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改造提高酸性α-淀粉酶热稳定性
本文关键词:分子改造提高酸性α-淀粉酶热稳定性
更多相关文章: 酸性α-淀粉酶 热稳定性 定点突变 分泌表达 纯化 酶学性质
【摘要】:本文主要目的是通过分子改造提高深海嗜热菌Geobacillus sp.4j来源的酸性a-淀粉酶Gs4j-AmyA的热稳定性。基于前人对BLA (Bacillus lecheniformis α-淀粉酶)和BStA (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 α-淀粉酶)的热稳定性位点的研究,选出11个氨基酸位点进行突变,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分泌表达。根据实验结果,初步筛选出四个热稳定性提高的突变α-淀粉酶RGI179-181Q、IG181-182* C363G、N463T,并进行IG181-182*/C363G和IG181-182*/N463T组合突变。通过优化纯化条件,最终通过超滤和镍柱纯化的方法得到电泳纯的原始酶和突变酶。为了探究突变酶的热稳定性,分别测定了原始酶和突变酶在70℃、85℃、95℃C温度下的半衰期。突变酶RGl179-181Q和IG181-182*在70℃下的半衰期分别是原始淀粉酶的59倍和63倍,热稳定性得到极大的提高。单突变酶C363G和N463T的半衰期与原始淀粉酶相比基本没有提升,C363G仅在70℃时半衰期较原始淀粉酶提高了21%,而N463T在85℃和95℃时的半衰期分别下降了6.2%和34%。然而,组合突变IG181-182*/C363G和IG181-182*/N463T在70℃的半衰期分别在IG181-182*突变酶的基础上提高了17%和39%。突变酶和原始淀粉酶的最适温度(65~70℃)和最适pH(5.5~5.6)基本相同。与原始淀粉酶相比,四个突变酶C363G, N463T, IG181-182*/C363G和IG181-182*/N463T的催化效率分别下降了59%、50%、37%、16%。但突变酶RGl179-181Q和IG181-182*的催化效率和原始淀粉酶基本相同,为40×105min-1左右。通过对同源建模得到的分子结构模型分析发现,IG181-182两个氨基酸的缺失突变使得Ca2+结合网络增强,这可能是IG181-182*突变酶热稳定性增强的重要原因。N463T突变使得该位点的氢键数量减少(5变成了3),这可能是单突变酶N463T热稳定性下降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酸性α-淀粉酶 热稳定性 定点突变 分泌表达 纯化 酶学性质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29.8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1章 文献综述11-26
- 1.1 淀粉酶11-16
- 1.1.1 淀粉酶的分类11
- 1.1.2 酸性α-淀粉酶的工业应用11-14
- 1.1.3 酸性α-淀粉酶结构及保守域14-16
- 1.2 酸性α-淀粉酶的耐热性16-19
- 1.2.1 酸性α-淀粉酶的耐热机理16-17
- 1.2.2 淀粉酶热稳定性相关位点17-19
- 1.3 酶的定向改造方法19-21
- 1.3.1 酶的非理性设计19-20
- 1.3.2 酶的理性设计20-21
- 1.4 基因定点突变技术原理与方法21-24
- 1.4.1 寡核苷酸定向诱变22-23
- 1.4.2 盒式诱变23
- 1.4.3 重叠延伸PCR23
- 1.4.4 全质粒扩增诱变23-24
-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24-26
- 第2章 热稳定性提高的酸性α-淀粉酶的初步筛选26-38
- 2.1 前言26
-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26-31
- 2.2.1 菌株、质粒和试剂26-27
- 2.2.2 确定热稳定性相关位点的方法27
- 2.2.3 大肠杆菌感受态制备27-28
- 2.2.4 大肠杆菌转化28
- 2.2.5 突变α-淀粉酶基因28-30
- 2.2.6 突变酶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30
- 2.2.7 DNS试剂测还原糖含量标准曲线30-31
- 2.2.8 α-淀粉酶的酶活力测定31
- 2.2.9 初筛热稳定性提高的α-淀粉酶31
- 2.3 结果与讨论31-37
- 2.3.1 确定热稳定性相关位点31-34
- 2.3.2 突变α-淀粉酶基因34-36
- 2.3.3 初筛热稳定性提高的突变α-淀粉酶36-37
- 2.4 本章小结37-38
- 第3章 热稳定性提高的突变酶的纯化及酶学性质38-54
- 3.1 前言38
- 3.2 实验材料38-39
- 3.3 实验方法39-42
- 3.3.1 突变酶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39
- 3.3.2 淀粉酶蛋白纯化39-40
- 3.3.3 蛋白SDS-PAGE方法40
- 3.3.4 Bradford法测蛋白浓度40-41
- 3.3.6 α-淀粉酶的酶动力学参数测定41
- 3.3.7 淀粉酶半衰期测定方法41-42
- 3.3.8 最适温度和最适pH测定42
- 3.4 结果和讨论42-53
- 3.4.1 原始酶纯化条件优化42-44
- 3.4.2 突变酶的蛋白纯化44-47
- 3.4.3 纯化倍数和回收率计算47-49
- 3.4.4 不同温度下的半衰期49-51
- 3.4.5 最适温度和最适pH值51
- 3.4.6 酶动力学参数51-53
- 3.5 本章小结53-54
- 第4章 同源建模和热稳定性相关位点分析54-59
- 4.1 前言54
- 4.2 实验方法54
- 4.3 结果与讨论54-58
- 4.3.1 同源建模得三维结构模型54-55
- 4.3.2 IG181-182~*突变位点分析55-56
- 4.3.3 C363G和N463T突变位点分析56-57
- 4.3.4 催化效率下降的原因分析57-58
- 4.4 本章小结58-59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59-61
- 5.1 全文总结59-60
- 5.2 创新点60
- 5.3 展望60-61
- 参考文献61-66
- 论文发表66-67
- 致谢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昌源;张丽华;毛铭华;康莹;梁焕珍;;高温高压快速注入反应系统的热稳定性[J];化工冶金;1991年01期
2 许云强;周佳辉;;影响陶瓷耐热锅热稳定性的因素[J];江苏陶瓷;2008年02期
3 晁海英;张富新;王玮;;无机盐对莎能羊羊奶热稳定性的影响[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8年10期
