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掺杂含氟化物纳米微晶玻璃的制备、结构和光学温度传感研究
本文关键词:稀土掺杂含氟化物纳米微晶玻璃的制备、结构和光学温度传感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稀土离子 上转换发光 氧氟微晶玻璃 温度传感
【摘要】:光电子学的发展使得光学材料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因此急需新型的光学材料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近些年基于荧光强度比的温度传感器因其操作简单、高效、准确度和精确度高等特点而备受关注。微晶玻璃不光具备氧化物高机械强度的物理性能和稳定的化学性质,又兼具了氟化物纳米晶体能提供稀土离子低声子能量的特点,很好地满足了新型光电子材料的要求而成为研究热门。在特定设计的玻璃组分中65SiO_2 14.5B_2O_3 11.5Na_2O (9 x)BaF_(2 x)LuF_3(x=0,1,2,3)成功地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含Ba_xLu_(1-x)F_(2+x)氟氧微晶玻璃。值得注意的是,通过调节组分LuF_3和BaF_2的比例,实现了微晶相从BaF_2到Ba_xLu_(1-x)F_(2+x)的可控调节。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Ray衍射图谱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了相应的析晶机理。在Eu~(~(3+))的发射和荧光寿命光谱中,表现出的发光光谱的增强、Stark劈裂的增强以及荧光寿命的增长都说明了Eu~(~(3+))富集到了微晶玻璃析出的氟化物晶体中。特别地,随着LuF_3取代BaF_2比例的增加,更多的Eu~(~(3+))富集到了Ba_(1-x)Lu_xF_(2+x)的晶格中。这提供了一种在微晶玻璃中调控稀土离子分布的新策略,以期能提高稀土离子的发光效率。利用荧光强度比技术,深入探究了共掺Er~(~(3+))/Yb~(~(3+))的含Ba_(1-x)Lu_xF_(2+x)的氟氧微晶玻璃的光学温度传感特性。首次在特定设计的玻璃组分SiO_2 Al_2O_3 AlF_3 Na_2O NaF Lu_2O_3成功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含Na_5Lu_9F_(32)的氟氧微晶玻璃,结合荧光强度比和Er/Yb共掺体系深入探索了该材料的光学温度传感特性。通过XRD、TEM/HRTEM等手段证实了该晶相的合成,并观察了形貌和微观结构。在有效地提高稀土离子的上转换发光效率的同时,通过控制变量的方法,深入研究了不同的热处理制度、不同的稀土离子掺杂浓度比例、不同的泵浦光源功率等等对最终光学温度传感灵敏度的影响。最终在700℃热处理2小时、Er~(3+)/Yb~(3+)掺杂浓度比为0.1/0.8mol%和0.167W/cm2的超低功率密度的条件下获得了具有较高灵敏度(0.0074K?1)的微晶玻璃。低功率、高上转换发光效率、高灵敏度很好地满足了光学温度传感器用材料的特点。通过高温熔融61SiO_2 (10-x)Al_2O_3 (14+x)Na_2O 7NaF 7.9YF_3氟氧玻璃组分,成功地实现了NaYF_4微晶玻璃的制备。通过组分的调节,XRD衍射图谱分析得到了NaYF_4从立方相到六方相的转变过程。后续的TEM和STEM晶格条纹的变化及元素的分布图进一步证明了这个观点。相关的物理性能测试包括CTE、密度等等揭示了相应的玻璃结构的变化,发现Na/Y比例的增加、玻璃结构松散利于离子迁移的特点促进了相转变的发生。之后的Eu~(3+)的激发和发射光谱、Er~(3+)的上转换发光光谱也说明了六方相的NaYF_4有利于发光效率的提高,且具有多格位、低对称性的特点,使得六方相的NaYF_4的微晶玻璃具有更高的温度传感灵敏度。
【关键词】:稀土离子 上转换发光 氧氟微晶玻璃 温度传感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计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171.733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8
- Abstract8-15
- 1 绪论15-37
- 1.1 引言15-16
- 1.2 稀土离子的光谱学特性16-23
- 1.2.1 稀土元素简介16-18
- 1.2.2 稀土元素的光谱理论18-19
- 1.2.3 稀土离子的激发和能量传递19-23
- 1.3 上转换发光材料23-29
- 1.3.1 上转换发光23-27
- 1.3.2 稀土离子上转换发光材料研究历史和现状27-29
- 1.4 透明氟氧化物微晶玻璃29-32
- 1.4.1 微晶玻璃的简介29
- 1.4.2 微晶玻璃的制备29-30
- 1.4.3 微晶玻璃的特点30-31
- 1.4.4 稀土掺杂微晶玻璃的研究进展31-32
- 1.5 温度传感器32-33
- 1.5.1 温度穿传感器的简介32
- 1.5.2 光纤温度传感器的研究现状32-33
- 1.6 本文的工作33-37
