制备及免疫分析方法建立[J];卫生研究;2013年03期
6 田红英;符兆英;;SELEX技术的原理和核酸适配体在医学上的应用进展[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2年10期
7 马景宏;张旭;赵虹;郑洪;;沈阳市售乳制品中β-内酰胺酶残留状况初探[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2年07期
8 邹正光;俞惠江;龙飞;范艳煌;;超声辅助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烯[J];无机化学学报;2011年09期
9 李锦荣;胡科锋;张远平;;抗生素分解剂β-内酰胺酶的检测方法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11年08期
10 谢岩黎;张鑫潇;严瑞东;王金水;;碘量法对乳制品中β-内酰胺酶的检测[J];中国乳品工业;2010年1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飞;基于氧化石墨烯材料的食源性致病菌适配体传感器研究[D];江南大学;2014年
2 左明艳;基于SELEX技术筛选前白蛋白的核酸适配体及磁珠适配体传感器检测细菌内毒素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3 王靖元;链霉素特异性单链DNA适配体的筛选及其在检测中的应用[D];江南大学;2013年
4 李枫;应用SELEX技术体外筛选PRRSV核衣壳蛋白的DNA适配子[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5 邹向华;氧化石墨烯的制备与还原及其光响应特性[D];湘潭大学;2013年
6 马君;HIV-P24核酸适配体的筛选及鉴定[D];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
7 张泰然;氧化石墨烯的制备及光致发光性质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8 张立静;TEM1型β-内酰胺酶免疫胶体金层析检测方法的建立[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9 张鑫潇;β-内酰胺酶快速检测试剂盒的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1年
10 张月侠;蛋白质寡核苷酸适配体的筛选与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856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785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