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在空气—水界面上壳聚糖衍生物的两亲性及其与组胺相互作用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9 22:40

  本文关键词:在空气—水界面上壳聚糖衍生物的两亲性及其与组胺相互作用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硬酯酰壳聚糖脂(SCTS) 两亲性 组胺 双组分单分子膜 膜行为 LB技术


【摘要】:本文从壳聚糖结构特点出发,以一步法合成得到具备两亲性的壳聚糖衍生物—硬脂酰壳聚糖脂(SCTS),采用此种合成法的目的是既能保留氨基的活性即配位能力和生物活性,又增加壳聚糖的两亲性性能。分别采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凝胶渗透色谱(GPC)等方法表征硬脂酰壳聚糖脂的化学结构。并且利用Langmuir成膜技术探究了两亲性SCTS单分子膜的形成、性能及亚相条件(酸碱度和电解质)对膜性能的影响。通过对Langmuir单分子层的表面压-单分子层表观面积(π-A)曲线的分析获知,亚相为纯水时SCTS单层膜的π-A等温曲线的平均单分子层极限面积(A*)是150.6 cm~2,崩溃压达到59.53mN/m,表明SCTS分子的成膜性能良好且能在水相上稳定存在。对单分子膜在任意一种状态下所得到的π-A等温曲线进行一次微商,即(dπ/dA)-A曲线,其所表征的单分子膜压缩性能与dπ/dA的变化相同,dπ/dA值越小,膜的可压缩性越小。SCTS单分子膜的微分曲线显示在发生相转变时的折点处dπ/dA值分别为0和-1 mN/m-1·cm~(-2).证明该膜在气和液态(A大于180.6 cm~2)阶段dπ/dA值均较大即膜的可压缩性大。随着双亲分子在亚相上占有面积逐渐压缩至排列成紧致的单分子层(此时A=A*=150.6cm~(-2))时dπ/dA出现极小值(-6 mN/m-1·cm~(-2)).即膜压缩性最小。膜压缩性的减小是由于亲水基团和疏水基团的自组织能力使得分子一个个整齐地“站立”于液面上而形成有序密集排列的单分子层所致。此外,SCTS单分子膜对亚相的酸碱度以及Cu~(2+)浓度的变化也较为敏感。结果表明,首先,SCTS膜在中性环境中性能最佳,在酸性和弱碱性环境中形成的膜稳定性相对减弱,而在强碱环境中已经不能稳定存在;其次,亚相中随着不同浓度Cu~(2+)的加入,SCTS单层膜A*也增大,但是离子浓度不同时A*增加的程度也不同,原因可能是它们之间的配位形式和几何结构的不同导致。组胺是人体组织细胞中分布广及作用强的生物活性物质之一。在水-空气界面经组胺诱导功能基团重构组合形成了含组胺的壳聚糖衍生物Langmuir膜,研究双组份单分子膜之间的相互作用。当加入100μL组胺(浓度=0.20 mol/mL)到亚相(中性)中时,所形成的SCTS-组胺双组份单分子膜的A*和崩溃压分别为205.6 cm~2和31.62 mN/m,表明双组份的成膜性能良好且能稳定存在于水相上。随着相同浓度的组胺含量增加到250 μL时,双组份单分子膜的A*和塌陷压分别增大到248.8 cm~2和60.10mN/m,表明更多的组胺分子被SCTS分子吸附,分子之间静电和氢键作用力的增强进而使膜的稳定性随之加强。另外,SCTS-组胺双组分单分子膜的影响因素除了组胺浓度外,还有亚相环境(酸碱度,电解质)。实验结果表明,在亚相环境pH=8.5和含铜离子(加入1.0×104 mo1/L铜离子溶液100μL)时SCTS-组胺双组份单分子层的塌陷压=52.65 mN/m及A*=286.3 cm~2),其中A*大于亚相分别为pH=8.5水溶液和中性亚相中含铜离子的值(224.6和248.7 cm~2)观察SCTS单组份和SCTS-组胺双组份(两层)膜的原子力显微镜结果显示,后者表面的颗粒度小于前者,粗糙度(Ra值)也低于前者,表明被吸附的组胺分子填充SCTS分子表面的空穴。
【关键词】:硬酯酰壳聚糖脂(SCTS) 两亲性 组胺 双组分单分子膜 膜行为 LB技术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36.1
【目录】:
  • 中文摘要2-4
  • Abstract4-6
  • 中文文摘6-12
  • 绪论12-32
  • 0.1 单分子膜的产生及发展12-13
