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二硫化钼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结构设计和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4 08:00

  本文关键词:二硫化钼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结构设计和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高性能锂离子电池 水热法 二硫化钼纳米花 三维导电网络 石墨烯纳米片层 碳纳米管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便携式电子产品和可穿戴的电子设备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这些电子产品的组成部分中,能量储存系统,尤其是电池系统,越来越成为制约设备进一步轻便化、小型化和持久续航的重要因素。另外,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使促使交通工具数量需求快速增长。传统交通的工具使用化石燃料作为能源,这将导致巨大的环境问题和能源的不可持续发展。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开发出高性能的电池。这些高性能的电池需要具有高的比能量密度、比功率密度、长久的使用寿命和环境友好等特点。显然,已经开发并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成为储能电源理想的第一选择。但是传统商用的锂离子电池在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方面不是很高,并不能完全满足一些电气设备的使用要求,因此还有很大的改进提高空间。研究和开发新的电极材料是一条提高锂离子电池性能的重要途径。寻找新型具有高的比能量密度、比功率密度、长久使用寿命的电极材料已成为锂离子电池领域研究开发的主要课题。当前使用最广泛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依然是石墨。虽然石墨的价格低廉性能优秀,但是石墨的理论比容量很低,仅有372 mAh/g。因此石墨很难满足新一代电气设备的需求,开发新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已迫在眉睫。本论文着眼于具有类似与石墨片层状结构的过渡金属硫化物一二硫化钼。二硫化钼具有远高于石墨的比容量,但是由于二硫化钼导电性很差和嵌锂脱锂过程中很大的体积变化导致其电化学性能很差。本论文重点研究了不同碳包覆的二硫化钼电极材料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以及结构和电化学性能之间的关系。通过将二硫化钼制备成具有少数几个片层的纳米花瓣以限制二硫化钼的尺寸,并将这种纳米花瓣嵌入复合碳材料的导电网络骨架中来改善二硫化钼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在本论文第一章的绪论部分,作者简要的回顾了电池,特别是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历史、结构和基本原理以及特性和应用。接下来介绍了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及当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在绪论的最后,作者对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在本文的第二章中作者介绍了合成高性能二硫化钼复合电极材料过程中使用的试剂、仪器设备以及对所制备的电极材料进行表征的设备和方法。第三章介绍了一种通过简便的水热法,即可成功制备出一种花朵状的二硫化钼-纳米石墨烯片层-碳纳米管纳米复合材料的方法。这种纳米复合材料可以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并且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通过引入纳米片层的石墨烯和碳纳米管骨架可以有效的限制二硫化钼纳米花的长大(复合材料中二硫化钼的片层厚度仅有5-10nm)。碳纳米管紧密嵌入复合材料中,形成三维的快速导电网络不仅能够提高二硫化钼-纳米石墨烯片层-碳纳米管纳米复合电极材料的电导率,还能够隔离二硫化钼纳米花以限制二硫化钼的团聚。这种三维纳米复合材料表现出优良的倍率性能(在20A/g的电流密度下充放电循环时,容量保持在300 mA h/g)和超长的大电流循环性能(在5a/g的电流密度下充放电循环时,经过1000次充放电循环以后,容量依然能保持在728 mA h/g)。这种结构能够有效地解决二硫化钼电极材料的自身缺陷,对于制备其他过渡金属的硫化物电极材料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论文的第四章对硕士研究生期间的工作做了一个简单的总结。在工作总结中分析了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最后又对未来的研究工作做出一个简单的设想和展望。
【关键词】:高性能锂离子电池 水热法 二硫化钼纳米花 三维导电网络 石墨烯纳米片层 碳纳米管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912;O646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绪论11-39
  • 1.1 引言11-13
  • 1.2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历史13-15
  • 1.3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及原理15-20
  • 1.3.1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和组成16-17
  • 1.3.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17-20
  • 1.4 锂离子电池的特性及应用20-25
  • 1.4.1 锂离子电池的特性20-25
  • 1.4.2 锂离子电池的应用25
  • 1.5 锂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25-29
  • 1.5.1 锂离子电池用电极材料概述25-26
  • 1.5.2 石墨类层状负极材料的结构和反应机理26-28
  • 1.5.3 层状负极材料的制备28
  • 1.5.4 层状负极材料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28-29
  • 1.6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29-31
  • 参考文献31-39
  • 第二章 实验仪器与方法39-51
  • 2.1 本课题中所用大的主要药品的基本信息和用途简介39-40
  • 2.2 本论文研究过程中所用的主要仪器40-51
  • 2.2.1 材料合成设备40-45
  • 2.2.2 样品的形貌、物相、结构及成分的表征用到的仪器45
  • 2.2.3 电池负极电极的制备和电池的组装用到的仪器45-47
  • 2.2.4 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测试的仪器47-51
  • 第三章 二硫化钼负极材料的制备和表征51-77
  • 3.1 引言51-54
  • 3.2 实验部分54-57
  • 3.2.1 二硫化钼-纳米石墨烯片层-碳纳米管三维材料的制备54-56
  • 3.2.2 电极片的制备56
  • 3.2.3 CR2032型纽扣电池的装备56-57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57-71
  • 3.3.1 结构、形貌与成分57-65
  • 3.3.2 电化学性能65-71
  • 3.4 本章小结71-72
  • 参考文献72-77
  • 第四章 硕士期间工作总结和未来设想77-79
  • 4.1 本论文创新之处77
  • 4.2 本论文不足之处77
  • 4.3 未来工作设想77-79
  • 致谢79-81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凌云;;无法观赏的纳米花[J];现代物理知识;2012年04期

