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手性基团的炔类聚合物和四苯基乙烯的合成、结构及性能
本文关键词:含手性基团的炔类聚合物和四苯基乙烯的合成、结构及性能
更多相关文章: 手性 聚乙炔 四苯基乙烯 聚集诱导发光 圆二色性
【摘要】:通过合理的分子设计,本文将手性中心引入到侧链聚乙炔(SCPA)的侧链和四苯基乙烯(TPE)分子之中,成功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长度烷基链的手性侧链聚乙炔和TPE衍生物。通过核磁共振(NMR)、质谱(MS)和红外光谱(IR)等手段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圆二色谱(CD)及荧光光谱(PL)等手段表征了产物的手性及发光性能。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长度烷基链的手性侧链聚乙炔。使用[Rh(nbd)Cl2]做催化剂,成功得到了分子量(Mw)较高且分子量分布(PDI)适中的侧链聚乙炔。聚合物的CD光谱在300nm以后反映出的明显Cotton效应表明侧链手性中心将手性成功传递到高分子主链并得到放大。另外,在向聚合物溶液中加入不良溶剂水的过程中,物质P1在水的比例(fw)增加到fw=35%时出现手性翻转,P4在fw=50%时出现手性翻转。同时聚合物在多种溶液都具有较好的荧光性能,其来源是分子链内激基缔合物(excimer)的产生。2.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室温不挥发的、含手性中心的液态荧光四苯基乙烯衍生物。CD光谱结果显示:这些TPE衍生物在300 nm之后都表现出明显的Cotton效应,其CD信号随着手性中心数量的增加和手性中心体积的增大而增强。有趣的是,该系列TPE衍生物分子都存在聚集减弱圆二色性(Aggregation-Annihilation Circular Dichroism,AACD)特性。荧光光谱显示:这类荧光化合物都具有聚集诱导发光特性(Aggregation Induced Emission,AIE),特别是4EP-TPE具有很强的AIE活性。并且这类物质都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和较低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本文工作之外还合成了基于芴酮的AIE功能材料。该类分子是典型的TICT分子,并且随着质子酸的不断加入,2TPE-9F荧光强度不断衰弱。将该物质与上述液体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得到了在可见光全波段发光的白光。
【关键词】:手性 聚乙炔 四苯基乙烯 聚集诱导发光 圆二色性
【学位授予单位】:深圳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32.17;O625.1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1章 绪论7-20
- 1.1 手性化合物7-11
- 1.1.1 手性化合物的影响8-9
- 1.1.2 手性化合物获取途径9-10
- 1.1.3 手性化合物测定10-11
- 1.2 炔类聚合物11-14
- 1.2.1 聚乙炔的合成12-13
- 1.2.2 侧链型聚乙炔13-14
- 1.3 聚集诱导发光14-19
- 1.3.1 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的形成机理14-16
- 1.3.2 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的种类简介16-17
- 1.3.3 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的应用17-19
- 1.4 研究内容和意义19-20
- 第2章 实验试剂和仪器20-23
- 2.1 实验试剂20-21
- 2.2 仪器及测试条件21-23
- 第3章 侧链含手性基团的聚乙炔分子的合成和表征23-42
- 3.1 引言23-24
- 3.2 实验部分24-29
- 3.2.1 实验步骤24-29
- 3.3 结果与讨论29-41
- 3.3.1 单体与聚合物的合成29-32
- 3.3.2 聚合物的表征32-35
- 3.3.3 光学性质的研究35-38
- 3.3.4 发光性能的研究38-41
- 3.4 本章小结41-42
- 第4章 含手性基团的四苯基乙烯分子的合成、性能及结构42-70
- 4.1 引言42-43
- 4.2 实验部分43-48
- 4.2.1 实验步骤43-48
- 4.3 结果与讨论48-69
- 4.3.1 合成方法讨论48-50
- 4.3.2 结构表征50-56
- 4.3.3 发光性能的研究56-61
- 4.3.4 光学活性测试61-67
- 4.3.5 热力学性能测试67-69
- 4.4 本章小结69-70
- 研究总结与展望70-71
- 参考文献71-77
- 附录77-112
- 致谢112-11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11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立苹;;聚合物黏弹性的影响因素[J];中外能源;2010年03期
2 孟中华;刘平礼;吴媛媛;徐坤;刘建锋;;聚合物的静态吸附机理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0年06期
3 W.A.J.Moerdijk;王滨盐;;欧洲聚合物淬火剂综览[J];国外机车车辆工艺;1990年06期
4 R. T.Von;张登发;;聚合物淬火系统的监视与控制[J];国外金属热处理;1992年03期
5 陈立华;秦胜淑;;可提高注入量的聚合物注水方法[J];国外油田工程;1993年03期
6 吴运强;刘翠敏;廖健德;吕夕夕;刘清明;;硫化氢对聚合物粘度的影响及对策[J];特种油气藏;2008年02期
7 王春丽;;聚合物浓度检测方法分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年07期
8 杨敬彪;郑海珠;宫克勤;;炉管内聚合物结垢规律测试研究[J];应用能源技术;2012年08期
9 N.R.Suttie;蒋正行;;铝合金热处理用的聚合物淬火剂[J];轻金属;1981年03期
10 杨华;;高浓度聚合物粘弹性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4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孙灵辉;刘彦辉;吴文祥;;驱油用聚合物影响因素研究[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2 曾胜文;江小芳;窦立霞;;耐温耐盐聚合物应用基础研究[A];三次采油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周立娟;林梅钦;李明远;吴肇亮;董朝霞;;聚合物对油水界面性质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朱维耀;赵玉武;王国锋;;颗粒状纳微米聚合物水溶液调驱渗流数学模型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吕晓华;韩杰;王正欣;张晋悦;;河南油田MD膜剂与聚合物复配技术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A];提高油气采收率技术文集[C];2009年
6 余晓兰;龙宇华;张小莉;赵宁;徐坚;;聚合物低维材料sol-gel制备及性质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吴希;韩明;Badr Zahrani;郭立娟;;化学驱提高采收率中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相互作用对界面性质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6分会:胶体与界面[C];2014年
8 娄清香;聂小斌;帕提古丽;买尔当;陈素萍;伍虹霖;;驱油聚合物性能评价与测试技术[A];提高油气采收率技术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黄晓嵩;苯并唑类耐高温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2 丁伟;丙烯酰胺类聚合物合成及性能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6年
3 陈业生;磷硅酸盐/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复合体系性能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苑盛旺;抗盐聚合物缔合程度及其油藏适应性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2 谭鑫焱;新型聚丙烯酰胺评价方法及性能评价[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3 孙超;主链型偶氮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水凝胶的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
4 侯经洲;具有刚性核—壳结构驱油聚合物的合成[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5 李蒙;含手性基团的炔类聚合物和四苯基乙烯的合成、结构及性能[D];深圳大学;2016年
6 张庆权;功能型聚合物特性及其驱油机理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7 韩加友;萨中中区西部高浓度聚合物提高采收率现场试验研究与应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8 何冬月;高浓度聚合物微观驱油特征及流变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于嘉;高浓度聚合物粘弹性作用评价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10 冯思思;抗高温高盐驱油聚合物的性能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8137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813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