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Li-Sr-Ta-Hf基钙钛矿型固体电解质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6 00:17

  本文关键词:Li-Sr-Ta-Hf基钙钛矿型固体电解质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锂离子电池 固体电解质 钙钛矿 SPS 烧结助剂


【摘要】:锂离子电池因为其工作电压、能量密度、能量效率高以及自放电低等优势吸引了大量研究者的注意。目前锂离子电池广泛使用的是有机电解液,但是有机电解液易燃,安全性能差制约了大功率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固体电解质是一类重要的功能材料,因其安全、室温电导率高且电化学稳定性好的优点受到了广泛关注。有文献报道了一类钙钛矿型Li_(2x-y)Sr_(1-x)Ta_yZr_(1-y)O_3固体电解质体系,性能较好。本文通过Hf取代Zr固相法合成钙钛矿型Li_(2x-y)Sr_(1-x)Ta_yHf_(1-y)O_3固体电解质,其中化学式为Li_(3/8)Sr_(7/16)Ta_(3/4)Hf_(1/4)O_3的样品在锂过量为20wt%的情况下,900℃预烧12h,压片1300℃保温10h性能最好,室温电导率dLi=3.8×10~(-4)S·cm~(-1),激活能为0.36eV。SPS烧结能够进一步提高Li_(3/8)Sr_(7/16)Ta_(3/4)Hf_(1/4)O_3样品的室温电导率至4.38×10-4S·cm~(-1)。在固体电解质中加入烧结助剂有利于提高材料的致密度。Li_(3/8)Sr_(7/16)Ta_(3/4)Hf_(1/4)O_3固体电解质样品分别加入2wt%硼酸锂和氟化锂能够提高样品致密度,加入之后样品的室温电导率分别为2.69×10-4S·cm~(-1)和3.32×10-4S·cm~(-1)。以氟化锂为F-离子源,F-离子部分取代O2-离子晶格位置,对Li_(3/8)Sr_(7/16)Ta_(3/4)Hf_(1/4)O_3固体电解质进行F-离子掺杂,掺杂后的Li_(3/8)Sr_(7/16)Ta_yHf(1-y)O_(3-x)Fx固体电解质,当x=0.05时,样品Li_(3/8)Sr_(7/16)Ta_0.7Hf_0.3O_2.95F_0.05具有最高的密度,室温电导率为3.14×10~(-4)S·cm~(-1),激活能降低至0.31eV。固体电解质与金属锂之间是否电化学稳定直接影响其在电池中的应用。本文中,当Li_(3/8)Sr_(7/16)Ta_(3/4)Hf_(1/4)O_3固体电解质与金属锂接触20min之后,会由白色变成黑色,XPS光谱分析用于分析Li_(3/8)Sr_(7/16)Ta_(3/4)Hf_(1/4)O_3固体电解质与金属锂接触面的氧化物形态,结果显示Ta会与金属锂发生反应,所以Li_(3/8)Sr_(7/16)Ta_(3/4)Hf_(1/4)O_3固体电解质与金属锂之间不能直接接触。Li_(3/8)Sr_(7/16)Ta_(3/4)Hf_(1/4)O_3固体电解质与商业化的有机电解液之间性能稳定,经过12天之后,样品室温下总的电导率为1.7×10~(-4)S·cm~(-1),界面电导率为3.3×10~(-4)S·cm~(-1)。Li_(3/8)Sr_(7/16)Ta_(3/4)Hf_(1/4)O_3固体电解质在1.4V以下电压不稳定,但是在1.4-4.5V电压范围内稳定,电化学窗口比商业化的NASICON型Li_1.3Ti_1.7Al_0.3(PO_4)_3固体电解质更宽。Li_(3/8)Sr_(7/16)Ta_(3/4)Hf_(1/4)O_3固体电解质应用于LiFePO_4/Li纽扣电池中,电池性能很好,LiFePO_4正极材料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45mAh·g~(-1),循环50次之后容量保持率为99.7%。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 固体电解质 钙钛矿 SPS 烧结助剂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912;O64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1章 绪论9-25
  • 1.1 引言9
  • 1.2 锂离子电池9-12
  • 1.2.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9-10
  • 1.2.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及特点10-12
  • 1.3 下一代锂电池12-15
  • 1.4 目前主要的电解液及其特点15-18
  • 1.4.1 有机电解液15-16
  • 1.4.2 固体聚合物电解质16-17
  • 1.4.3 凝胶聚合物电解质17
  • 1.4.4 下一代锂离子电池用固体电解质的特点17-18
  • 1.5 固体电解质18-24
  • 1.5.1 固体电解质的分类18-19
  • 1.5.2 常见的锂离子固体电解质及研究现状19-24
  • 1.6 研究内容和目标24-25
  • 1.6.1 实验研究内容24
  • 1.6.2 论文的研究目标24-25
  • 第2章 材料的合成工艺与表征方法25-30
  • 2.1 实验原料和试剂25
  • 2.2 钙钛矿型固体电解质的制备及烧结25-26
  • 2.2.1 固相合成法制备钙钛矿型固体电解质材料25-26
