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基于网络法无压烧结BN-SiC复相陶瓷的组织与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3 10:26

  本文关键词:基于网络法无压烧结BN-SiC复相陶瓷的组织与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氮化硼 碳化硅 无压烧结 致密化 烧结助剂


【摘要】:氮化硼陶瓷材料拥有耐高温、抗腐蚀等良好的特性,由于相邻原子层之间仅靠微小的范德华力连接,所以氮化硼陶瓷材料的晶体结构通常呈现片层状,容易剥离,这种层状结构及共价键的存在使氮化硼陶瓷很难致密,所以通常需要较高的烧结温度。为降低烧结温度,本文通过添加液相,采用无压液相烧结方式制备出BN-SiC复相陶瓷,并研究了烧结温度、保温时间、烧结助剂含量和第二相碳化硅含量对BN-SiC复相陶瓷的烧结性能、力学性能和显微组织的影响,另外还对比研究了机械混合法和网络法这两种方法对氮化硼基复相陶瓷BN-SiC的烧结性能、力学性能和显微组织的影响。实验研究表明,采用网络法制备的BN-SiC复相陶瓷粉体经200MPa冷等静压成型后,在保温时间(30min)一定条件下,分别在1650℃、1700℃、1750℃、1800℃和1850℃下烧结,得出最佳烧结温度为1700℃;为确定最佳保温时间,在烧结温度(1700℃)一定条件下研究了保温时间(10min、30min、60min、90min)对BN-SiC复相陶瓷材料烧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保温时间为30min,此时获得陶瓷样品的密度和抗弯强度最高,即69.55%和59MPa。为了获得高致密及高性能的BN-SiC复相陶瓷,本实验添加一定配比Al2O3和Y2O3混合物作为烧结助剂来降低烧结温度。当烧结助剂添加含量低于8 wt%时,陶瓷制品的致密性和抗弯强度随添加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加入质量百分比为8 wt%的烧结助剂时两者均获得最大值;当烧结助剂添加量高于8 wt%,随添加量升高BN-SiC复相陶瓷的致密性和抗弯强度逐渐降低,最佳添加含量为8wt%。此外,在上述最佳工艺条件下,即烧结温度、保温时间和烧结助剂含量分别为1700℃、30min及8wt%,制备BN-SiC陶瓷材料并研究了第二相SiC对其烧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第二相SiC添加含量为30wt%时,烧结性能最好,相对密度、抗弯强度以及硬度分别为74%、74MPa、635MPa。本文还对比了机械混合法和网络法对氮化硼基复相陶瓷的烧结性能、力学性能和显微组织的影响。研究表明,网络法粉体与机械混合法粉体的烧结致密化程度随烧结温度的变化基本一致,但是不论烧结温度如何变化,前者的烧结致密化程度要远高于后者,即网络法粉体的烧结性能要好于机械混合法粉体。以网络法粉体为原料的BN-SiC陶瓷制品的晶粒细小,分布均匀,接触紧密;而以机械混合法粉体为原料的BN-SiC陶瓷制品的晶粒粗大,团聚严重,晶粒之间孔隙较大。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174.758.2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阚艳梅,靳喜海;复相陶瓷的内在增韧机制及其影响因素[J];陶瓷学报;1998年04期

2 辜萍,傅正义,王为民;复相陶瓷的制备与研究[J];武汉工业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3 樊宁,艾兴,邓建新,高子辉;复相陶瓷材料力学性能的仿真预测[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4 邵刚勤,段兴龙,袁润章;纳米陶瓷、复相陶瓷及纳米复相陶瓷[J];材料科学与工艺;2003年02期

5 周振君;郭艳杰;杨正方;;四方氧化锆多晶/氧化铝(板晶)复相陶瓷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J];摩擦学学报;2007年02期

6 林旭平;马景陶;张宝清;邓雪萌;;Y-Ce-TZP/Al_2O_3复相陶瓷空气环境下退火的相变行为[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7年S1期

7 刘国全;王巍;谢志鹏;;制备CoAl_2O_4/ZrO_2复相陶瓷及微观结构[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8年S1期

