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手性二苯基乙二胺—钌催化剂的不对称催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3 15:17

  本文关键词:手性二苯基乙二胺—钌催化剂的不对称催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动态动力学拆分 不对称氢转移反应 α-醇酰亚胺 α-醇酯 迈克尔加成物 3 4-二氢-2H-吡喃类化合物


【摘要】:手性醇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内,尤其在农药、医药和精细化工等领域有着重要应用。通过对相应的潜手性酮进行不对称催化还原是获得这类手性化合物的有效途径。相比于加分子氢气还原,不对称氢转移催化还原具有条件温和、操作简单和氢源廉价等优点,因而发展迅猛。在合成含有多个立体中心的手性化合物时,拆分是一种尤为重要的方法。由于传统的动力学拆分过程中最大产率仅为50%,动态动力学拆分逐渐被发现并引起了化学家的重视。采用动态动力学拆分方法,所有外消旋底物理论上都能转化成单一的某种对映体,其理论产率为100%,且能获得较高的ee值及dr值。动态动力学拆分技术自出现以来,研究人员将此技术应用于各种手性物质的拆分,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基于此,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双路径可调控性合成手性α-醇酰亚胺或者手性α-醇酯的不对称催化研究:在温和条件下,我们以α-酮酰亚胺为底物,以两种不同的手性钌催化剂为催化核心,通过调整不同反应条件并经过不对称氢转移催化过程而选择性得到手性α-醇酰亚胺或者手性α-醇酯产物。经过各种条件优化和底物拓展后,我们均得到一个相对良好的结果。其中路径1(手性α-醇酰亚胺产物)中产率可达95%,ee值达到95%;路径2(手性α-醇酯产物)中产率达到95%,ee值达到96%。2动态动力学拆分-不对称氢转移合成3,4-二氢-2H-吡喃类化合物的反应研究:我们以查尔酮衍生物与丙二腈的加成物作为催化底物,在温和条件下进行动态动力学拆分-不对称氢转移反应,最终得到3,4-二氢-2H-吡喃类化合物。经过各种条件优化和底物拓展,我们得到了一个相对良好的结果。其产物的产率范围是72-84%,主产物的ee值在89%-99%之间,dr值在80:20-98:2之间。
【关键词】:动态动力学拆分 不对称氢转移反应 α-醇酰亚胺 α-醇酯 迈克尔加成物 3 4-二氢-2H-吡喃类化合物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43.36;O621.251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6
  • 第1章 背景概述6-22
  • 1.1 手性和获得手性化合物的方法概述6-9
  • 1.1.1 手性概述6-7
  • 1.1.2 获得手性化合物的方法7-9
  • 1.2 不对称催化概述9
  • 1.3 不对称氢转移反应概述9-11
  • 1.4 动态动力学拆分-不对称氢转移反应(DKR-ATH)11-21
  • 1.4.1 动态动力学拆分概述11-12
  • 1.4.2 不对称氢转移诱导动态动力学拆分类型12-21
  • 1.5 研究课题与目标21-22
  • 第2章 双路径可调控性合成手性α-醇酰亚胺或者手性α-醇酯的不对称催化研究22-43
  • 2.1 前言22-25
  • 2.2 实验部分25-27
  • 2.2.1 药品与实验仪器25-26
  • 2.2.2 α-酮酰亚胺的合成26
  • 2.2.3 双通道调控性合成手性α-醇酰亚胺和手性α-醇酯26-27
  • 2.3 结果与讨论27-42
  • 2.3.1 路径1合成手性α-醇酰亚胺的条件优化筛选27-29
  • 2.3.2 路径1合成手性α-醇酰亚胺的底物拓展29-30
  • 2.3.3 路径2合成手性α-醇酯的条件优化筛选30-31
  • 2.3.4 路径2合成手性α-醇酯的底物拓展31-33
  • 2.3.5 双路径目标产物的核磁、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分析数据33-42
  • 2.4 本章小结42-43
  • 第3章 动态动力学拆分-不对称氢转移方法合成 3,4-二氢-2H-吡喃类化合物的反应研究43-84
  • 3.1 前言43-45
  • 3.2 实验部分45-46
  • 3.2.1 药品与实验仪器45
  • 3.2.2 查尔酮衍生物与丙二腈的迈克尔加成物的合成45-46
  • 3.2.3 迈克尔加成物的动态动力学拆分-不对称氢转移反应46
  • 3.3 结果与讨论46-83
  • 3.3.1 合成 3,4-二氢-2H-吡喃类化合物的条件优化筛选46-51
  • 3.3.2 合成 3,4-二氢-2H-吡喃类化合物的底物拓展51-55
  • 3.3.3 目标产物的核磁、高分辨质谱、液相色谱分析数据谱图信息55-60
  • 3.3.4 单晶结构、晶体堆积图、晶体数据60-83
  • 3.4 本章小结83-84
  • 第4章 全文总结84-85
  • 参考 文献85-92
  • 附录92-17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175-176
  • 致谢176-178
  • 附件1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不对称催化研究获新进展[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0年04期

2 李小永,聂进;1,1′-联-2-萘酚在不对称催化中的应用新进展[J];有机化学;2002年11期

3 野依良治;不对称催化:科学与机遇[J];化学通报;2002年06期

4 ;中科院兰化所不对称催化研究获新进展[J];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2010年04期

5 杨世琰;;不对称催化的现状和前景[J];化学进展;1990年03期

6 刘全杰,赵茜,翁文,邱东方,吕士杰;手性与不对称催化进展[J];南都学坛;1999年03期

7 吴祺;不对称催化合成—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2年03期

8 刘丰良,王文革,黄可龙,周康根;手性氨基酚配体及其衍生物在不对称催化中的应用[J];有机化学;2005年09期

9 李剑,王述彬,刘均洪;不对称催化技术在复杂手性化合物合成中的应用[J];化工科技市场;2005年11期

10 林艺平;林清强;黄建忠;;环氧化物的生物不对称催化[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3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立信;丁奎岭;;不对称催化发展中的一些问题[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施敏;;不对称催化的Morita-Baylis-Hillman反应中的一些探索[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不对称催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3 何建;何静;;酸性介孔材料负载手性有机碱分子酸碱协同不对称催化[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1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4 丁奎岭;;不对称催化研究的一些新方法:从“组合”到“组装”[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周剑;;3,3-双取代氧化吲哚的不对称催化合成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6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6 孙蒙;周文U,

本文编号:7857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7857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7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