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环己醇胺化和对硝基苯乙酸的还原催化剂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8 02:10

  本文关键词:环己醇胺化和对硝基苯乙酸的还原催化剂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环己醇 环己胺 胺化催化剂 对硝基苯乙酸 对氨基环己乙酸


【摘要】:胺类化合物种类繁多,应用极其广泛,是非常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和医药中间体。对胺类物质合成的研究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探索对新型胺类物质的合成及合成的新方法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文以环己醇和对硝基苯乙酸的还原胺化反应为具体研究对象,对醇胺化制备胺和硝基化合物还原制备胺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以市售Raney Ni和自制的Ni/Al_2O_3、Ni/C为催化剂为催化剂,成功进行了环己醇胺化制备环己烷反应,并测试了不同条件下催化剂的催化效果,分析了催化剂和催化条件对催化效果的影响。实验发现:反应体系中碱的加入对催化效果影响较大,市售Raney Ni在氨水体系中对环己醇胺化有着较好催化效果,说明一定量碱的加入对环己胺收率的提高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自制Ni/Al_2O_3和Ni/C催化剂在碱和氢气的共同作用下能有效提高环己醇的转化率;Ni/C催化剂相对于Ni/Al_2O_3来说反应条件较为温和。而当以环己烷为溶剂时,Ni/Al_2O_3和Ni/C的催化效果均得到提升,相对来说Ni/Al_2O_3比Ni/C展现出更好的催化活性。催化剂稳定性实验表明Ni/C催化剂的催化稳定性较好,而Ni/Al_2O_3催化剂的循环使用的效果较差。通过XRD、TEM和XPS分析,主要是由于Al_2O_3载体结构的变化引起的失活。研究自制的负载型Pd-Rh双金属催化剂,成功的将4-硝基苯乙酸转化为4-氨基环己乙酸,并考察了催化效果和最佳反应条件。实验中采用XRD、XPS、TEM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它们在对硝基苯乙酸制备对胺基环己乙酸反应中的催化活性。采用活性炭作为活性组分的载体制备了Pd-Rh/C催化剂,考察它们的催化效果。最佳反应条件为:应时间8 h,反应温度60 ℃,催化剂使用量0.3 g,可实现原料对硝基苯乙酸完全转化,对氨基环己乙酸的收率可达到95%以上。在此基础上,对催化剂的使用寿命进行了考察,发现催化剂在循环使用了五次以后催化活性并没有明显的下降,催化剂仍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
【关键词】:环己醇 环己胺 胺化催化剂 对硝基苯乙酸 对氨基环己乙酸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43.3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29
  • 1.1 引言10-11
  • 1.2 胺类物质的合成11-21
  • 1.2.1 羰基化合物与氨和胺的还原胺化11-16
  • 1.2.2 醇与氨和胺的还原性胺化16-19
  • 1.2.3 硝基化合物的还原性胺化19-21
  • 1.3 环己醇制备环己胺的研究进展21-23
  • 1.3.1 原料和产物的性质21
  • 1.3.1.1 环己醇的性质21
  • 1.3.1.2 环己胺的性质21
  • 1.3.2 环己醇胺化的可能产物21-22
  • 1.3.3 环己醇制备环己胺的研究进展22-23
  • 1.4 对硝基苯乙酸制备对氨基环己基乙酸的研究进展23-27
  • 1.4.1 原料和产物的性质23-24
  • 1.4.1.1 对硝基苯乙酸 4-Nitrophenylacetic acid23-24
  • 1.4.1.2 对氨基苯乙酸 4-Aminophenylacetic acid24
  • 1.4.1.3 对氨基环己基乙酸 4-Amino-cyclohexylacetic acid24
  • 1.4.2 制备对氨基环己基乙酸的研究进展24-26
  • 1.4.3 产物的后处理26-27
  • 1.4.4 产物的分析27
  • 1.4.5 对氨基环己基乙酸制备存在的问题27
  • 1.5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27-29
  • 1.5.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27
  • 1.5.2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27-29
  • 第二章 实验方法及表征手段29-37
  • 2.1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29-31
  • 2.2 实验步骤31
  • 2.2.1 环己胺的合成31
  • 2.2.2 4-氨基-环己乙酸的合成31
  • 2.3 催化剂的制备31-33
  • 2.3.1 沉淀法31-32
  • 2.3.2 浸渍法32
  • 2.3.3 不同催化剂的制备32-33
  • 2.4 催化剂的物化性质测试33-34
  • 2.4.1 X射线衍射(XRD)分析33
