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聚偏氟乙烯微滤膜的制备及其结构演变机理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3 13:11

  本文关键词:聚偏氟乙烯微滤膜的制备及其结构演变机理的研究 出处:《陕西科技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聚偏氟乙烯 微滤膜 湿法 干法 结构


【摘要】:聚偏氟乙烯(PVDF)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功能高分子材料,具有很好的耐热性、化学稳定性和可加工性,在环境科学领域常用于各种水处理和气体处理,但是PVDF因其表面的疏水性,过滤时容易引起各种油性物质的附着,造成膜表面污染和过滤通道堵塞等问题,使其应用范围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加之目前PVDF过滤薄膜的制备常采用湿法成膜工艺,制备的PVDF薄膜机械性能有待提高。因此,探索新的PVDF过滤膜的制备方法,研究过滤膜中PVDF聚集态结构的形成机制,调节并控制其内部微观结构,对于制备综合性能优异的PVDF过滤材料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课题首先采用湿法相转化法制备PVDF微滤膜,研究了成膜制备过程中DMF浓度、成型温度、PVDF固含量以及聚乙烯醇(PVA)亲水改性剂的添加量等因素对PVDF多孔微滤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凝固浴中DMF浓度的增加,PVDF膜内的泡孔尺寸和指形孔结构均有变小趋势。PVDF固含量增大时,膜内置换速率变缓,表面指形孔和内部微孔结构均变小。此外,随着成膜温度升高,三相交换变剧烈,PVDF微滤膜的孔径增大。PVDF微滤膜的拉伸强度随PVDF固浓度的升高和铸膜液中DMF浓度的降低而增大。加入PVA后PVDF薄膜的接触角由108°降低至63°,表明添加PVA改善了PVDF薄膜的亲水性。热力学相容性对多组分聚合物薄膜的相分离结构具有重要影响,并进而引起薄膜内部孔结构的变化。为了探索热力学相容性不同的体系中PVDF微孔膜的结构演变机制,以热力学不相容体系PVDF/聚己内酯(PCL)和热力学相容体系PVDF/聚己二酸丁二酯(PBA)为例,研究了共混比例和温度等因素对相分离结构以及PVDF膜孔结构与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PVDF/PCL体系内,随着PCL含量的增加,体系的热力学相容性增强;随着成膜温度的升高,混合溶液的相容性越好。形貌研究表明,在PVDF成膜溶液浓度相同时,分别在45℃和90℃进行溶液成膜,发现两个体系内均是高的成膜温度形成的泡孔结构较为均匀;随PCL (PBA)含量的增加,PVDF复合法所得膜的拉伸强度下降而孔隙率增大。对比两个体系,加入PBA的混合溶液相容性优于PCL,制备的过滤膜形貌结构也较PCL更均匀,泡孔结构更细密,但PCL拉伸性能较PBA更好,孔隙率更大。为了阐述PVDF/PCL共混体系相分离结构的演变机理,分别研究了该体系中两组分结晶时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不同的混合比例下体系的相容性有所差异,PVDF的组分占优时体系为热力学不相容体系,PCL占优时体系为热力学相容性体系。动力学研究表明,在PVDF/PCL中,PCL的结晶速度高于纯PCL和其他配比。为了深入研究PVDF晶体对PCL结晶的诱导作用,制备了高度取向的PVDF薄膜,并分析了PCL在取向PVDF基底上的结晶过程和结晶结构。电子衍射研究表明,PCL分子链平行于PVDF基底的分子链,两者的晶体之间存在完美的晶格匹配关系,这是共混体系中PVDF组分能够诱导PCL结晶的根本原因。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051.89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华遥足;微滤膜的制备与应用[J];现代化工;1985年01期

2 ;微滤膜技术让啤酒生鲜[J];福建轻纺;2000年11期

3 韦贵菊,刘广庆,戴海平,杜启云;微滤膜清洗的研究[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4 ;国内超滤(微滤)膜市场分析及预测[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8年08期

