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纳米孔阵列薄膜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质

发布时间:2017-09-27 02:14

  本文关键词:纳米孔阵列薄膜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质


  更多相关文章: 氧化铝模板 电沉积 生物传感器 甲醇催化 电化学电容


【摘要】:本文在镀金的氧化铝模板表面,利用直流电沉积技术,制备了一系列的可转移的纳米孔阵列薄膜。在此基础上,结合材料自身的特性,构筑了一系列的以多孔薄膜为基础的纳米器件,并对它们在不同电化学领域下的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此方法构筑的多孔薄膜器件在纳米科技中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本论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二次阳极氧化技术,在0.3mol/L草酸50V电压条件下,制备了高度有序的AAO模板。模板的孔间距约为120nm,孔径约为70nm。进而在制备的AAO模板表面溅射一层厚度约为30nm的Au作为导电电极,利用电沉积技术以及随后的退火氧化过程制备了Fe_2O_3/Au纳米孔阵列薄膜。随后用碱性溶液将作为基底支撑的氧化铝模板完全去除干净,利用漂浮-转移技术将Fe_2O_3/Au薄膜转移到了ITO表面,构筑了基于Fe_2O_3/Au的无酶型抗坏血酸传感器电极。SEM图片表明,薄膜的孔洞按规则的六角密排顺序排列,孔间距约为120nm,孔径约为50nm,且沿着孔洞的方向,薄膜呈现出不平整的山峦起伏结构,这使得薄膜表面非常的粗糙和疏松。XRD、TEM、SAED分析技术均表明,Fe_2O_3/Au为多晶结构。Fe_2O_3/Au薄膜对抗坏血酸的探测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催化特性:灵敏度高达1281.9μA mM-1 cm-2,线性范围为25μM to 10 mM,探测极限为1μM。该实验结果表明,此传感器是一种非常优异的探测AA的器件。(2)以氧化铝模板为基础,利用直流电沉积技术制备了Pt Fe/Au纳米孔阵列薄膜。用碱性溶液将氧化铝去除后,利用漂浮-转移的技术将PtFe/Au纳米孔阵列薄膜转移到了ITO表面,构筑了基于PtFe/Au的甲醇催化剂电极。碱性环境中的电化学测试表明,PtFe/Au纳米孔阵列薄膜对甲醇催化表现出较高的电流密度(59.0 mA/cm2),明显优于PtFe/Au平面薄膜(2.87m A/cm-2)和Pt/Au纳米孔阵列薄膜(10.9 mA/cm-2)的甲醇催化活性,有力的证明了Pt Fe合金化和纳米孔结构对材料催化性能的重要性。(3)以氧化铝模板为基础,利用直流电沉积技术以及随后的退火氧化过程制备了NiO/Au纳米孔阵列薄膜。用碱性溶液将作为基底支撑的氧化铝模板去除后,利用漂浮-转移技术将NiO/Au纳米孔阵列薄膜转移到了ITO表面,构筑了基于NiO/Au的电化学电容器。碱性环境中的电化学测试表明,NiO/Au薄膜是一种非常优异的电化学电容器,充电电流为0.02mA时,体积比电容高达8.8×102 F/cm3;经过一百次的循环充放电之后,电容的放电时间基本保持不变,仅同比下降了1.4%,表现为较高的比电容和良好的循环伏安稳定性。
【关键词】:氧化铝模板 电沉积 生物传感器 甲醇催化 电化学电容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B383.2;O646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第一章 绪论10-21
  • 1.1 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技术10-14
  • 1.1.1 纳米材料及其基本物理特性10
  • 1.1.2 纳米薄膜材料的制备技术10-14
  • 1.2 纳米孔阵列薄膜的性质14-16
  • 1.2.1 电学性质14-15
  • 1.2.2 光学特性15
  • 1.2.3 磁学特性15-16
  • 1.3 纳米材料在电化学领域的应用16-18
  • 1.3.1 纳米生物传感器16-17
  • 1.3.2 纳米燃料电池17-18
  • 1.3.3 纳米电化学电容18
  • 1.4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18-21
  • 1.4.1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18-19
  • 1.4.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9-21
  • 第二章 Fe_2O_3/Au纳米孔阵列薄膜的制备及对抗坏血酸的探测21-28
  • 2.1 引言21
  • 2.2 实验部分21-23
  • 2.2.1 阳极氧化铝模板的制备21-22
  • 2.2.2 Fe_2O_3/Au薄膜的制备22-23
  • 2.3 结果与讨论23-27
  • 2.3.1 Fe_2O_3/Au薄膜的表征23-25
  • 2.3.2 Fe_2O_3/Au薄膜对抗坏血酸探测性能的研究25-27
  • 2.4 本章小结27-28
  • 第三章 Pt Fe/Au纳米孔阵列薄膜的制备及其甲醇催化性能28-33
  • 3.1 引言28
  • 3.2 实验部分28-29
  • 3.3 结果与讨论29-32
  • 3.3.1 PtFe/Au薄膜的表征29-31
  • 3.3.2 PtFe/Au薄膜的甲醇催化性能研究31-32
  • 3.4 本章小结32-33
  • 第四章 NiO/Au纳米孔阵列薄膜的制备及其电化学电容性能33-38
  • 4.1 前言33
  • 4.2 实验部分33-34
  • 4.3 结果与讨论34-37
  • 4.3.1 NiO/Au薄膜的表征34-35
  • 4.3.2 NiO/Au薄膜的电化学电容性能的研究35-37
  • 4.4 本章小结37-38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38-40
  • 参考文献40-48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48-49
  • 致谢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阴笑弘;朱新宇;顾菁;张欣;朱志伟;邵元华;;纳米孔分析化学[J];分析化学;2013年05期

