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里酸及其复合吸附剂净化废润滑油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富里酸及其复合吸附剂净化废润滑油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富里酸 废润滑油 沥青质 再生 动力学 等温吸附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废弃工业润滑油的产生量不断增加。废润滑油的特性决定了再生利用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吸附处理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废油资源化处理技术,吸附剂作为该技术的核心,一直是油处理领域研究的热点。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渐严峻、传统吸附剂缺陷的日益凸显以及新型吸附材料的不断涌现,使得替代型吸附剂的开发和应用成为油处理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腐殖酸作为一种天然高分子物质,其来源广泛、吸附活性强、本身对环境无毒无害,具有其它吸附剂所不具有的绿色、环保性能。而富里酸是腐殖酸的主要组分之一,具有多种活性官能团,易于提取,已成为腐殖酸领域研究的热点。因此,本文从土壤中提取出三种不同级分富里酸作为新型吸附剂,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对其进行了表征。并且在此基础上将其负载在无腐殖酸土壤上制备了富里酸复合吸附剂,用XRD对复合吸附剂进行结构表征。分别将各级单纯富里酸、复合吸附剂用于对废润滑油的净化试验中,以脱色率为主要考察指标,考察了吸附剂添加量、搅拌温度、搅拌时间对废润滑油脱色率、沥青质、Ca~(2+)、Zn~(2+)去除效果的影响,同时选择油液中难以去除、对环境及人体危害较大的沥青质作为吸附质,用分级富里酸对其进行动力学及等温吸附试验,并结合富里酸红外光谱,探讨富里酸红外特征与吸附沥青质行为间的关系,进一步探索富里酸吸附沥青质的机理,为油处理领域新型吸附剂的开发和应用、环境油污染治理提供理论基础。红外光谱分析表明,通过连续碱提取法得到的各级富里酸样品含有官能团的种类相同,但是在含氧官能团、芳香环数量上存在差异,呈现出一级富里酸三级富里酸二级富里酸的趋势。XRD分析表明,提取的各级富里酸结晶度好、纯度高,并且稳定地负载在载体土壤上,各级富里酸复合吸附剂在晶体结构、结晶度方面存在差异。各级富里酸处理废润滑油的单因素试验表明,从同一来源土壤提取的富里酸对废润滑油具有不同的处理效果和处理参数。这可能与各级富里酸的结构差异有关。各级富里酸复合吸附剂处理废润滑油的单因素试验表明,富里酸复合吸附剂处理后的油液指标比单纯富里酸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对废润滑油的处理条件、处理效果存在差异。这可能与复合吸附剂的结晶度、晶体结构、富里酸结构差异有关。分级富里酸对沥青质的吸附动力学试验表明:3级富里酸对沥青质的平衡吸附量大小顺序为:一级富里酸三级富里酸二级富里酸。一级动力学方程对一级富里酸吸附沥青质的动力学数据拟合程度较好,二级动力学方程对二、三级富里酸吸附沥青质的动力学数据拟合程度更好。并且一级富里酸比二级和三级富里酸更快地完成快速吸附过程。分级富里酸对沥青质的等温吸附试验表明:升高温度有利于3级富里酸对沥青质的吸附。在一定温度下,3级富里酸对沥青质的吸附等温线均更符合Langmuir-Freundlich模型。说明沥青质的吸附倾向于不规则的表面吸附。富里酸红外特征与其吸附沥青质行为间存在以下关系:随着富里酸中OH基团,OCH_3、醇类、醚类的C-O基团和芳香基团红外特征的加强,其对沥青质的吸附结合力增强,吸附量增大,总体呈正相关;吸附的非线性特征愈弱,总体呈负相关。温度对富里酸吸附沥青质的吸附特征参数存在一定影响。适当升温会导致吸附特征参数随基团红外特征强度发生变化,分析认为,升温引起的分子热运动增强以及吸附结合强度大小改变可能是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富里酸 废润滑油 沥青质 再生 动力学 等温吸附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03;O647.33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第1章 绪论11-21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11-12
- 1.2 废润滑油再生技术中吸附剂的研究现状12-17
- 1.2.1 传统吸附剂12-15
- 1.2.2 人工合成吸附剂15-16
- 1.2.3 天然高分子吸附剂16-17
- 1.3 腐殖酸吸附作用的研究现状17-19
- 1.3.1 腐殖酸对环境中金属离子的吸附17-18
- 1.3.2 腐殖酸对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吸附18-19
- 1.4 腐殖酸-粘土矿物研究现状19-20
- 1.4.1 腐殖酸在粘土矿物上的吸附特性19