- 1.6.1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33-34
- 1.6.2 本文的研究内容34-37
- 2 实验制备过程与方法37-43
- 2.1 实验制备用原料和仪器37-38
- 2.1.1 实验制备用原料37
- 2.1.2 实验仪器37-38
- 2.2 设计玻璃组分38
- 2.3 制备玻璃的方法和工艺38-39
- 2.4 测试与分析39-43
- 2.4.1 差热分析39-40
- 2.4.2 XRD分析测试40
- 2.4.3 电子透射显微镜40-41
- 2.4.4 热膨胀分析测试41
- 2.4.5 荧光光谱分析41
- 2.4.6 FTIR光谱分析41
- 2.4.7 温度传感特性测试41-43
- 3 稀土掺杂含Ba_(1-x)Lu_xF_(2+x)氟氧微晶玻璃的制备、物化和光学性能研究43-57
- 3.1 Ba_(1-x)Lu_xF_(2+x):透明氟氧微晶玻璃的制备43-44
- 3.2 Ba_(1-x)Lu_xF_(2+x)透明氟氧微晶玻璃的物化性能44-50
- 3.3 Ba_(1-x)Lu_xF_(2+x):Eu~(3+)透明氟氧微晶玻璃的光学性能研究50-53
- 3.4 Ba_(1-x)Lu_xF_(2+x):Er~(3+)/Yb~(3+)透明氟氧微晶玻璃的光学性能研究53-55
- 3.5 小结55-57
- 4 稀土掺杂含Na_5Lu_9F_(32)氟氧微晶玻璃的制备和光学温度传感特性研究57-69
- 4.1 Na_5Lu_9F_(32):透明氟氧微晶玻璃的制备57-58
- 4.2 Na_5Lu_9F_(32)透明氟氧微晶玻璃的物化性能58-61
- 4.3 Na_5Lu_9F_(32):Er~(3+)/Yb~(3+)透明氟氧微晶玻璃的光学性能研究61-66
- 4.4 Na_5Lu_9F_(32):Er~(3+)/Yb~(3+)透明氟氧微晶玻璃的温度传感特性优化条件研究66-68
- 4.5 小结68-69
- 5 稀土掺杂含NaYF_4氟氧微晶玻璃的制备和光学温度传感特性研究69-80
- 5.1 NaYF_4:透明氟氧微晶玻璃的制备69-70
- 5.2 NaYF_4透明氟氧微晶玻璃的物化性能70-74
- 5.3 NaYF_4透明氟氧微晶玻璃的光学性能研究74-78
- 5.4 小结78-80
- 6 结论与展望80-83
- 6.1 结论80-81
- 6.2 展望81-83
- 参考文献83-90
- 作者简介9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延报,沈鸽,程逵,翁文剑,韩高荣,J.Domingos Santos;生物医用钙磷酸盐微晶玻璃[J];材料科学与工程;2001年01期
2 陈国华,康晓玲;微晶玻璃装饰板的生产及市场发展前景[J];建材工业信息;2001年07期
3 陈国华,谭文莉,康晓玲,曾利群,梁东成;微晶玻璃装饰板的生产及其应注意的问题[J];陶瓷;2001年02期
4 陈国华,康晓玲;烧结微晶玻璃工业原料新资源的开发利用[J];陶瓷工程;2001年06期
5 宋开新,俞建长;微晶玻璃的制备与应用[J];山东陶瓷;2002年01期
6 刘心宇,陈国华;烧结微晶玻璃的生产及其着色[J];硅酸盐通报;2002年03期
7 蒋冬青,陈晖,王仕;微晶玻璃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及展望[J];建材工业信息;2002年05期
8 谭金华;微晶玻璃的生产工艺、现状及发展前景[J];石材;2002年04期
9 于向阳,李敬华,芦忠新,周子正,程继健;微晶玻璃建材的研究与应用[J];玻璃与搪瓷;2002年04期
10 张金青;用粉煤灰生产建筑装饰用微晶玻璃板材[J];粉煤灰综合利用;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树玉;韩野;王淑峰;崔洪芝;陈蕴博;;粉煤灰微晶玻璃制品制备技术[A];第一届脱硫技术及脱硫石膏、脱硫灰(渣)处理与利用大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李晓明;刘春刚;李嘉洋;;利用工业废弃物工业化生产微晶玻璃建材的技术介绍[A];电子玻璃技术(2010年第1、2期)[C];2010年
3 郑伟宏;程金树;汤李缨;;热处理制度对高强微晶玻璃结构和性能的影响[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4 王洪影;夏海平;章践立;王金浩;;掺杂ZnO-Al_2O_3-SiO_2微晶玻璃的研制及吸收光谱特性[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04年
5 张洪波;姜静;王轶敏;邵晶;张华山;苏春辉;;SiO_2-Al_2O_3-P_2O_5系透明微晶玻璃的制备及表征[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1)[C];2007年
6 贲成j;;微晶玻璃生产与高效节能窑[A];2007年全国玻璃窑炉技术研讨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何坤;王衍行;祖成奎;陈江;韩滨;赵慧峰;刘永华;;Li_2O-Al_2O_3-GeO_2-P_2O_5微晶玻璃结构与电导率的研究[A];2011中国硅酸盐学会电子玻璃分会论文选编[C];2011年
