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脲基硅烷的制备及表征

发布时间:2017-09-11 22:18

  本文关键词:脲基硅烷的制备及表征


  更多相关文章: 氨基硅烷 脲基硅烷 硅氧烷 合成 表征 热性能


【摘要】:有机硅聚合物具有很好的耐高低温、疏水、耐老化、耐候等优异性能,应用于国防、生活等各方面,已成为适应时代要求,发展快速,具有发展前途的绿色材料。有机硅聚合物的合成方法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两端带有活性基团硅烷的直接缩聚,一类是环硅氧烷的开环聚合。直接缩聚因其反应不好控制,工业上主要是以开环聚合为主,若要制备特种耐高温的有机硅聚合物,比如向硅氧烷主链引入耐热基团,开环聚合是达不到的。本论文采用二硅醇和活性的脲基硅烷进行缩聚反应,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困难,对缩合所用单体脲基硅烷的制备进行了深入探究。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采用阴离子反应和氯硅烷氨解两种方法制备双(N-四亚甲基)氨基甲基乙烯基硅烷,通过FTIR、1H NMR对其进行结构表征,证实了双(N-四亚甲基)氨基甲基乙烯基硅烷的成功合成。随后从反应配比、反应溶剂、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四个方面来探究影响双(N-四亚甲基)氨基甲基乙烯基硅烷产率的因素,以此确定最佳合成条件。最终确定反应条件是:(1)原料甲基乙烯基二氯硅烷和四氢吡咯的摩尔配比为1:5;(2)庚烷作溶剂;(3)反应温度为-10~-20℃;(4)反应时间为4小时。2.在无水无氧、高纯氩气环境中,以合成的双(N-四亚甲基)氨基甲基乙烯基硅烷、异氰酸苯酯为原料,进行反应制备双(N-苯基-N'-四亚甲基脲)甲基乙烯基硅烷,且探讨了反应时间、反应配比、反应温度三个方面的因素对双(N-四亚甲基)氨基甲基乙烯基硅烷产率的影响,以此确定最佳合成条件。最终确定反应条件是:(1)反应温度为-10~-20℃(2)异氰酸苯酯与双(N-四亚甲基)氨基甲基乙烯基硅烷配比为2.5:1;(3)反应时间为3小时;3.采用不同侧基的二氯硅烷、四氢吡咯、二乙胺作为原料合成不同结构的有机氨基硅烷,接着与异氰酸苯酯进行反应,制备了7种端基或者侧基不同的脲基硅烷,通过FTIR、1HNMR、13C-NMR、MS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DSC测试了其熔点。4.应用二苯基硅二醇与制备的三种脲基硅烷在低温下进行缩聚反应,制备了5种不同有机硅聚合物,通过FTIR、1HNMR、13C NMR、GPC对聚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数据表明聚合物的成功合成。5.应用TGA对合成的有机硅聚合物进行热性能分析,探讨了不同气氛中的降解机制及初始分解温度、侧基种类和含量对耐热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氮气、空气环境下聚合物都有很高的初始分解温度和高温残炭率:且在氮气、空气中的分解机制完全不同,氮气中只有一步降解,空气中分两步降解;在空气中聚合物的初始分解温度大多低于氮气中的初始分解温度;在氮气和空气环境中,乙烯基取代的聚合物比二甲基取代的聚硅氧烷耐热性更高,且随着乙烯基含量的增加而变大;苯基的引入使聚合物耐热性能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氨基硅烷 脲基硅烷 硅氧烷 合成 表征 热性能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34.4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6
  • 符号说明16-17
  • 第一章 绪论17-33
  • 1.1 前言17
  • 1.2 有机硅聚合物的合成方法17-25
  • 1.2.1 水解缩聚17-20
  • 1.2.2 非水解缩聚20-23
  • 1.2.3 开环聚合23-25
  • 1.3 有机氨基硅烷的合成研究进展25-28
  • 1.3.1 氯硅烷氨解制备有机氨基硅烷25-27
  • 1.3.2 N-M(金属)与有机硅烷反应合成有机氨基硅烷27-28
  • 1.4 脲基硅烷的合成研究进展28-31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31
  • 1.6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31-33
  • 1.6.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31
  • 1.6.2 论文研究的内容31-33
  • 第二章 实验部分33-37
  • 2.1 所用原料及仪器33-34
  • 2.1.1 实验主要原料规格33-34
  • 2.1.2 实验仪器设备34
  • 2.2 实验基本要素34-36
  • 2.2.1 无水无氧条件34-35
  • 2.2.2 除水方法35
  • 2.2.3 正丁基锂的标定35
  • 2.2.4 化合物的提纯35-36
  • 2.3 分析表征36-37
  • 2.3.1 红外光谱36
  • 2.3.2 核磁共振波谱36
  • 2.3.3 高分辨质谱36
  • 2.3.4 相对分子量及其分布36
  • 2.3.5 热失重36
  • 2.3.6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36-37
  • 第三章 脲基硅烷的合成与表征37-71
  • 3.1 (N-苯基-N'-四亚甲基脲)甲基乙烯基硅烷的合成与表征38-49
  • 3.1.1 双(N-四亚甲基)氨基甲基乙烯基硅烷38-42
  • 3.1.2 双(N-苯基-N'-四亚甲基脲)甲基乙烯基硅烷42-49
  • 3.2 双(N-苯基-N'-四亚甲基脲)二甲基硅烷的合成与表征49-52
  • 3.2.1 合成路线49
  • 3.2.2 基本实验步骤49
  • 3.2.3 结果与讨论49-52
  • 3.3 双(N-苯基-N'-四亚甲基脲)甲基苯基硅烷的合成与表征52-56
  • 3.3.1 合成路线52-53
  • 3.3.2 基本实验步骤53
  • 3.3.3 结果与讨论53-56
  • 3.4 双(N-苯基-N’-四亚甲基脲)二苯基硅烷的合成与表征56-60
  • 3.4.1 合成路线56
  • 3.4.2 基本实验步骤56
  • 3.4.3 结果与讨论56-60
  • 3.5 双(N-苯基-N'-四亚甲基脲)甲基三氟丙基硅烷的合成与表征60-63
  • 3.5.1 合成路线60
  • 3.5.2 基本实验步骤60
  • 3.5.3 结果与讨论60-63
  • 3.6 双(N,N-二甲基-N’-苯基脲)二甲基硅烷的合成与表征63-67
  • 3.6.1 合成路线63-64
  • 3.6.2 基本实验步骤64
  • 3.6.3 结果与讨论64-67
  • 3.7 双(N,N-二乙基-N’-苯基脲)二甲基硅烷的合成与表征67-70
  • 3.7.1 合成路线67
  • 3.7.2 基本实验步骤67
  • 3.7.3 结果与讨论67-70
  • 3.8 本章小结70-71
  • 第四章 脲基硅烷和硅醇缩聚制备交替的有机硅聚合物71-81
  • 4.1 有机硅聚合物的合成72-74
  • 4.1.1 基本实验步骤72-74
  • 4.2 聚硅氧烷的结构表征74-78
  • 4.3 有机硅聚合物的热性能分析78-80
  • 4.4 本章小结80-81
  • 第五章 结论81-83
  • 参考文献83-87
  • 致谢87-89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89-91
  • 作者及导师简介91-93
  •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93-9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有机硅聚合物的毒性和防治[J];涂料工业;1976年05期