  • O.2 Langmuir膜的形成13-20
  • 0.2.1 LB膜分析仪14-16
  • 0.2.2 成膜材料及形成过程16-18
  • 0.2.3 Langmuir单层膜的π-A等温曲线18-20
  • 0.3 单分子膜性能的影响因素20-24
  • 0.3.1 自身因素21-22
  • 0.3.2 外部因素22-24
  • 0.4 LB膜的应用24-28
  • 0.4.1 膜模拟化学24-25
  • 0.4.2 双层类脂膜的生物传感器25-27
  • 0.4.3 纳米粒子组装材料27-28
  • 0.5 聚合物的Langmuir膜28-32
  • 0.5.1 制备方法29
  • 0.5.2 结构与表征方法29-30
  • 0.5.3 天然的成膜材料30-32
  • 第一章 壳聚糖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在空气-水界面上的两亲性和Langmuir膜行为的研究32-52
  • 1.1 引言32-33
  • 1.2 实验部分33-37
  • 1.2.1 原料与试剂33-34
  • 1.2.2 硬酯酰壳聚糖脂的制备34
  • 1.2.3 硬脂酰壳聚糖脂Langmuir膜的制备34-35
  • 1.2.4 硬酯酰壳聚糖酯LB膜的转移35-37
  • 1.3 结果与讨论37-50
  • 1.3.1 硬酯酰壳聚糖酯的结构表征37-41
  • 1.3.1.1 硬脂酰壳聚糖酯红外光谱分析37-38
  • 1.3.1.2 硬脂酰壳聚糖酯的~1H NMR分析38
  • 1.3.1.3 硬酯酰壳聚糖酯的XRD分析38-40
  • 1.3.1.4 硬酯酰壳聚糖酯的静态接触角分析40
  • 1.3.1.5 硬脂酰壳聚糖酯的分子量及其分布40-41
  • 1.3.2 硬脂酰壳聚糖酯单分子膜的形成与膜性能41-45
  • 1.3.2.1 硬酯酰壳聚糖酯的π-A等温曲线41-43
  • 1.3.2.2 硬脂酰壳聚糖脂单分子膜的压缩性能和静态弹性43-44
  • 1.3.2.3 硬脂酰壳聚糖酯单分子膜的弛豫现象44-45
  • 1.3.3 亚相条件对硬脂酰壳聚糖酯单分子膜性能的影响45-48
  • 1.3.3.1 亚相pH值对硬脂酰壳聚糖酯单分子膜的π-A等温曲线的影响45-46
  • 1.3.3.2 铜离子及其浓度对硬脂酰壳聚糖酯的π-A等温曲线的影响46-48
  • 1.3.4 LB膜的形成48-50
  • 1.4 本章小结50-52
  • 第二章 硬脂酰壳聚糖酯与组胺在空气-水界面相互作用的研究52-64
  • 2.1 引言52-53
  • 2.2 实验部分53-54
  • 2.2.1 原料与试剂53
  • 2.2.2 水/空气界面上的SCTS对组胺的吸附实验53-54
  • 2.2.3 硬脂酰壳聚糖酯-组胺混合单层膜的转移54
  • 2.3 结果与讨论54-62
  • 2.3.1 不同的亚相酸碱性条件下SCTS对组胺的吸附作用54-56
  • 2.3.2 铜离子的加入及其浓度对SCTS吸附组胺的影响56-57
  • 2.3.3 不同组胺浓度在SCTS单分子膜上的吸附性能57-59
  • 2.3.4 不同酸碱性条件下铜离子浓度对SCTS吸附组胺的影响59-60
  • 2.3.5 混合组分LB层的形成60-62
  • 2.4 本章小结62-64
  • 第三章 结论64-68
  • 3.1 两亲性的硬脂酰壳聚糖酯(SCTS)的表征及其Langmuir膜64
  • 3.2 不同组成的亚相影响SCTS单分子膜的性质64-65
  • 3.3 SCTS单分子膜对组胺有很好的吸附效果65
  • 3.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65-66
  • 3.5 课题展望66-68
  • 参考文献68-76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76-78
  • 致谢78-80
  • 个人简历80-8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建平;巨晓洁;褚良银;;两亲性环糊精的合成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8年01期