8 吴建锋;徐晓虹;吴菊芳;李坤;张亚祥;陈绪娟;;用钼渣制备微晶玻璃及其结构研究[A];中国硅酸盐学会环保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林妙玲;赵丽娟;兰子鉴;常丽芬;余华;;氟氧化物微晶玻璃散射效率的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摘要文集[C];2013年
10 董伟;卢金山;;稀土氧化物对Li_2O-Al_2O_3-SiO_2微晶玻璃光学性能的影响[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4分册)[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立君;微晶玻璃要全力打拼市场[N];中国建材报;2002年
2 记者 刘荣慧 特约记者 谷永生;晶牛微晶玻璃猛创效益 工业领域大规模引用[N];中国建材报;2003年
3 牛晓;我国首条透明航天微晶玻璃生产线在晶牛达产达标[N];中国建材报;2005年
4 钟玻;世界最大微晶玻璃基地落成[N];中国矿业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郑千里;微晶玻璃产业化进程备忘录[N];科技日报;2000年
6 逸明;微晶玻璃装饰板“前途无量”[N];中国建设报;2001年
7 海浪;微晶玻璃生产企业:围城内外有甘苦[N];中华建筑报;2002年
8 赵悦;强势企业瞄准微晶玻璃市场[N];中华建筑报;2004年
9 通讯员 吕轩;红色微晶玻璃在阜康研制成功[N];昌吉日报;2008年
10 冯建波;晶牛微晶集团开通世界首家微晶玻璃网[N];经理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伟;Q235钢基体表面Y-TZP/LZAS微晶玻璃功能梯度涂层的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5年
2 代文彬;钢渣热态改质的工艺、装备及制备微晶玻璃的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3 杨健;含铬钢渣制备微晶玻璃及一步热处理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4 李巍;稀土与过渡族离子掺杂尖晶石系氧化物微晶玻璃的制备及发光特性[D];福州大学;2014年
5 方再金;透明微晶玻璃以及光纤的制备与光谱转换[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6 吴迪;污泥微波热解及其固体产物制备微晶玻璃的效能与机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7 李宏;微机电系统低温阳极键合用微晶玻璃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8 田培静;稀土掺杂钙镁铝硅系微晶玻璃结构及发光性能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栾敬德;页岩飞灰重金属赋存形态及熔融制备的微晶玻璃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谢军;浮法锂铝硅系统微晶玻璃的组成、结构、性能及浮抛机理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光;稀土掺杂Li_2O-ZnO-SiO_2系微晶玻璃的制备及表征[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家鑫;磷酸盐发光玻璃及微晶玻璃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刘进壮;掺杂钙硼硅微晶玻璃制备及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4 张圣斌;金渣—赤泥微晶玻璃的研制[D];山东建筑大学;2016年
5 覃扬颂;块状黄磷炉渣制备微晶玻璃的微晶化调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6 杨志荣;稀土离子掺杂的Sr_2YF_7微晶玻璃的制备和发光性能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6年
7 曹江坤;新型氟化物微晶玻璃的设计、温度传感与闪烁体性能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6年
8 谢春帅;晶核剂对高炉渣微晶玻璃显微结构的影响[D];华北理工大学;2016年
9 刘靖靖;晶核剂对高炉渣微晶玻璃结构和性能的影响[D];湖南大学;2016年
10 位路红;稀土掺杂的CMAS微晶玻璃发光性能的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0585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1058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