  • 2.2.2 钙钛矿型固体电解质的烧结方法26
  • 2.3 钙钛矿型固体电解质的主要性能表征26-30
  • 2.3.1 X射线衍射分析26-27
  • 2.3.2 显微结构分析27
  • 2.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27
  • 2.3.4 元素分析27
  • 2.3.5 固态核磁27-28
  • 2.3.6 电导率测试28-29
  • 2.3.7 电池性能测试29-30
  • 第3章 钙钛矿型Li_(2x-y)Sr_(1-x)Ta_yHf(1-y)O_3固体电解质的合成与性能30-42
  • 3.1 引言30
  • 3.2 钙钛矿型Li_(2x-y)Sr_(1-x)Ta_yHf(1-y)O_3固体电解质的合成30-31
  • 3.2.1 固相法无压烧结制备钙钛矿型Li_(2x-y)Sr_(1-x)Ta_yHf_(1-y)O_3固体电解质30
  • 3.2.2 SPS烧结制备钙钛矿型Li_(2x-y)Sr_(1-x)Ta_yHf_(1-y)O_3固体电解质30-31
  • 3.3 钙钛矿型Li_(2x-y)Sr_(1-x)Ta_yHf_(1-y)O_3固体电解质体系空位浓度与载流子浓度对成相及性能的影响31-34
  • 3.3.1 不同空位和载流子浓度对钙钛矿型Li_(2x-y)Sr_(1-x)Ta_yHf_(1-y)O_3固体电解质体系成相的影响31-33
  • 3.3.2 钙钛矿型Li_(2x-y)Sr_(1-x)Ta_yHf_(1-y)O_3固体电解质不同空位和载流子浓度下得到纯相样品的电导率33-34
  • 3.4 无压烧结Li_(3/8)Sr_(7/16)Ta_(3/4)Hf_(1/4)O_3固体电解质样品的结构与性能34-38
  • 3.4.1 钙钛矿型Li_(3/8)Sr_(7/16)Ta_(3/4)Hf_(1/4)O_3固体电解质烧结制度的研究34-36
  • 3.4.2 钙钛矿型Li_(3/8)Sr_(7/16)Ta_(3/4)Hf_(1/4)O_3固体电解质的显微结构和电性能36-38
  • 3.5 SPS烧结Li_(3/8)Sr_(7/16)Ta_(3/4)Hf_(1/4)O_3固体电解质样品的结构与性能38-41
  • 3.6 本章小结41-42
  • 第4章 烧结助剂及F-离子掺杂对Li_(3/8)Sr_(7/16)Ta_(3/4)Hf_(1/4)O_3固体电解质性能的影响42-57
  • 4.1 引言42
  • 4.2 烧结助剂对Li_(3/8)Sr_(7/16)Ta_(3/4)Hf_(1/4)O_3固体电解质性能的影响42-50
  • 4.2.1 硼酸锂和硅酸锂的制备42-43
  • 4.2.2 Li_(3/8)Sr_(7/16)Ta_(3/4)Hf_(1/4)O_3固体电解质无压烧结过程添加烧结助剂的研究43-49
  • 4.2.3 Li_(3/8)Sr_(7/16)Ta_(3/4)Hf_(1/4)O_3固体电解质SPS烧结过程添加烧结助剂的研究49-50
  • 4.3 F-离子掺杂对Li_(3/8)Sr_(7/16)Ta_(3/4)Hf_(1/4)O_3固体电解质性能的影响50-55
  • 4.3.1 F-离子掺杂对Li_(3/8)Sr_(7/16)Ta_yHf_(1-y)O_(3-x)F_x固体电解质成相的影响51-52
  • 4.3.2 F-离子掺杂对Li_(3/8)Sr_(7/16)Ta_yHf_(1-y)O_(3-x)F_x固体电解质电性能的影响52-54
  • 4.3.3 F-离子掺杂Li_(3/8)Sr_(7/16)Ta_yHf_(1-y)O_(3-x)F_x固体电解质的显微结构54-55
  • 4.4 本章小结55-57
  • 第5章 钙钛矿型Li_(3/8)Sr_(7/16)Ta_(3/4)Hf_(1/4)O_3固体电解质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57-67
  • 5.1 引言57
  • 5.2 Li_(3/8)Sr_(7/16)Ta_(3/4)Hf_(1/4)O_3固体电解质与金属锂及液态电解质之间的稳定性57-61
  • 5.2.1 Li_(3/8)Sr_(7/16)Ta_(3/4)Hf_(1/4)O_3固体电解质与金属锂之间的稳定性57-59
  • 5.2.2 Li_(3/8)Sr_(7/16)Ta_(3/4)Hf_(1/4)O_3固体电解质与液态电解质之间的稳定性59-61
  • 5.3 Li_(3/8)Sr_(7/16)Ta_(3/4)Hf_(1/4)O_3固体电解质中锂离子迁移能力与电化学窗口61-64
  • 5.3.1 Li_(3/8)Sr_(7/16)Ta_(3/4)Hf_(1/4)O_3固体电解质中锂离子迁移能力61-62
  • 5.3.2 Li_(3/8)Sr_(7/16)Ta_(3/4)Hf_(1/4)O_3固体电解质的电化学窗口62-64
  • 5.4 Li_(3/8)Sr_(7/16)Ta_(3/4)Hf_(1/4)O_3固体电解质在LiFePO4/Li半电池中的应用64-65
  • 5.5 本章小结65-67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67-69
  • 6.1 结论67-68
  • 6.2 展望68-69
  • 致谢69-70
  • 参考文献70-75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75-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升水;刘庆国;杨蕾玲;;高分子固体电解质性能的改进[J];石油化工;1992年08期

