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电解质水溶液中Zn-PANI二次电池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9 01:18

  本文关键词:电解质水溶液中Zn-PANI二次电池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锌枝晶 聚苯胺 二次电池 电解质水溶液


【摘要】:现如今世界的能源危机不断,环境污染又日益严重,发现和创造绿色无污染、安全稳定、成本低廉、适合普及推广的高性能电池是极其需要的。而锌-聚苯胺电池恰好满足以上要求,只是聚苯胺电池的技术尚未成熟,离工业化以及大规模的产业化都还有一段距离。因此对聚苯胺电池的研究和对其性能的改进还在不断的探索中。为此,本论文做了如下工作。本文首先通过循环伏安、交流阻抗、动电位极化等方法主要对比了聚苯胺电极及锌电极分别在硫酸根(SO42-)和氯离子(Cl-)电解质水溶液中,添加一定浓度添加剂后的电化学性质,选择其中性能相对较好的电解液体系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添加剂的作用下,含Cl-的电解质水溶液中不仅聚苯胺的降解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而且锌电极在其中也不易发生自腐蚀现象。同时,在该体系中,通过循环伏安、交流阻抗、三维表面轮廓仪等表征手段,探究了电解液的pH值以及成份配比对锌电极的性能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电解液pH约为4.0,氯化锌(ZnCl2)浓度为0.20 mol dm-3,氯化铵(NH4CI)浓度为0.50mol dm-3时,锌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稳定性以及体系的可逆性最佳。在C1-浓度相同的体系中,我们通过红外、紫外、XRD以及形貌表征等表征方式对比分析了聚苯胺的不同合成方式对聚苯胺结构的影响。发现合成方式的改变对聚苯胺的结构不会造成影响。在氯离子体系电解液中,通过循环伏安、交流阻抗等方法,探讨出聚苯胺电极最合适的电解质水溶液的pH范围,再对比其分别在不同浓度配比的电解质水溶液中的电化学性质,选择出最佳的电解液配比。实验结果显示,聚苯胺电极在电解液pH约为4.0, ZnCl3浓度为0.20 mol dm-3, NH4Cl浓度为0.50 mol dm-3时能发挥最好的电化学活性。这与锌电极对电解液配比要求的条件一致。然后在最佳配比的电解液中通过循环伏安、交流阻抗等方法测试了聚苯胺的性能。研究了不同集流体材料:400目不锈钢、50目不锈钢、0.5mm超薄石墨纸和0.3mm超薄石墨纸的性能。采用循环伏安,电化学交流阻抗以及动电位极化等手段,对比了不同的空白集流体在电解液中的化学和电化学稳定性。然后以化学氧化法合成的聚苯胺为止极材料,打磨后的锌片为负极材料,以0.20 mol dm-3r (ZnCl2)+0.50 mol dm-3 NH4Cl为电解液,组装锌-聚苯胺二次电池,重点研究了不同的充电上限电压、放电下限电压、恒压时间、电流密度、隔膜以及酸浓度等条件对锌-聚苯胺二次电池的充放电性能影响。得出最合适的充放电条件:充电上限电势为1.5 V,放电下限电势为0.7 V,恒压时间为1 min,电流密度为50 mA g-1,以吸水纸为隔膜,电解液pH 4.0时,锌-聚苯胺电池的放电比容量最高可达78.2 mAh g-1。锌-聚苯胺二次电池在充放电1000次循环后电池的库伦效率仍高达100%,而且在负极材料锌片的表面也没有发现锌枝晶。
【关键词】: 锌枝晶 聚苯胺 二次电池 电解质水溶液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912;O646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11
