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正渗透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

发布时间:2017-10-28 09:07

  本文关键词:正渗透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


  更多相关文章: 正渗透膜 浓差极化 汲取液 正渗透应用


【摘要】:作为一种新型膜处理技术,正渗透技术自20世纪50年代建立以来,在环保、能源、海水淡化等领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其经历了从实验室研究,中试实验,到少量的商业化应用,技术日臻完善.本文综合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信息,从正渗透膜制备、浓差极化、汲取液及正渗透应用等四方面对正渗透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其应用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未来发展趋势.正渗透技术的研发虽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应用瓶颈.正渗透膜仍存在对某些污染物的截留率不高、支撑层内浓差极化大、造价较贵等问题;影响浓差极化的因素尽管已经比较清楚,但至今尚无有效大幅度降低甚至消除内浓差极化的方法;汲取液存在反向渗透较重、回收过程能耗较大等问题;正渗透技术的应用范围,特别是在工业废水处理领域还需拓展.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
【关键词】正渗透膜 浓差极化 汲取液 正渗透应用
【基金】: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No.2014ZX07216)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分类号】:TQ028.8;X703
【正文快照】: 1引言(Ineroduction)2015年8月,世界资源研究所发布了2040年国家水资源压力排名,预计中国将从中等水资源压力国家变为极高水资源压力国家.为应对水资源压力,世界各国不断加强水处理领域的研发力度,各种水处理技术被相继开发,其中再生水回用、海水淡化等技术被广泛采用.作为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姬朝青;关于反渗透、超滤过程中的浓差极化比及其表达式的研究[J];膜科学与技术;1992年03期

2 孟洪,彭昌盛,卢寿慈,宋存义;电渗析过程中的浓差极化及水解离机理[J];膜科学与技术;2003年01期

3 王大新;苏萌;王晓琳;;液体分离膜过程中的浓差极化及其评价方法[J];膜科学与技术;2005年06期

4 刘忠洲;张国俊;纪树兰;;研究浓差极化和膜污染过程的方法与策略[J];膜科学与技术;2006年05期

5 王学松;反渗透、超过滤过程中的浓差极化[J];化工学报;1984年02期

6 张才菁;关于膜分离过程中的浓差极化问题[J];华东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2期

7 周岳溪;王乃忠;;蛋白质超滤过程中的浓差极化——一种新的膜面浓度计算方法[J];水处理技术;1988年06期

8 邢卫红,童金忠,徐南平,时钧,王焕章,陈文艳,蔡旭新;微滤和超滤过程中浓差极化和膜污染控制方法研究[J];化工进展;2000年01期

9 陈山,蔡妙颜,郭祀远,李琳,肖凯军,陈健;电场作用下超滤膜的浓差极化比模型[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袁诗璞;;浓差极化与“中酸中铜”[J];涂料涂装与电镀;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焦小光;万印华;陈向荣;;利用浓差极化原理超滤浓缩生物大分子溶液[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6年

2 刘忠洲;张国俊;彭跃莲;纪树兰;;膜污染控制策略与清洗[A];第三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李学恭;王维民;;微滤膜分离过程中的浓差极化现象及其减弱措施[A];2007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分会学术年会暨中国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产学研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卫东;游伟;任钟旗;;酸性气体膜吸收过程中浓差极化实验研究[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6年

5 王建友;葛道才;;电去离子过程的除盐机理及其传质促进[A];第二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程世营;垫片对正渗透过程中浓差极化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2 杨建;膜法脱除易凝气中水蒸气及其渗透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075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11075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5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