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含有大体积π-共轭取代基的苯乙炔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共聚物膜的手性拆分性能测试

发布时间:2017-10-11 20:22

  本文关键词:含有大体积π-共轭取代基的苯乙炔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共聚物膜的手性拆分性能测试


  更多相关文章: 螺旋聚苯乙炔 共聚 手性拆分膜


【摘要】:本文首次设计并成功合成了三种含有大体积π-共轭平面取代基的苯乙炔单体1,2和3,这种取代基通过席夫碱结构与苯乙炔相连接。单体的化学结构通过核磁共振和红外光谱仪进行确定。以铑络合物二[氯化(二环[2,2,1]庚-2,5-二烯)铑]为催化剂,手性胺苯乙胺为共催化剂的手性催化条件下,对这三种单体在不同手性催化体系中的螺旋选择性聚合条件进行了探讨。最终确定了单体浓度为0.1mol/L,[单体]/[[Rh(nbd)Cl]2]=100,[(R)-PEA]/[单体]=2.50的条件下聚合物产率最高,并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测定了聚合物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其最大分子量可达4.5×106,通过圆二色谱仪确定了聚合物螺旋结构。此外,这种聚合物的螺旋结构能够维持很好的稳定性是由于其分子内部的空间位阻,而不是其分子内的氢键结构,即使在极性较大的溶剂中和加热的条件下,这种聚合物的螺旋主链也依然很稳定。在上述最佳聚合条件下,将单体1,2和3与3,5-二羟基,4-三甲基硅跟乙炔(SPA)在不同比例下进行共聚,最终确定单体与SPA投料比为80%:20%的条件下共聚物的成膜性和CD吸收峰最佳。由此说明,利用非手性单体SPA与单体1,2,3在手性催化条件下共聚所得的共聚物既保留了聚合物的单手性螺旋结构又增强了共聚物的成膜性。通过核磁共振和圆二色谱确定了共聚物的组成和螺旋结构,共聚物1/SPA中单体1和SPA的组成73%:27%,g值为0.27×10-5;共聚物2/SPA中单体2和SPA的组成63%:37%,g值为0.05×10-5;共聚物3/SPA中单体3和SPA的组成71%:29%,g值为0.12×10-5。通过溶剂挥发法得到三种共聚物膜,利用共聚物的单手性结构对重量比为0.8%的DL-苯丙氨酸水溶液进行手性拆分实验。结果表明,共聚物1/SPA的拆分效果最佳,D,L-苯丙氨酸透过量PD=428×10-16m2/s,渗透系数α=1.40;共聚物2/SPA的透过量PD=0.86×10-16m2/s,渗透系数α=1.28;共聚物3的透过量PD=0.17×10-16m2/s,渗透系数α=1.45。
【关键词】:螺旋聚苯乙炔 共聚 手性拆分膜
【学位授予单位】:齐齐哈尔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317;TQ051.89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1 绪论8-17
  • 1.1 引言8
  • 1.2 手性拆分的概述8-9
  • 1.3 手性拆分膜的分类9-10
  • 1.3.1 按膜的形态分类9
  • 1.3.2 按膜成份分类9-10
  • 1.4 选择性扩散固膜的分类10-11
  • 1.4.1 改性型手性拆分固膜10-11
  • 1.4.2 间接型手性拆分固膜11
  • 1.4.3 直接型手性拆分固膜11
  • 1.5 螺旋聚合物11-15
  • 1.5.1 螺旋聚合物的发展过程12-13
  • 1.5.2 聚乙炔类螺旋聚合物13-15
  • 1.5.3 苯乙炔类聚合物15
  • 1.6 本文的设计思路及创新点15-17
  • 2 实验部分17-25
  • 2.1 实验药品及试剂17
  • 2.2 仪器设备17-19
  • 2.3 单体的合成及表征19-21
  • 2.4 单体的聚合及表征21-22
  • 2.5 单体与SPA的共聚及表征22-23
  • 2.6 共聚物膜的制备23
  • 2.7 共聚物手性拆分性能测试23-25
  • 2.7.1 实验装置23-24
  • 2.7.2 实验原理24
  • 2.7.3 计算方法24-25
  • 3 结果与讨论25-40
  • 3.1 均聚物结构稳定性的研究25-34
  • 3.1.1 单体结构对螺旋结构的影响25-26
  • 3.1.2 单体螺旋选择性聚合手性诱导的高效性26-28
  • 3.1.3 聚合物螺旋结构稳定性的测试28-30
  • 3.1.4 单体1手性诱导效应高的原因分析30-34
  • 3.2 共聚条件的研究34-37
  • 3.2.1 共聚比例的讨论34-37
  • 3.3 共聚物膜的手性拆分实验37-40
  • 结论40-41
  • 参考文献41-45
  • 附录45-5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情况54-55
  • 致谢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锐,褚良银,曲剑波;手性拆分膜的研究与应用新进展[J];现代化工;2004年04期