  • 第一章 绪论11-31
  • 1.1 化学电池简介11-13
  • 1.1.1 原电池(一次电池)11
  • 1.1.2 蓄电池(二次电池)11-13
  • 1.1.2.1 铅酸蓄电池12
  • 1.1.2.2 镉-镍蓄电池12
  • 1.1.2.3 镍-氢蓄电池12-13
  • 1.1.2.4 锂离子电池13
  • 1.2 聚苯胺简介13-18
  • 1.2.1 导电聚合物简介13-14
  • 1.2.2 聚苯胺结构以及导电机理14-15
  • 1.2.3 聚苯胺的合成方法15-16
  • 1.2.3.1 化学氧化聚合15-16
  • 1.2.3.2 电化学聚合16
  • 1.2.4 聚苯胺的性质及应用16-17
  • 1.2.4.1 二次电池材料16-17
  • 1.2.4.2 防腐与防静电材料17
  • 1.2.4.3 传感器材料17
  • 1.2.4.4 其他17
  • 1.2.5 聚苯胺的降解研究简介17-18
  • 1.3 聚苯胺电池简介18-20
  • 1.3.1 锂-聚苯胺电池18-19
  • 1.3.2 镁-聚苯胺电池19
  • 1.3.3 锌-聚苯胺电池19-20
  • 1.4 锌-聚苯胺电池组成20-21
  • 1.4.1 正极-聚苯胺20
  • 1.4.2 负极-锌片20
  • 1.4.3 集流体20
  • 1.4.4 隔膜20
  • 1.4.5 电解液20-21
  • 1.4.5.1 有机电解液21
  • 1.4.5.2 电解质水溶液21
  • 1.5 国内外研究进展21-22
  •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22-23
  • 参考文献23-31
  • 第二章 锌-聚苯胺电池的电解质水溶液性质研究31-53
  • 2.1 实验部分32-35
  • 2.1.1 试剂及仪器32-33
  • 2.1.2 正极材料-聚苯胺制备33
  • 2.1.3 负极材料-锌电极制备33-34
  • 2.1.4 电解液配置34
  • 2.1.5 电池的组装34
  • 2.1.6 不同体系电解液中锌电极及聚苯胺的性能对比34-35
  • 2.1.6.1 循环伏安表征34
  • 2.1.6.2 电化学阻抗表征34
  • 2.1.6.3 动电位极化表征34-35
  • 2.1.6.4 形貌表征35
  • 2.1.7 不同配比电解质水溶液中锌电极的性能对比35
  • 2.1.7.1 不同配比电解质水溶液中锌电极的循环伏安测试35
  • 2.1.7.2 不同配比电解质水溶液中锌电极的电化学阻抗测试35
  • 2.2 结果与讨论35-49
  • 2.2.1 不同体系电解液电化学性能对比35-39
  • 2.2.2 电解液对锌电极的性质影响39-49
  • 2.2.2.1 电解液的pH对锌电极性质影响39-41
  • 2.2.2.2 电解液中ZnCl_2浓度对锌电极性质影响41-42
  • 2.2.2.3 电解液中NH_4Cl浓度对锌电极性质影响42-44
  • 2.2.2.4 电解液中H_2A浓度对锌电极性质影响44-46
  • 2.2.2.5 电解液中Na_2A浓度对锌电极性质影响46-48
  • 2.2.2.6 电解液中Na_3B浓度对锌电极性质影响48-49
  • 2.3 本章小结49-50
  • 参考文献50-53
  • 第三章 氯离子电解质水溶液中聚苯胺性质研究53-74
  • 3.1 实验部分54-57
  • 3.1.1 试剂及仪器54-55
  • 3.1.2 聚苯胺的合成55-56
  • 3.1.2.1 聚苯胺的的电化学合成55
  • 3.1.2.2 聚苯胺的的化学合成55-56
  • 3.1.3 聚苯胺的结构表征56
  • 3.1.3.1 红外表征56
  • 3.1.3.2 紫外表征56
