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len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共聚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Salen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共聚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二氧化碳 环氧丙烷 催化剂 Salen 聚碳酸酯
【摘要】: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一,也是无毒、安全且储量丰富的重要碳资源。二氧化碳和环氧化物通过环加成反应制备脂肪族聚碳酸酯一直广受人们的关注。由于聚碳酸酯具有良好的降解性能,而且可以固定二氧化碳,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设计并合成了4种Sal en配体,并采用FT-IR、MS、1H-NMR及元素分析表征了其结构。将合成的Salen配体分别与金属铁、钴、锰、铝配位,合成了16种Salen金属配合物,经过FT-IR 、元素分析、1H-NMR及UV-Vis等测试,证明了金属成功与配体配位。本文还首次报道了SalenFeⅢ-Cl配合物的晶体结构,晶体结构显示,该配合物是六配位的,中心原子构型为八面体结构。本文以四丁基溴化铵为助催化剂,考察了Fe、Co、Mn、Al等配合物对CO2与PO(环氧丙烷)交替共聚的催化性能。其中,SalenFe、SalenMn只催化得到环状碳酸酯,SalenCo、SalenAl能够催化生成聚碳酸酯(PPC),且SalenCo表现出了更高的催化活性。详细探讨了反应温度、压力、时间以及催化剂用量等因素对SalenCo催化性能的影响。反应温度在50℃以下,聚合物的收率随聚合温度的上升而增大。而当温度高于50℃时,产量就开始降低。当温度到达80℃时,产物已主要是环状碳酸酯。随着CO2压力的增加,PPC的产量也随之增加。当CO2压力大于3 MPa时,PPC的收率开始下降。延长反应时间有利于环氧丙烷转化率的增加。当反应时间延长至15h以后,聚合物收率的增加并不明显。当增大催化剂浓度时,催化剂活性增大,而聚合物产率则先上升后逐渐下降。当催化剂用量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反而不利于聚合物的生成,容易生成环状碳酸酯。优化条件后得到的聚合物中碳酸酯单元含量几乎为100%,头尾连接结构含量为81%,数均分子量为1.82×104g/mol,PPC的起始分解温度为181.7 ℃。
【关键词】:二氧化碳 环氧丙烷 催化剂 Salen 聚碳酸酯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41.4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5
- 中文文摘5-10
- 绪论10-32
- 0.1 引言10
- 0.2 二氧化碳的开发与利用10-12
- 0.2.1 传统物理利用10-11
- 0.2.2 超临界二氧化碳11
- 0.2.3 合成有机化工产品11
- 0.2.4 合成聚碳酸酯11-12
- 0.3 聚碳酸酯的研究与应用12-15
- 0.3.1 聚碳酸酯的合成研究12-13
- 0.3.2 聚碳酸酯的特性13-14
- 0.3.3 聚碳酸酯的应用14-15
- 0.4 二氧化碳共聚催化体系15-30
- 0.4.1 早期锌类催化剂发展15-17
- 0.4.2 稀土催化剂17-18
- 0.4.3 双金属氰化物催化剂18-19
- 0.4.4 金属卟啉类催化剂19-22
- 0.4.5 β-二亚胺锌催化剂22-24
- 0.4.6 金属Salen配合物催化剂24-30
- 0.5 选题意义及研究目的30-32
- 第一章 实验前期准备32-40
- 1.1 试剂与纯化32-33
- 1.2 实验仪器33
- 1.3 聚合反应装置33-34
- 1.4 二氧化碳聚合物的制备及纯化34
- 1.5 测试方法34-36
- 1.5.1 红外光谱分析(FT-IR)34-35
- 1.5.2 元素分析(EA)35
- 1.5.3 质谱仪(ESI-MS)35
- 1.5.4 核磁共振波谱仪(NMR)35
- 1.5.5 紫外光谱测试(Uv-vis)35
- 1.5.6 晶体结构测定35
- 1.5.7 特性粘度测定35-36
- 1.5.8 热重分析(TG)36
- 1.6 催化剂活性评价36-40
- 1.6.1 催化效率36
- 1.6.2 环氧丙烷转化率36
- 1.6.3 产物选择性36-37
- 1.6.4 聚合物的化学结构选择性37
- 1.6.5 聚合物的区域选择性37
- 1.6.6 聚合物的分子量37-40
- 第二章 Salen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40-70
- 2.1 前言40
- 2.2 Salen配体的合成及表征40-49
- 2.2.1 配体的合成40-44
- 2.2.2 配体的表征44-49
- 2.3 Salen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49-69
- 2.3.1 催化剂的合成49-60
- 2.3.2 催化剂的表征60-69
- 2.4 本章小结69-70
- 第三章 Salen配合物催化二氧化碳聚合的研究70-86
- 3.1 前言70-71
- 3.2 Salen配合物催化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聚合71-74
- 3.2.1 CO_2和环氧丙烷的共聚72
- 3.2.2 Salen配合物的催化活性评价72-74
- 3.3 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共聚的影响因素研究74-80
- 3.3.1 反应温度对二氧化碳共聚的影响74-77
- 3.3.2 CO_2压力对二氧化碳共聚的影响77-78
- 3.3.3 反应时间对二氧化碳共聚的影响78-79
- 3.3.4 催化剂用量对二氧化碳共聚的影响79-80
- 3.4 聚合物的表征80-83
- 3.4.1 IR分析80-81
- 3.4.2 ~1H NMR分析81
- 3.4.3 ~(13)C NMR分析81-83
- 3.4.4 TG分析83
- 3.5 本章小结83-86
- 第四章 结论86-88
- 附录88-90
- 参考文献90-102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102-104
- 致谢104-106
- 个人简历106-10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运申;Co[Salen]配合物的制备及载氧研究[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2 ;The Influence of Central Metal to the Reactivity of Baeyer-Villiger Reaction Catalyzed by Salen-Metal Catalyst[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S1期
3 ;Optically Active β-Hydroxy Carbonyl Compound from a Mukaiyama Reaction Catalyzed by M-Salen Complex[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S1期
4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hiral Organogallium and Indium Complexes with Salen Ligands[J];Chinese Chemical Letters;2003年02期
5 孙伟,夏春谷;Salen-Mn(III)-Complex-Catalyzed Oxidations of Secondary Alcohols[J];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2003年09期
6 ;Chiral Salen Manganese Complex Immobilized on SBA-15:A New Heterogenized Enantioselective Catalyst forthe Epoxidation of Alkenes[J];Chinese Chemical Letters;2004年06期