5 曾华丽;相波;李义久;;微滤膜材料分析研究[J];上海化工;2011年02期

6 ;快速发展中的微滤膜技术[J];火炸药;1985年05期

7 华遥足;支撑尼龙66微滤膜的性质及其褶筒型滤芯在纯水制备上的初步应用[J];膜科学与技术;1990年03期

8 朱彬华;戴承渠;;微滤进展及改性尼龙微滤膜的研制[J];净水技术;1991年04期

9 李业琛,李哲明,杨清娥;金属—高分子复合导电微滤膜的研制及应用[J];膜科学与技术;1992年01期

10 ;世界微滤膜市场坚挺[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199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钱城;汤慧萍;仇群峰;;流体过程分级沉积制备超薄不锈钢微滤膜[A];2004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柴涛;徐大兴;;微滤膜技术在制药行业中的应用[A];第4届全国医药行业膜分离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宋来洲;白明华;盛义平;张尊举;;聚丙烯酸/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微滤复合膜的制备工艺[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周佰魏;吴善宏;肖丽;董方舒;何先营;;微滤系统的运行优化研究[A];第四届火电行业化学(环保)专业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5 马宁;廖日红;刘操;申颖洁;黄峗芳;战楠;;光催化复合微滤膜技术的地表水处理应用性能研究[A];2010年膜法市政水处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秦国彤;方晶;魏微;赵新清;;利用粉煤灰制备陶瓷微滤膜[A];第十二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7 杨超;杨琦;张娴;尚海涛;杨春;甘一萍;;淹没式连续微滤装置处理城市污水[A];第二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5年

8 张钱城;汤慧萍;仇群峰;;流体过程分级沉积制备不锈钢微滤膜[A];2004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C];2004年

9 王晓丽;陈蕊;高博;傅学起;;污染微滤膜的超声波辅助清洗[A];第二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银永发;贺才富;;高分子“PVF”微滤功能膜的研制生产与开发应用[A];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天扬;连续微滤水处理系统[N];中国水利报;2003年

2 沈林 邹宁;废乳液综合利用技术获专利[N];中国化工报;2009年

3 庞晓华;全球膜材料市场高速扩增[N];中国化工报;2004年

4 郭有智 杨昆;膜工业从投入期进入成长期[N];中国化工报;2006年

5 蒋以元;几种城市污水处理技术[N];中国水利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哲;硅酸盐复合基微滤膜的制备及其用于水处理除污染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武莉娅;水力搅拌造粒共沉淀—微滤工艺处理含锶废水的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3 秦伍;氧化铝陶瓷微滤膜的一步法制备技术[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4 韩非;二级逆流吸附—微滤工艺去除模拟废水中铯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5 曹井国;组合微滤工艺去除水中特殊污染物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6 张长平;组合微滤工艺处理含裂片核素废水的冷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7 李晓波;混凝微滤工艺处理高砷水源水和低放废水的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8 魏微;酚醛树脂基微滤炭膜及分子筛炭膜的制备[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鹏;微滤膜浓缩胶清橡胶的工艺及其性能研究[D];海南大学;2015年

2 侯静鹏;α-Al_2O_3微滤膜的膜缺陷控制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5年

3 冯霞;微滤—反渗透工艺在电镀废水回用上的试验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6年

4 李兴亚;低成本无机有机复合微滤膜的制备表征及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5 张洪锋;具有金属离子吸附功能的纳米纤维素微滤膜的制备[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6 詹巍;基于原子层沉积微滤膜表面光催化改性及膜污染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7 雷乐乐;聚偏氟乙烯微滤膜的制备及其结构演变机理的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6年

8 刘翠波;平板膜微滤过程的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9 任秉雄;以微滤为核心的工艺处理三家店微污染水的实验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3年

10 纪光;振动膜过滤系统的微滤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240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13240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f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