4 廖晖生,王知群,刘凤仁,何鸣元,辛勤;铝交联蒙皂土结构羟基热稳定性的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1991年02期
5 蔡博儒,柳丽娅;用力学方法研究聚合物粘结剂的化学结构与热稳定性[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1年02期
6 刘春兰;提高煤的热稳定性及消爆炉的设计[J];煤炭科学技术;1999年11期
7 温凤梅;浅议陶瓷制品的热稳定性[J];陶瓷研究与职业教育;2005年02期
8 袁超;金征宇;檀亦兵;;羟丙基-β-环糊精的热稳定性及分解动力学[J];中国粮油学报;2007年03期
9 贾秋颖;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的热稳定性[J];工程塑料应用;1994年06期
10 孙广平,贾树盛,姚军,张成义;聚消旋乳酸/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热稳定性的研究[J];化学与粘合;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彤;吴文健;张学骜;钱斯文;;有机光致变色材料的热稳定性改进技术研究进展[A];2008全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彭朝荣;陈竹平;汪秀英;周雪梅;;LDPE/EEA复合体系电热性能的研制[A];第6届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胡逸民;龚云卿;戴华;;稀土对三元催化剂热稳定性的影响[A];中国稀土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4 王家明;褚霞;刘正平;钟锡畅;;离子掺杂效应对二氧化锆热稳定性的影响[A];2001’全国机动车排气和工业废气催化治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陈天蛋;陈红光;陈航榕;汪霖;施剑林;;La掺杂对Pd/γ-Al_2O_3催化膜热稳定性的改性[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6 袁春红;王锡昌;陈舜胜;曲映红;福田裕;今野久仁彦;;几种主要淡水鱼肌球蛋白异构体的热稳定性和功能性的季节变化[A];2010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向翠丽;邹勇进;褚海亮;邱树君;徐芬;孙立贤;;壳聚糖-二氧化硅生物相容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热力学研究[A];中国化学会成立80周年第十六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8 李宁;陆翠云;许冬生;韩毓旺;;氧化铌负载对HZSM-5热稳定性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1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9 杨伟;崔春翔;孙继兵;李林;吴瑞国;;Sm_3(Fe,M)_(29)(M=V,Cr)化合物热稳定性的研究[A];2005年中国固体科学与新材料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5年
10 刘向荣;王彩霞;王俊红;;配合物RE(C_(10)H_9N_2O_4)_3·nH_2O的热稳定性及抑菌活性[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无机与配位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秦笑梅;高密度吸热型碳氢燃料的热稳定性[D];浙江大学;2015年
2 蔡桂鹏;聚酰胺6,聚碳酸酯/热稳定性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质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熊焱松;半导体纳米晶超晶格结构的化学调控及热稳定性的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4 游淳;11家族木聚糖酶的热稳定性与结构特征的关联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5 田健;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提高蛋白质热稳定性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6 李才明;β-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在枯草杆菌中的分泌表达及其热稳定性研究[D];江南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团元;聚丙烯/多壁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热稳定性及结晶行为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2 高晓梅;蛋白质热稳定性的智能识别[D];江南大学;2016年
3 韩剑;KBe_2BO_3F_2热稳定性和热分解动力学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4 汲聪玲;白鲢鱼皮明胶理化特性研究及其性能改进[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5 丛华剑;蛋白质热稳定性的相关序列特征挖掘[D];烟台大学;2016年
6 杨钊;基于热稳定性理论的湿热湿冷地区居住建筑设计策略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6年
7 何新琰;盐桥对Clostridium absonum 7α-羟基类固醇脱氢酶热稳定性影响的实验及理论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8 高燕云;分子改造提高酸性α-淀粉酶热稳定性[D];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
9 王娜;氯化原位接枝聚合物热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结构分析[D];青岛科技大学;2012年
10 邓壮梅;分子改造提高碱性淀粉酶热稳定性[D];江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9564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956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