2 孙凤霞,郭子成,赵地顺,陈焕章;高分子固体电解质研究进展[J];精细化工;2000年S1期

3 金从进,汪钺强,李泽亚,朱立新;固体电解质脱氧技术的发展[J];宝钢技术;2001年02期

4 剧金兰,顾庆超;高分子固体电解质设计的新概念[J];高分子通报;2002年02期

5 郑子山,张中太,唐子龙,沈万慈;锂无机固体电解质[J];化学进展;2003年02期

6 豆斌朝,林振汉,吴亮,平信义;氧化锆固体电解质的掺杂性能和应用[J];稀有金属快报;2004年06期

7 赵纬;龚江宏;;固体电解质材料中的晶界效应[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7年S2期

8 唐辉;林振汉;陈世t/;;氧化锆基固体电解质老化性能的研究[J];上海有色金属;2008年03期

9 石敏;陈绵松;房虹姣;许育东;于涛;于桂洋;伍光;;湿化学法制备锶镁掺杂镓酸镧基固体电解质材料的研究进展[J];金属功能材料;2010年01期

10 刘佳;周会珠;朱靖;戴磊;李跃华;王岭;;高价阳离子固体电解质的研究进展[J];功能材料;2012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岭;;固体电解质基高温电化学气体传感器[A];中国硅酸盐学会固态离子学分会理事会暨第一届固态离子学青年学术交流会文集[C];2011年

2 王红霞;胡勇胜;薛勃飞;王兆翔;孟庆波;黄学杰;陈立泉;;一种新型固体电解质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A];21世纪太阳能新技术——2003年中国太阳能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赵芳;龚江宏;李英;;ZrO_2-CaF_2-Y_2O_3系固体电解质材料研究[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4 邱志军;陈万超;陈晓添;许晓雄;;全固态锂电池用硫化物固体电解质[A];中国固态离子学暨电池材料青年学术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3年

5 查少武;高建峰;陈西林;彭定坤;孟广耀;;镓酸镧基固体电解质的凝胶浇注法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6 王世伟;马建丽;;显微结构对氧化锆固体电解质氧敏性能的影响[A];《硅酸盐学报》创刊50周年暨中国硅酸盐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杨固长;崔益秀;;锂离子无机固体电解质及在电池中的应用[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8 高健;褚赓;贺蒙;张舒;肖瑞娟;李泓;陈立泉;;键价和方法计算锂离子通道筛选可能的固体电解质[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4分会:化学电源[C];2014年

9 胡艳琴;王运福;宋玉哲;韩根亮;李工农;刘国汉;;NASICON固体电解质的制备及其导电性能研究[A];2009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窦静;李和平;徐丽萍;张磊;王光伟;;注浆法制备YSZ固体电解质及其性能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毛黎;美首次开发出纳米固体电解质[N];科技日报;2013年

2 ;炉外精炼知识讲座[N];中国冶金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霄;钼酸镧及钛酸铋钠基固体电解质的电学行为与相变[D];西北工业大学;2015年

2 刘晓光;氧化锆基固体电解质低成本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2004年

3 杨同欢;无机锂离子固体电解质的界面特性及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4 郑sダ,

本文编号:8010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8010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b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