  • 3.1.3.3 XRD表征56
  • 3.1.3.4 形貌表征56
  • 3.1.4 电解液的配置56-57
  • 3.1.5 不同配比电解质水溶液中聚苯胺的性能对比57
  • 3.1.5.1 不同配比电解质水溶液中聚苯胺的循环伏安测试57
  • 3.1.5.2 不同配比电解质水溶液中聚苯胺的电化学阻抗测试57
  • 3.1.6 聚苯胺在电解质水溶液中的性能测试57
  • 3.1.6.1 聚苯胺在电解质水溶液中的循环伏安测试57
  • 3.1.6.2 聚苯胺在电解质水溶液中的电化学阻抗测试57
  • 3.2 结果与讨论57-71
  • 3.2.1 聚苯胺的电化学合成57-58
  • 3.2.2 聚苯胺的性质表征58-61
  • 3.2.2.1 红外表征58-59
  • 3.2.2.2 紫外表征59-60
  • 3.2.2.3 XRD表征60
  • 3.2.2.4 形貌表征60-61
  • 3.2.3 电解液对聚苯胺的性质影响61-69
  • 3.2.3.1 电解液的pH对聚苯胺性质影响61-62
  • 3.2.3.2 电解液中氯化锌浓度对聚苯胺性质影响62-63
  • 3.2.3.3 电解液中氯化铵浓度对聚苯胺性质影响63-65
  • 3.2.3.4 电解液中H_2A浓度对聚苯胺性质影响65-66
  • 3.2.3.5 电解液中Na_2A浓度对聚苯胺性质影响66-68
  • 3.2.3.6 电解液中Na_3B浓度对聚苯胺性质影响68-69
  • 3.2.4 聚苯胺在电解液中的性质69-71
  • 3.2.4.1 聚苯胺在电解液中的循环伏安图69-70
  • 3.2.4.2 聚苯胺在电解液中的电化学阻抗图70-71
  • 3.3 本章小结71
  • 参考文献71-74
  • 第四章 锌-聚苯胺二次电池的充放电性能研究74-91
  • 4.1 实验部分75-78
  • 4.1.1 试剂及仪器75-76
  • 4.1.2 电极制备76-77
  • 4.1.2.1 正极材料-聚苯胺76
  • 4.1.2.2 负极材料-锌片76-77
  • 4.1.3 电解液配置77
  • 4.1.4 电池的组装77
  • 4.1.5 样品表征77-78
  • 4.1.5.1 循环伏安表征77
  • 4.1.5.2 电化学阻抗表征77-78
  • 4.1.5.3 动电位极化表征78
  • 4.1.5.4 充放电测试78
  • 4.1.5.5 形貌表征78
  • 4.2 结果与讨论78-88
  • 4.2.1 电池集流体的性质78-80
  • 4.2.1.1 循环伏安表征78-79
  • 4.2.1.2 交流阻抗表征79-80
  • 4.2.1.3 塔菲尔曲线表征80
  • 4.2.2 锌-聚苯胺二次电池的充放电性能研究80-86
  • 4.2.2.1 充电上限电势对充放电性能的影响80-81
  • 4.2.2.2 放电下限电势对充放电性能的影响81-82
  • 4.2.2.3 恒压时间对充放电性能的影响82-83
  • 4.2.2.4 电流密度对充放电性能的影响83-84
  • 4.2.2.5 隔膜材料对充放电性能的影响84-85
  • 4.2.2.6 电解液pH值对充放电性能的影响85-86
  • 4.2.3 锌-聚苯胺二次电池的循环性能研究86-88
  • 4.2.3.1 电池在1000次充放电循环后的性能变化86-87
  • 4.2.3.2 电池在1000次充放电循环后负极的表面形貌87-88
  • 4.3 本章小结88
  • 参考文献88-91
  • 结论91-92
  • 致谢92-93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93-9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厚仅2mm的薄型锂聚合物二次电池[J];现代化工;2000年08期

