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种牛肝菌的红外光谱鉴别
本文关键词:七种牛肝菌的红外光谱鉴别
更多相关文章: 牛肝菌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二维相关红外光谱(D-IR) 主成分分析(PCA) 鉴别
【摘要】: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二维相关谱及主成分分析对7种同属牛肝菌进行分析鉴别。结果显示:7种牛肝菌的原始光谱总体特征相似,主要由蛋白质、多糖等的吸收峰组成,但在吸收峰强度、位置仍存在差异。对样品进行二维相关红外光谱分析,在二维相关红外光谱1 680~1 300 cm~(-1)范围内,茶褐牛肝菌和双色牛肝菌出现了6个明显的自动峰;小美牛肝菌出现了5个明显的自动峰;灰褐牛肝菌和美柄牛肝菌出现4个明显自动峰;美味牛肝菌和铜色牛肝菌自动峰相对较少,只出现了3个明显的自动峰;而且自动峰和交叉峰的强度、位置也存在较大差异。同样在二维相关红外光谱1 150~920 cm~(-1)范围内,不同牛肝菌的同步谱中自动峰和交叉峰的数量、强度和位置也不同。对光谱1 800~800 cm~(-1)范围内的二阶导数进行主成分分析,所有样品均区分开,其分类正确率达100%。结果表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合二维相关红外光谱或者主成分分析可以有效地区分茶褐牛肝菌、小美牛肝菌、双色牛肝菌、灰褐牛肝菌、美柄牛肝菌、美味牛肝菌和铜色牛肝菌。该方法对于分类鉴别蘑菇是一种快速、准确、有效的方法。
【作者单位】: 云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关键词】: 牛肝菌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二维相关红外光谱(D-IR) 主成分分析(PCA) 鉴别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960179) 云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项目资助
【分类号】:O657.33;TS207.3
【正文快照】: 大量可食牛肝菌都是切片干燥后储存,干片牛肝菌形态特征弓|言 消失,更难进行分辨,因此准确、快速地鉴别牛肝菌对其开发、利用等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对蘑菇的研究主要侧重蘑牛肝菌是真菌系担子菌亚门菇的多肽类和多糖等成分的提取及其生物活性、蘑菇的营养层菌纲(H胃牛肝菌目(B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志伟;;牛肝菌的加工[J];农产品加工;2011年04期
2 马培;张丹;杨丽标;曾雪丹;;野生食用牛肝菌的重金属富集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年05期
3 杨宁宁;黄圣卓;马青云;戴好富;郁志芳;赵友兴;;远东疣柄牛肝菌化学成分分析[J];食品科学;2014年06期
4 杜敏华;张英君;刘明星;冯伟伟;;野生牛肝菌多糖提取工艺的优化及其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J];食品工业科技;2012年22期
5 杨天伟;李涛;张霁;李杰庆;刘鸿高;王元忠;;紫外光谱结合欧氏距离和主成分分析法快速鉴别牛肝菌[J];食品科学;2014年16期
6 郭永月;陶明煊;周斌;程光宇;金邦荃;;黑牛肝菌液体发酵条件的优化[J];食品工业科技;2012年09期
7 高锦明,沈杰,张鞍灵,朱玮,张兴,刘吉开;远东疣柄牛肝菌的化学成分[J];有机化学;2003年08期
8 李涛;刘鸿高;王元忠;;黄褐牛肝菌子实体营养成分分析评价[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9 樊建,赵天瑞,李永生,覃宇悦,朱俊;液氮速冻黑牛肝菌冻结规律初步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4年05期
10 樊建;赵天瑞;曹建新;覃宇悦;;冻结条件对黑牛肝菌PPO和POD活性的影响[J];中国食用菌;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凯;丁晓雯;郭永红;桂明英;;云南可食牛肝菌总铬及六价铬的测定[A];管产学研助推食品安全重庆高峰论坛——2011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分会学术年会暨全国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杜萍;孙卉;姜婧;张先俊;;云南野生牛肝菌中的有害物质[A];第九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张明;李泰辉;闫文娟;肖正端;黄浩;宋斌;图力古尔;;广东省牛肝菌科分类研究[A];中国菌物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会议摘要[C];2014年
4 曾念开;梁志群;;中国网柄牛肝菌属的分类[A];中国菌物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会议摘要[C];2014年
5 吴刚;冯邦;J Xu;朱学泰;李艳春;曾念开;杨祝良;;牛肝菌科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A];中国菌物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会议摘要[C];2014年
6 曾念开;唐丽萍;杨祝良;;中国褶孔牛肝菌属的分类[A];中国菌物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熊燕;牛肝菌系统发育研究获进展[N];云南日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玉艳;牛肝菌多酚的提取及生物活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杨美智子;云南野生商品牛肝菌七种矿质元素含量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岳万松;云南牛肝菌的分子鉴定及其多糖抗氧化性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5年
4 胡会敏;褐环粘盖牛肝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5 肖楠楠;白牛肝菌子实体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抗氧化活性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6 冯雪;泰山区域牛肝菌目物种多样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7 沈杰;远东疣柄牛肝菌的化学成分[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8 赵博;四种牛肝菌食用安全性评价及控制措施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9 白雪;五种烹调处理对四种牛肝菌营养品质的影响[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10 张明;广东牛肝菌资源及两特有种生物活性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700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870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