- 1.4.2 腐殖酸-粘土矿物的吸附作用19-20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20
- 1.6 创新点20-21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21-25
- 2.1 试验材料21-23
- 2.1.1 仪器与试剂21-22
- 2.1.2 分级富里酸的提取22-23
- 2.1.3 沥青质的提取23
- 2.2 测定方法23-25
- 2.2.1 油品脱色率的测定23
- 2.2.2 沥青质含量的测定23
- 2.2.3 油中钙和锌含量的测定23-24
- 2.2.4 油品酸值测定24
- 2.2.5 灰分测定24
- 2.2.6 运动粘度测定24-25
- 第3章 试验材料的化学表征25-30
- 3.1 废润滑油的最大吸收波长25
- 3.2 各级富里酸的红外光谱分析25-27
- 3.3 各级土壤负载富里酸复合吸附剂的XRD分析27-29
- 3.4 本章小结29-30
- 第4章 富里酸净化废润滑油效果研究30-53
- 4.1 试验方法30-31
- 4.2 一级富里酸对废润滑油的净化效果研究31-38
- 4.2.1 一级富里酸添加量对废润滑油净化效果的影响31-33
- 4.2.2 搅拌温度对废润滑油净化效果的影响33-35
- 4.2.3 搅拌时间对废润滑油净化效果的影响35-36
- 4.2.4 一级富里酸对废润滑油的净化条件36-38
- 4.3 二级富里酸对废润滑油的净化效果研究38-45
- 4.3.1 二级富里酸添加量对废润滑油净化效果的影响38-40
- 4.3.2 搅拌温度对废润滑油净化效果的影响40-41
- 4.3.3 搅拌时间对废润滑油净化效果的影响41-43
- 4.3.4 二级富里酸对废润滑油的净化条件43-45
- 4.4 三级富里酸对废润滑油的净化效果研究45-52
- 4.4.1 三级富里酸添加量对废润滑油净化效果的影响45-46
- 4.4.2 搅拌温度对废润滑油净化效果的影响46-48
- 4.4.3 搅拌时间对废润滑油油净化效果的影响48-50
- 4.4.4 三级富里酸对废润滑油的净化条件50-52
- 4.5 本章小结52-53
- 第5章 土壤负载富里酸复合吸附剂净化废润滑油效果研究53-76
- 5.1 试验方法53
- 5.2 一级富里酸复合吸附剂对废润滑油的净化效果研究53-61
- 5.2.1 一级富里酸复合吸附剂添加量对废润滑油净化效果的影响53-55
- 5.2.2 搅拌温度对废润滑油净化效果的影响55-57
- 5.2.3 搅拌时间对废润滑油净化效果的影响57-59
- 5.2.4 一级富里酸复合吸附剂对废润滑油的净化条件59-61
- 5.3 二级富里酸复合吸附剂对废润滑油的净化效果研究61-68
- 5.3.1 二级富里酸复合吸附剂添加量对废润滑油净化效果的影响61-63
- 5.3.2 搅拌温度对废润滑油净化效果的影响63-65
- 5.3.3 搅拌时间对废润滑油净化效果的影响65-66
- 5.3.4 二级富里酸复合吸附剂对废润滑油的净化条件66-68
- 5.4 三级富里酸复合吸附剂对废润滑油的净化效果研究68-74
- 5.4.1 三级富里酸复合吸附剂添加量对废润滑油净化效果的影响68-69
- 5.4.2 搅拌温度对废润滑油净化效果的影响69-71
- 5.4.3 搅拌时间对废润滑油净化效果的影响71-73
- 5.4.4 三级富里酸复合吸附剂对废润滑油的净化条件73-74
- 5.5 本章小结74-76
- 第6章 分级富里酸对沥青质的吸附行为研究76-91
- 6.1 试验方法76-77
- 6.1.1 动力学试验76
- 6.1.2 等温吸附试验76-77
- 6.2 分级富里酸对沥青质的吸附动力学特征77-81
- 6.3 分级富里酸对沥青质的等温吸附特征81-84
- 6.4 富里酸红外特征与其吸附沥青质特征间的关系84-89
- 6.4.1 富里酸OH基团红外特征与吸附特征间的关系84-86
- 6.4.2 富里酸芳环基团红外特征与吸附特征间的关系86-88
- 6.4.3 富里酸C-O基团红外特征与吸附特征间的关系88-89
- 6.5 本章小结89-91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91-93
- 7.1 总结91-92
- 7.2 展望92-93
- 参考文献93-102
- 致谢102-103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10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贤明;焦昭杰;贾玉梅;徐君;张春媚;;工业污染废润滑油再生技术[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年03期
2 鱼蓉;马广印;;废润滑油的再生利用技术[J];石化技术;2010年01期
3 柳杨华;;废润滑油再生的现状与发展[J];广州化工;2010年10期
4 任雅琳;郭大光;王利芳;;废润滑油再生技术应用现状[J];广州化工;2010年12期
5 王鑫;郭忠华;段少华;;废润滑油的回收与利用技术综述[J];炼油与化工;2012年03期
6 冯瑜;雷蕾;梁小兵;田明鑫;杨鹏辉;聂峰;;石油类废润滑油再生利用现状及建议[J];广东化工;2013年07期
7 冯全;马章杰;赵庆祥;赵林;郭大光;;废润滑油再生工艺分类与研究进展[J];化学工程师;2013年06期
8 林月明;郭大光;赵琳;马章杰;冯全;;车用废润滑油再生工艺的研究[J];当代化工;2013年10期