7 袁伟锋,阮文娟,张智慧,章应辉,朱志昂;新型手性双核Salen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J];无机化学学报;2005年12期
8 杨梅;张萍;吕效平;;超声辐照合成Salen金属配合物的初步研究[J];声学技术;2006年05期
9 周智明;李连友;温鸿亮;余从煊;;Approach to the Synthesis of Dimeric Salen-Co(Ⅲ):A Recoverable Catalyst for Rac-Eprichlorohydrin HKR[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8年01期
10 施晓伟;;两种Salen衍生物的合成和表征[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Synthesis and Crystal Structure of a New Salen Complex[A];第三届全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4年
2 ;Synthesis and crystal structure of a new nickel(Ⅱ) cluster with a Salen-type bisoxime ligand[A];甘肃省化学会二十六届年会暨第八届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3 许兆青;Wolfgang A.Herrmann;Fritz E.Kuhn;;Methyltrioxorhenium Salen Complexes:Synthesis,Properties,Applications[A];第十六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杨梅;张萍;吕效平;;超声合成Salen金属配合物的初步研究[A];中国声学学会功率超声分会2005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张奇龙;袁泽利;周昆;朱必学;;Salen Zn(Ⅱ)对亮氨基酸甲酯手性分子识别研究[A];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三届大环化学暨第五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2006年
6 赵斌;段文增;吴仁涛;宋娟;;新型手性Salen-Mn(Ⅲ)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能[A];第五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与应用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7 董秀延;孙银霞;魏金山;徐建宝;董文魁;;双Salen型四肟锌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荧光性质(英文)[A];2011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郝小燕;梁垠;赵晶;周智明;余从煊;;不对称催化剂Salen-Co(Ⅲ)的合成[A];第三届全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4年
9 熊东路;伏再辉;衷胜;;新型均相Salen Mn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催化性能的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杨龙奎;陈忠凯;杜建龙;李立军;;一种新型Salen-镍(Ⅱ)配合物的合成与晶体结构[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3分会:晶体工程[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为;手性聚合Salen配体在不对称氰化反应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4年
2 高婷;Salen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荧光及分子磁性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3 陈龙海;基于Binol和氨基酸的Salen-锰(Ⅲ)手性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以及催化性质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孙文彬;1,2-丙二胺基类Salen稀土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能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5 朱大建;Co(Salen)配合物及其固载化催化剂在氧化羰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赵小菁;手性金属卟啉配合物以及卟啉-Salen二聚物的合成及分子识别研究[D];南开大学;2004年
7 邹晓艳;1,3-丙二胺类Salen稀土配合物的发光和分子磁性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8 张翔;手性双功能吡咯烷Salen金属催化剂的设计合成[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9 陈永刚;双金属吡咯烷骨架手性salen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和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10 沈淳;双功能salen配体和手性二胺化合物在不对称反应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明星;Salen-卟啉配合物催化氧化木素模型物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郑佳伟;植物油基环氧化及其环碳酸酯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5年
3 卫运龙;新型手性Salen配体的构建及其在不对称催化反应中的应用[D];杭州师范大学;2015年
4 滑新星;新型Salen类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D];河北大学;2013年
5 周维敏;新型肟类配体及其钴(Ⅱ)和锌(Ⅱ)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溶剂效应[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6 王咏梅;类Salen化合物的制备、单晶结构及分子识别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7 温洁;[ONSO]型类Salen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8 王成泽;新型Salen(Co)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在二氧化碳共聚中的应用[D];安徽大学;2015年
9 吴静;聚吡咯负载Salen配合物催化CO_2与环氧环己烷共聚反应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10 费博文;邻苯二胺类Salen稀土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能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8136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813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