2 张金彦;吉绍长;;药物的手性拆分[J];化学通报;2013年08期

3 胡建强;黄志平;李晶;;氨基酸手性拆分研究进展[J];食品与药品;2012年01期

4 杨座国,许振良;固膜手性拆分机理及其应用[J];膜科学与技术;2005年02期

5 黄蓓,杨立荣,吴坚平;手性拆分技术的工业应用[J];化工进展;2002年06期

6 章飞芳,叶金星,张青,陈吉平,梁鑫淼;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手性拆分特布他林[J];分析试验室;2005年07期

7 李亮洪;李芬芳;邢健敏;;手性药物拆分新方法研究进展[J];化工技术与开发;2011年04期

8 钟谊,朱晓峰,许旭,林炳承;手性拆分中的非环糊精-毛细管区带电泳体系[J];分析化学;1999年06期

9 孟晓荣,周华凤,史玲,侯经国;卡那霉素键合固定相的制备及手性拆分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韩佳;敬娟;;酶在手性拆分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2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红丽;赵亮;赵艳芳;明永飞;葛晋;李秀娟;李永民;;雷诺嗪的手性拆分[A];甘肃省化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韩小茜;罗莉;温晓光;管永红;陈立仁;;色谱分离条件对己唑醇对映体手性拆分的影响[A];甘肃省化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学术报告会暨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徐进;来梦龙;余卫芳;;非线性条件下温度梯度对模拟移动床手性拆分过程的强化机制[A];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A01系统工程[C];2014年

4 翁文;姚碧霞;李赛清;朱津;曾庆乐;;液相色谱手性拆分机理的热力学方法研究[A];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研究进展——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二届大环第四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5 张艳梅;李军;韩涤非;李灿;;聚合物涂层的磁性介孔硅材料中脂肪酶的组装及其二级醇的手性拆分[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7年

6 黄新异;裴栋;邸多隆;陈小芬;冯祖飞;;HSCCC技术在手性拆分中的应用[A];西北地区第七届色谱学术报告会甘肃省第十二届色谱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鹏越峰;;5-(3-甲氧基苯基)-2-甲基-2-氮杂双环[3.3.1]壬烷-8-酮的合成及手性拆分[A];第四届全国分子手性学术研讨会暨2011绿色手性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周兴旺;李秀娟;曾昭睿;;固相微萃取/毛细管电泳法用于尿样中兴奋剂普奈洛尔对映体的拆分与定量测定[A];第十五次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文集(下册)[C];2005年

9 石磊;王义展;吴立新;;固载型多金属氧簇超分子催化剂用于手性拆分[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3分会:纳米材料合成与组装[C];2014年

10 杨伟伟;骆广生;;包覆DBTA/D2EHPA混合萃取剂的微胶囊手性拆分色氨酸研究[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李颖;我国权威专家就手性拆分创新药降压效果达成共识[N];科技日报;2010年

2 文新;我国成功研制抗高血压新药[N];中国经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武宏;基于结构与拆分关系的计算机辅助技术用于毛细管电泳手性拆分及其机理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2 王军;手性拆分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军;Asunaprevir的合成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2 文慧皎;脂肪酶BCLA和CALB在合成替卡格雷及依折麦布手性药物中间体上的应用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3 黄腾军;纤维素-三-(4-甲基苯甲酸酯)磁性手性拆分材料的制备[D];新疆大学;2016年

4 王晓雨;含有大体积π-共轭取代基的苯乙炔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共聚物膜的手性拆分性能测试[D];齐齐哈尔大学;2016年

5 付广俊;氨基酸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在高效液相手性拆分中的应用[D];郑州大学;2013年

6 董冬吟;阿伐他汀侧链中间体合成研究和β-氨基酸衍生物的高效液相色谱手性拆分[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袁庆东;西酞普兰中间体的手性拆分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8 周颖;药典品种手性拆分方法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9 冯颖;水相/非水相毛细管电泳中环糊精手性拆分β-受体阻滞剂机理研究[D];暨南大学;2015年

10 陈峰;β-氨基酸的合成与手性拆分[D];天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145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10145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b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