2 杨全红,郑经堂,王茂章,张碧江;微孔炭的纳米孔结构和表面微结构[J];材料研究学报;2000年02期

3 丁克俭;张海燕;胡红刚;赵红敏;关伟军;马月辉;;生物大分子纳米孔分析技术研究进展[J];分析化学;2010年02期

4 ;表面修饰有序纳米孔二氧化硅标准物质通过科技成果鉴定[J];硅谷;2010年21期

5 李鲁曼;赵安;徐伟;;纳米孔银膜的制备及其在表面增强拉曼研究中的应用[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6 朱晓蕊;王卫东;秦广雍;焦浈;;单锥形纳米孔的制备和离子传导特性研究[J];物理学报;2013年07期

7 武灵芝;刘伟;赵启前;陈豪;刘玉棋;;硅烷化修饰的固态纳米孔[J];生物物理学报;2014年04期

8 刘仲阳,陈剑王宣,张大忠,孙官清;二维有序纳米孔铝膜的研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9 柴花斗;杨晓辉;富笑男;李新建;;沉积于硅纳米孔柱阵列上的铜纳米颗粒退火行为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年17期

10 朱茂电;;微孔及纳米孔发泡材料研究进展[J];塑料科技;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利香;郑玉彬;曹小红;李耀群;;玻璃锥形纳米孔通道内不对称离子整流[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9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鲍信和;;纳米孔材料和催化[A];2001年纳米和表面科学与技术全国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3 裘式纶;;无机纳米孔材料的结构与功能[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4 赵爽;翁玉华;郑玉彬;蔡盛林;李耀群;;锥形纳米孔对葡萄糖的刺激响应[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5 罗开富;;高分子穿越纳米孔进入受限体系的输运动力学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熊绍辉;伍绍飞;刘俊灵;王雪源;喻桂朋;潘春跃;;基于1,3,5-三嗪骨架的纳米孔有机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A];2012年两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论文报告)会议论文集[C];2012年

7 赵爽;张利香;郑玉彬;蔡盛林;杨金雷;李耀群;;功能化修饰单个玻璃锥形纳米孔用于刺激响应仿生离子通道[A];第八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3年

8 吴海臣;刘蕾;;基于超短碳纳米管的新型纳米孔传感器[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4分会:纳米生物传感新方法[C];2014年

9 朱成峰;陈旭;杨志伟;崔勇;;手性纳米孔金属席夫碱框架结构在不对称催化中的应用[A];第六届全国物理无机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刘蕾;杨纯;吴海臣;;基于纳米孔单分子技术对二价铅和二价钡离子的高灵敏的同时检测[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4分会:纳米生物传感新方法[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顾定槐;拜耳材料科技开发“纳米孔”[N];中国化工报;2010年

2 常丽君;纳米孔可成为DNA快速阅读器[N];科技日报;2010年

3 陈丹;石墨烯纳米孔设备可探测单个DNA分子[N];科技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李宏乾;一项突破传统的技术成果[N];中国化工报;2006年

5 记者 刘联 马巍;强强联合产学研一条龙[N];珠海特区报;2009年

6 张巍巍;单链DNA易位可激发碳纳米管出现强电流[N];科技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郭伟 周洁;2014,,科技或许这样影响生活[N];河北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聪;基于金属纳米孔的光学超构材料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2 邓涛;硅基纳米孔阵列制造技术基础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3 艾斌;基于胶体刻蚀的等离子体共振膜及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4 李臻;生物膜—硅纳米孔阵列光学传感器及药物筛选系统的构建[D];浙江大学;2016年

5 陈杨;领结形纳米孔光学天线的设计及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6 李素娟;纳米孔道材料的限域性质及其在生物分析中应用[D];南京大学;2010年

7 张爽;高分子经纳米管道输运和检测的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8 孙玉兵;纳米孔对铀(Ⅵ)在水—矿物界面吸附和解吸的影响[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9 袁力;金属纳米孔阵列的表面等离子体性质和应用[D];西北工业大学;2014年

10 张永来;溶剂热法合成纳米孔聚合物及其吸附功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司儆舟;基于有限元方法的纳米孔及带电颗粒穿孔仿真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2 丁铎;DNA修饰AFM探针与若干纳米孔材料之间的摩擦学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侠光;介孔碳材料FDU-15的制备与表征[D];兰州大学;2015年

4 李玉茹;8-羟基脱氧鸟嘌呤的选择性化学修饰及其纳米孔单分子检测[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5 陈珊;基于激光加热的玻璃基毛细管拉伸装置和实验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6 曹凤波;乳酸及乙醇酸—锌基双壁纳米孔配位聚合物对碘的富集与控制释放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7 王爽;任意形状纳米孔和夹杂的周边应力场[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8 邢甜甜;微纳米孔性配位聚合物的制备及性质[D];东南大学;2015年

9 赵文远;固态纳米孔下纳米粒子的易位及仿真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10 牛肖敬;用于穿孔效应的石英毛细管和聚碳酸酯膜微纳界面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9270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9270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2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