  • 2.4.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测定样品的红外光谱33
  • 2.4.3 催化剂的透射电镜(TEM)分析33-34
  • 2.4.4 催化剂的XPS分析34
  • 2.4.5 金属含量测试34
  • 2.5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34-35
  • 2.6 产物的分析鉴定35-37
  • 2.6.1 产物的定量分析及数据的处理35-36
  • 2.6.2 产物组分的鉴定36-37
  • 第三章 Ni基催化剂催化胺化环己醇制备环己胺37-58
  • 3.1 前言37
  • 3.2 催化剂的制备及其评价37-39
  • 3.2.1 载体的选择37-38
  • 3.2.2 载体的预处理38
  • 3.2.3 镍基催化剂的制备-活性组分的负载38
  • 3.2.4 催化剂的活化过程38-39
  • 3.2.5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39
  • 3.3 反应的原理及分析39-40
  • 3.4 产物的分析40-42
  • 3.4.1 产物的定性分析方法40-41
  • 3.4.2 定性分析结果讨论41
  • 3.4.3 产物的定量分析41-42
  • 3.5 Raney Ni催化环己醇制备环己胺42-48
  • 3.5.1 氨水体系中碱的作用42-44
  • 3.5.2 氨水体系中时间对反应的影响44-45
  • 3.5.3 氨水体系中反应物浓度对反应的影响45-46
  • 3.5.4 氨水体系中催化剂量对反应的影响46-48
  • 3.6 环己醇在Ni/Al_2O_3、Ni/C催化剂上的转化48-52
  • 3.6.1 Ni/Al_2O_3和Ni/C在氨水体系中的催化效果48-49
  • 3.6.2 环己醇在不同溶剂中的催化效果49-52
  • 3.6.2.1 Ni/Al_2O_3催化剂在不同溶剂中的催化效果49-51
  • 3.6.2.2 Ni/C催化剂在不同溶剂中的催化效果51-52
  • 3.7 催化剂的循环使用及失活分析52-57
  • 3.7.1 Ni/C催化剂循环使用效果52-53
  • 3.7.2 催化失活分析53-57
  • 3.8 本章小结57-58
  • 第四章 对硝基苯乙酸制备对氨基环己乙酸的研究58-70
  • 4.1 前言58
  • 4.2 产物分析58-60
  • 4.2.1 定性分析58-60
  • 4.2.1.1 通过气相色谱仪确定反应产物58-59
  • 4.2.1.2 GC-MS分析59-60
  • 4.3 负载型Pd-Rh/C催化剂上对氨基苯乙酸的加氢反应60-64
  • 4.3.1 载体的选择60
  • 4.3.2 双金属Pd-Rh/C催化剂催化加氢性能的研究60-64
  • 4.3.2.2 反应温度的影响62
  • 4.3.2.3 反应压力的影响62-63
  • 4.3.2.4 溶剂对催化加氢的影响63-64
  • 4.3.3 催化剂的寿命考察64
  • 4.4 催化剂循环使用分析64-69
  • 4.5 本章小结69-70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70-72
  • 5.1 论文总结70-71
  • 5.2 展望71-72
  • 参考文献72-81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81-82
  • 致谢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上官春轩;渠小峰;王鼎;王建龙;;邻硝基苯乙酸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J];天津化工;2010年01期

2 李长恭;邓月娥;祝勇;刘琳;;合成邻硝基苯乙酸的最佳工艺[J];光谱实验室;2012年06期

3 林富钦;付建龙;;硝基苯乙酸新合成方法的研究[J];化学试剂;1988年03期

4 杜贵英;对硝基苯乙酸和邻硝基苯乙酸的合成研究[J];山东化工;1998年01期

5 上官春轩;王建龙;张静;常俊芳;;邻硝基苯乙酸合成工艺的改进[J];上海化工;2010年05期

6 吴章彬;;二取代氧化吲哚的合成[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3年07期

7 李晓如;林富钦;;利用无机碳酸盐改进羧化试剂合成硝基苯乙酸[J];化学通报;1990年02期

8 李晓如,林富钦;改进羧化试剂合成硝基苯乙酸[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1年03期

9 李晓如;林富钦;;硝基苯乙酸合成方法的改进[J];化学试剂;1992年03期

10 傅建龙;从硝基甲苯合成硝基苯乙酸[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齐云飞;环己醇胺化和对硝基苯乙酸的还原催化剂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6年

2 上官春轩;邻硝基苯乙酸合成工艺的研究[D];中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331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9331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1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