2 张海朗,王文继;镁二次电池研究评述[J];现代化工;2002年11期

3 李有强,吴学兵,许建村;二次电池的组装与使用维护[J];石油仪器;2003年03期

4 王勇,刘军民,李世华,谢永霞,叶晓彬;对废二次电池回收问题的探讨[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5年03期

5 王彦;;2005年日本二次电池生产情况[J];稀土信息;2006年07期

6 陈军;;高能二次电池关键材料的研究进展[J];功能材料信息;2007年04期

7 李长东;黄国勇;周游;;佛山市南海邦普镍钴技术公司在二次电池回收、再利用与资源再生方面的进展[J];合成化学;2007年S1期

8 孙晓玮;徐盛明;李林艳;徐刚;王成彦;邱定蕃;;失效二次电池资源再生利用研究进展[J];有色金属;2008年04期

9 郁亚娟;王冬;王翔;朱睿;陈妍;包丽颖;吴锋;;二次电池生命周期评价软件模块的设计与应用[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2年06期

10 王华丽;白莹;陈实;吴锋;吴川;;室温铝二次电池及其关键材料[J];化学进展;2013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蔚捚;王翔;郁亚娟;王冬;;性能与环境影响相协调的二次电池产量优化研究[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2年

2 王恩波;王秀丽;王戈;辛明红;谢德民;张喜艳;;以杂多蓝锂为电解质的聚并苯二次电池的研制与开发[A];第三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3 吴锋;李丽;;电动车用高功率二次电池研究进展[A];电动车及新型电池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4 徐盛明;刘晓步;徐刚;吴芳;陈崧哲;李林艳;;二次电池及其材料循环利用的研究进展[A];2005中国储能电池与动力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王新生;顾大伟;李冀蜀;沈临江;;基于锌离子掺杂的锌-聚苯胺二次电池的研究[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4)[C];2007年

6 陈妍;郁亚娟;;典型二次电池生命周期评价模型与应用[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7 徐晓冰;;二次电池的计算机检测系统的研究[A];’2004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8 聂景涛;蒋雪军;郭敏;张梅;;一种新型铝二次电池的研究探索[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新能源与能源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9 王久林;;锂硫二次电池中的安全性及相关问题——我们解决的策略[A];第一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摘要集[C];2014年

10 温兆银;朱修剑;许晓雄;黄莎华;顾中华;;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稀土专辑[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宁;环宇:力争跨入国际二次电池产业前列[N];中国电子报;2007年

2 李丽静;河南打造二次电池产业基地[N];中国工业报;2004年

3 胡文;973绿色二次电池新体系研究有新进展[N];科技日报;2003年

4 杨秋穗;深圳二次电池产业要达400亿[N];广东科技报;2007年

5 记者 郝丽萍;深圳锂电终结日企一统天下格局[N];深圳商报;2007年

6 立冬;青海三工镁业拟建年产200万只镁基二次电池战生产线[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1年

7 宗禾;探寻国产电池专用设备发展之路[N];中国电子报;2004年

8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其鲁;中国锂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的发展趋势和产业特点[N];科技日报;2003年

9 刘碧玛;打好基础做大市场[N];科技日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蓝岸;造就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N];深圳特区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晶;碱性镍基二次电池高性能正极材料的设计合成与高温性能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秦虎;聚合物电极材料在电化学储能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3 汪文慧;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的光学性质与电化学性质探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4 包婷婷;聚酰亚胺及氟化物正极储能材料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5 冯真真;镁二次电池材料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6 晏南富;光充电二次电池[D];南开大学;2014年

7 宋智平;锂二次电池有机电极材料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8 邓凌峰;锂二次电池聚合物正极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9 何敏;高容量锂二次电池关键材料及储锂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10 潘军青;基于镍锰氧化物正极材料的碱性二次电池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雨馨;石墨烯基纳米复合材料在锂二次电池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2 王成云;聚苯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锂二次电池的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倪亮;锂、钠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与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4 袁振善;高比能锂二次电池金属锂负极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5 景梦华;影响锂—聚苯胺二次电池性能因素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6 方文英;基于钒基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上海大学;2016年

7 顾婧宇;电解质水溶液中Zn-PANI二次电池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6年

8 岳竞慧;铝二次电池离子液体电解液及介孔炭/硫正极材料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9 王璞;二次电池新材料新体系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10 张焱林;锂二次电池用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174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8174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9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