2 徐明珊;有机硅聚合物[J];化学世界;1981年02期

3 黄性弼;;有机硅聚合物羟基含量测定[J];绝缘材料通讯;1984年03期

4 程西;;新型有机硅聚合物[J];化工新型材料;1985年09期

5 卢钟鹤;杨映松;陈镜泓;;水溶性有机硅聚合物的进展[J];化学通讯;1985年01期

6 杨一明;冯春祥;;用有机硅聚合物作烧结助剂制备碳化硅成形体[J];硅酸盐通报;1989年02期

7 杨一明,冯春祥;用有机硅聚合物制备无机纤维[J];无机材料学报;1990年02期

8 刘湘平;反应性氨功能有机硅聚合物的制备与应用[J];化工新型材料;1996年07期

9 陈循军;崔英德;尹国强;廖列文;黎新明;;含亚芳基杂链有机硅聚合物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06年07期

10 杨琼 ,张来新;有机硅聚合物冠醚的合成应用研究现状与展望[J];玉溪师专学报;199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颜梅;王晓东;李燕;徐媛媛;陈欣;;含炔基有机硅聚合物的光谱表征[A];第十五届全国分子光谱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2 文官印;任忠杰;闫寿科;;包含傒酰亚胺和噻吩嵌段的有机硅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G:光电功能高分子[C];2013年

3 王华;梁艳;谢焕玲;封玲珑;卢海峰;冯圣玉;;侧链为四苯基苯的有机硅聚合物制备及其AIE性能研究[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F:功能高分子[C];2013年

4 Langridge Joanne;杨凯;汪庆庆;;利用法向力预测有机硅聚合物和蠕虫状胶束溶液线性黏弹区(英文)[A];中国流变学研究进展(2010)[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庆宇;含糖有机硅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溶液性质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庞玉宁;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涂料制备及性能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6年

2 王翠翠;脲基硅烷的制备及表征[D];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

3 黄芳;有机硅聚合物—聚丙烯酸酯梯度材料制备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4 韦丽莉;有机硅聚合物—聚丙烯酸酯梯度材料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8333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8333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1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