2 孙爽;汪广进;张悦;潘牧;;纳米花结构制备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3年11期

3 吴全德;雪花·冰花·纳米花——小康人要喝碱性小分子水[J];绿色中国;2005年04期

4 李甘;朱海;池泉;赵燕熹;刘汉范;黄涛;;铂纳米花的控制合成[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2年05期

5 ;具有良好磁性的三维钴纳米花[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年10期

6 陈昱;罗凌虹;吴也凡;程亮;石纪军;邵由俊;;纳米花状材料的合成方法及应用[J];中国陶瓷;2013年05期

7 翟英娇;李金华;陈新影;宋星慧;任航;方铉;方芳;楚学影;魏志鹏;王晓华;;镉掺杂氧化锌纳米花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活性[J];中国光学;2014年01期

8 任月萍;徐程程;方云;;聚乙烯吡咯烷酮碱性水溶液中金纳米花的简易合成[J];物理化学学报;2011年05期

9 杜雨晴;许佳丽;王健;黄承志;;三维结构金纳米花的快速可控合成及其分析应用研究[J];分析测试学报;2012年09期

10 刘国栋;;纳米花状In_2O_3级次纳米结构的制备、表征及光学性质[J];济宁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琦;江媛媛;吴雪军;徐东升;;单个金纳米花的表面增强拉曼效应[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苏静韵;蒋亚琪;谢兆雄;;铑纳米花的合成及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3分会:纳米材料合成与组装[C];2014年

3 王成祥;尹龙卫;;二氧化钛纳米花的制备与气敏性能[A];第七届全国材料科学与图像科技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王敏;陈晨;徐杰;;自组装氢氧化钴纳米花的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5 刘斌;宋玉哲;陈昊;韩根亮;徐进章;刘国汉;李工农;;水热法制备纳米花状氧化锌及其性能表征[A];2009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赵丽丽;纪小会;孙雪娇;李军;杨文胜;;金纳米花合成机理及其稳定性研究:粒子内的熟化作用[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7 田国辉;陈亚杰;孟祥影;周娟;曹芯蕊;付宏刚;;分级结构多功能锐钛矿TiO_2纳米花阵列的制备[A];第十三届全国太阳能光化学与光催化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12年

8 陈慧梅;黄加乐;孙道华;李清彪;;菌体与表面活性剂协同作用制备金钯纳米花[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3分会:纳米材料合成与组装[C];2014年

9 杜玉扣;张红梅;;电化学沉积Pt纳米花对一氧化碳的电催化氧化[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王译莹;李庆;聂明;黎雪莲;林华;李元;张宇;;水浴法制备δ-MnO_2纳米花状球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A];2011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韩义雷;纳米花开百姓家[N];科技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丽丽;氯离子对金、银纳米粒子形貌调控的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许海峰;二氧化钛基纳米结构的制备、微结构调控及光催化性能增强研究[D];安徽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惠;具有特殊形貌的介孔氧化硅的合成及其作为催化剂载体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马t熝,

本文编号:9102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9102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c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