8 陈建华;陆洪彬;冯春霞;李文丹;单月圆;;Al_2TiO_5-Al_2O_3复相陶瓷的研究[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9 唐会毅;朱德贵;刘博;孙红亮;;Ti_3SiC_2-64vol%SiC复相陶瓷高温氧化机理研究[J];无机材料学报;2009年04期

10 封铁柱;邵刚勤;熊震;周芙蓉;王天国;张文俊;;Y-TZP/MgAl_2O_4复相粉末和陶瓷的低温制备[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正光;顾涛;;高岭土在制备新型复相陶瓷中的应用[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张国军;金宗哲;;反应合成复相陶瓷物相生成机理研究[A];94'全国结构陶瓷、功能陶瓷、金属/陶瓷封接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3 温兆银;林祖镶;江东亮;顾中华;;以复相陶瓷为基体的表面膜制备技术[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4 ;口头报告 一、陶瓷微粉的制备与处理[A];第十四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摘要集[C];2006年

5 孙帅;徐强;朱时珍;刘玲;刘颖;;放电等离子工艺制备共晶配比Al_2O_3/GdAlO_3复相陶瓷[A];第十七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2年

6 吴建锋;冷光辉;徐晓虹;刘升升;;用于太阳能热发电输热管道的红柱石基复相陶瓷的研究[A];2011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7 侯永伸;王建江;许宝才;娄鸿飞;蔡旭东;;团聚粉初始粒径对自反应淬熄法制备空心复相陶瓷微珠吸波剂的影响[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7分会场:复合材料与节能减排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8 刘艳改;贾德昌;周玉;;LiTaO_3/Al_2O_3复相陶瓷显微结构及力学性能的研究[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9 余龙文;陈呜宇;曾照强;苗赫濯;江作昭;;无压烧结Al_2O_3/nano-Si_3N_4复相陶瓷力学性能的改善[A];94'全国结构陶瓷、功能陶瓷、金属/陶瓷封接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10 杜丕一;陈祖煌;董艳玲;翁文剑;韩高荣;宋晨路;沈鸽;;渗流型铁电/铁磁高性能复相陶瓷研究[A];《硅酸盐学报》创刊50周年暨中国硅酸盐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慧华;机械合金化制备TiB_2-TiC复相陶瓷及其性能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2 孙川;B_4C基复相陶瓷材料的制备、性能研究及抗弹能力测试[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余明清;氧化锆—氧化铝复相陶瓷的结构、性能与磨损机理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4 刘小强;复相陶瓷的结构与性能[D];浙江大学;2003年

5 焦宝祥;注凝成型制备高性能氧化铝一氧化锆复相陶瓷[D];南京工业大学;2004年

6 李明忠;钛酸铝/氧化铝复相陶瓷及其梯度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评价[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程本军;刚玉—莫来石复相陶瓷窑具的使用过程数学模拟、纳米改性及其设计与制备[D];浙江大学;2006年

8 王玉成;TiB_2-BN复相陶瓷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9 单连伟;铌酸锶钡/钛酸锶钡复相陶瓷制备、结构和性能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10 周松青;碳化硅及其复相陶瓷高温摩擦学特性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艳;注凝成型制备莫来石增强磷酸铬铝复相陶瓷的工艺及性能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2 姬卢东;铁电/介电复相陶瓷的原位制备及其介电性能研究[D];中国计量学院;2015年

3 张天文;基于网络法无压烧结BN-SiC复相陶瓷的组织与性能研究[D];沈阳大学;2016年

4 冯春霞;氧化锆基复相陶瓷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5年

5 周芙蓉;Al_2O_3-ZrO_2-YAG复相陶瓷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6 蒋俊;氧化铝基复相陶瓷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7 高翔;高性能氧化铝基复相陶瓷的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4年

8 李大梅;氧化铝基复相陶瓷的制备及力学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9 彭娟;改进的溶胶凝胶法制备铌酸锶钡/钛酸锶钡复相陶瓷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8年

10 赵s,

本文编号:12848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12848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f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