2 王国建;顾贤科;;两亲性聚合物修饰碳纳米管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2008年12期

3 苏晶;张玲;伍青;;两亲性树状聚合物[J];化学进展;2008年12期

4 罗国斌,柳汀汀,于安池,赵新生,应立明,武登国,黄春辉;AFM研究双链两亲性分子的自组织现象(英文)[J];物理化学学报;1999年05期

5 李洪启,赵生敏,刘丹,谭干祖,俞贤达;非两亲性四硫代富瓦烯导电LB膜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7年08期

6 李惠云;刘院英;王绍梅;郭金福;;两亲性含钛介孔KIT-1分子筛的制备与表征[J];无机材料学报;2008年05期

7 贺学忠,周亚琳,王令萱,黎甜楷,张曼华,沈涛;TC_(16)PyP(4)/AnQ混合LB膜结构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0年12期

8 杨文胜,姜月顺,柴向东,李铁津,符连社,张洪杰;含有识别基团的两亲性给-受体型分子的聚集行为[J];中国科学(B辑 化学);2001年02期

9 尉志武;吴富根;;两亲性分子聚集体的相变及其协同性[J];中国科学:化学;2010年09期

10 李洪武,周庆复,许慧君,,李林松,赵冰,彭笑刚,李铁津;新型两亲性酞菁锌LB膜的制备及其FT-IR结构表征[J];化学物理学报;199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海军;张平;巴信武;;两亲性分子聚集驱动力的统计力学[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张佳玮;刘一流;吴光鹭;张希;;超两亲性分子的层状组装[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程志毓;任碧野;刘新星;童真;;线形聚合物—树枝状两亲性分子自组装复合物研究[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7年

4 高红飞;孔雷阳;武娜;程晓红;;炔键噻吩波拉两亲性分子的合成与液晶行为研究[A];2012年两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论文报告)会议论文集[C];2012年

5 刘利彬;李天铎;Myongsoo Lee;;非手性两亲性分子到手性组装体的转变[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6 车顺爱;许冬冬;韩璐;;芳香基团功能化的两亲性分子导向合成单晶相多级孔道分子筛[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7分会:多孔功能材料[C];2014年

7 喻国灿;姚勇;黄飞鹤;;基于柱芳烃的两亲性分子和超分子两亲性分子[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8分会:超分子组装与软物质材料[C];2014年

8 吴富根;王楠楠;尉志武;;红外光谱揭示两亲性分子自组装聚集体相变过程的区域协同性[A];第十七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9 巴信武;刘进军;王海军;;高分子链与两亲性分子作用的相行为[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喻国灿;黄飞鹤;;生物相容性两亲性分子的合成,自组装,及其在细菌细胞的应用[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E:分子组装与超分子聚合物[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朱鑫;PMAP-36的分子改良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2 许冬冬;新型两亲性分子导向合成多级孔分子筛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3 黄哲昊;两亲性多肽的二氧化硅矿化及其机理[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4 吴富根;两亲性分子自组装聚集体的相变及其区域协同性[D];清华大学;2011年

5 马静;两亲性聚乙二醇大单体改性pH敏感水凝胶及其对难溶性药物的装载与控释[D];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

6 梁清;两亲性杯芳烃的自组装及其纳米杂化体系的构筑[D];复旦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刚;两亲性氟硼二吡咯的超分子聚集体构筑及生物成像应用[D];天津大学;2014年

2 童林娟;自组装两亲性粒子在气-液界面上的吸附行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龙莹莹;基于分子印迹识别两类天然两亲性化合物的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4 王硕;基于谷氨酸的两亲性树状肽合成及其自组装的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6年

5 张婷;两亲性孪药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体外抗肿瘤作用评估[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6 杨乐;新型两亲性氟硼二吡咯染料的合成及自组装性质[D];天津大学;2015年

7 鹿振武;两亲性蛋白质—高分子杂化体的制备及其自组装性能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6年

8 张新丽;在空气—水界面上壳聚糖衍生物的两亲性及其与组胺相互作用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年

9 杨春长;两亲性刚棒—线团分子的合成及其聚集体性质的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10 朱红霞;定向设计多功能两亲性长链分子及薄膜—控制合成纳米稀土磷光体[D];同济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843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8843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4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