9 ;“废润滑油”的再生[J];金属加工(冷加工);1972年02期
10 ;废润滑油再生[J];商场现代化;198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高能文;柯威;范益群;徐南平;;废润滑油的再生[A];中国化工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三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会议论文集(下)[C];2009年
2 张健民;吴巍;史志强;董文威;隋红;王哲;魏娜;;废润滑油再生精馏工艺及其塔器优化设计[A];中国化工学会2011年年会暨第四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张渊博;张贤明;陈彬;李萍;袁健;;废润滑油处理技术进展[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1年
4 顾卡丽;刘建芳;赵源;李健;;废润滑油的再生利用及其摩擦学性能初探[A];2009年全国青年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陈江;徐滨士;王晓丽;张博;张保森;王国松;;废润滑油再生工艺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A];第八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三届青年表面工程学术论坛论文集(二)[C];2010年
6 陈江;王晓丽;许一;尹艳丽;张冠楠;徐滨士;;废润滑油及其再生后的摩擦学性能研究[A];2011年全国青年摩擦学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邓丹丹;吴斌;周海滨;;利用分子蒸馏技术处置废润滑油工艺的技术改进[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八卷)[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胡前龙;废润滑油再生商机大监管难[N];中国石化报;2007年
2 董少华邋记者 朱彤;再生技术帮忙废润滑油变宝[N];科技日报;2007年
3 国家质检总局标法中心;英国 发布废润滑油相关标准[N];中国国门时报;2009年
4 记者 郎花;废润滑油在新疆“起死回生”[N];新疆科技报(汉);2010年
5 记者 廖明山;助力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园区[N];珠海特区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张晔 实习生 王亚静;专家认为膜科技用于节能减排前景广阔[N];科技日报;2012年
7 记者 吴苡婷;上海资源综合利用热点频现[N];上海科技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张子瑞;“膜”科技助力节能减排[N];中国能源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向丽;由废润滑油再生的燃油燃烧与排放特性研究[D];江苏大学;2013年
2 刘建芳;废润滑油分类再生方法及再生油的摩擦学性能研究[D];机械科学研究总院;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玉;分子蒸馏—絮凝联合再生废润滑油实验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5年
2 陈诗琪;壳聚糖及其改性产物对废润滑油脱酸效果的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6年
3 邓祥敏;富里酸及其复合吸附剂净化废润滑油的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6年
4 李雪柏;废润滑油再生决策支持系统的构建[D];重庆工商大学;2010年
5 周松锐;短程蒸馏传热传质研究及其在废润滑油再生中的应用[D];四川大学;2007年
6 颜晓潮;废润滑油的糠醇抽提再生精制工艺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1年
7 李晓海;废润滑油再生工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新疆大学;2012年
8 张渊博;废润滑油的“真空洗涤”净化脱水实验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2年
9 余成洲;废润滑油吸收法治理二甲苯废气的实验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09年
10 王华;抽提絮凝—白土精制工艺再生废润滑油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859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885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