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水泥生料粉磨细度软测量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28 22:44

  本文关键词: 生料细度 软测量 延时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出处:《燕山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在水泥生产过程中,生料经粉磨形成具有一定细度要求的粉末对水泥质量有巨大影响。生料细度的检测是生料粉磨系统优化控制的重要环节,国内通常采用人工离线化验的方式得到生料细度筛余百分比,但其检测周期一般为两到四小时;国外通常采用在线分析仪进行生料细度的测量,但其价格昂贵且不易维护。针对生料细度人工检测周期时间长、工作效率低、在线分析仪价格昂贵、不易维护等导致生料细度出现合格率偏低及检测效率和经济效益不能兼顾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快速有效的生料细度软测量方法,设计并实现了生料细度在线软测量系统,有效的解决了人工检测效率低、在线分析仪价格昂贵等问题。具体研究如下:首先,本文总结了现有软测量建模方法,并深入研究了生料粉磨系统工艺和生料磨工作原理。通过分析生料细度的影响因素确定生料细度软测量系统的辅助变量,提出基于支持向量机和数据驱动的建模方法,实现对生料细度的软测量。其次,针对生料细度软测量建模过程中由于存在延时导致建模失效的问题,构建系统延时(T)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回归(LSSVR)相结合的软测量模型:将系统延时划分为“静态响应延时”和“动态响应延时”;借助于归一化互相关与一阶广义差分手段,得到“静态响应延时”和“动态响应延时”两参数的延时估计数学模型;并利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对经延时系统处理后的样本建立预测模型。基于此T-LSSVR模型对生料细度进行软测量建模实验,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对生料细度软测量建模的有效性及可靠性。最后,设计并实现了生料细度在线软测量系统。通过客户端软测量系统与服务器数据库间的数据交互,完成对生料细度的在线软测量,从而实现了在生料出磨前对生料细度的预测。该系统满足了基本的工业需求,节省了人工与经济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为生料细度的优化控制创造了条件。
[Abstract]:In the cement production process, raw materials grinding with certain requirements of the fineness of the powder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quality of the cement raw meal fineness. Detection is an important step in the optimization control of raw material grinding system, the domestic commonly used artificial way to get offline laboratory raw meal fineness sieve residue percentage, but the detection period is generally two to four hours; measurement foreign commonly used online analyzer of granularity of raw material, but the price is expensive and difficult to maintain. The granularity of raw material manual detection time long cycle, low efficiency, on-line analyzer is expensive and not easy to maintain and lead to low detection efficiency and economic benefits can not take into account issues such as qualified rate granularity of raw material. This paper proposes a raw meal fineness soft measurement method is fast and effective,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granularity of raw material online soft measurement system, effectively solves the problem of low efficiency of manual detection, The problem of online analyzer is very expensive. The specific studies are as follows: firstly,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existing soft measurement modeling, and in-depth study of the raw material grinding system technology and raw mill working principl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factors affecting the granularity of raw material auxiliary variable soft measurement system to determine the granularity of raw material, the support vector machine and modeling method based on data driven to realize the soft measurement of the fineness of raw material,. Secondly, the soft measurement modeling granularity of raw material process due to the existence of delay caused failur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ystem modeling, time delay (T) and 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LSSVR) soft measurement model: combining the delay system is divided into "static response delay" and "dynamic response delay"; by normalized cross correlation and generalized difference method, get the "static response delay" and "dynamic response delay" two parameters of time delay estimation Mathematical model; and the use of 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for the delay system treated sample predict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The T-LSSVR model of soft sensor modeling based on experiments on the granularity of raw material, verify the proposed method for soft measurement modeling granularity of raw material is effective and reliable. Finally,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online soft measurement system of raw meal fineness through the soft measurement system of the client and the server database data exchange, complete the online soft measurement of granularity of raw material, so as to realize the prediction of raw material fineness of raw material in the mill. The system meets the demand of the industrial base, saves manpower and economic cost, improve work efficiency, creating conditions for optimization to control the granularity of raw material.

【学位授予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172.6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凌;;软测量过程中的若干建模方法研究[J];沈阳化工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赵忠盖;刘飞;;基于因子回归模型的软测量方法[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0年01期

3 李庆华;;1种基于遗失数据重构的软测量方法[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1年05期

4 周强;;打浆度软测量信号中有色噪声的白化及滤除[J];中国造纸学报;2007年03期

5 吴德会;;一种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柴油在线软测量方法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8年07期

6 李炜;章寅;;异类多模型动态融合软测量方法研究与应用[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10年08期

7 戴先中;丁煜函;王万成;;红霉素发酵关键生化量的动态软测量方法[J];仪器仪表学报;2006年S2期

8 李炜;石连生;李征宏;;基于双层智能结构的多模型软测量方法研究[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07年06期

9 苗晓寒;;软测量在腈纶聚合质量指标控制中的应用[J];石油化工技术经济;2007年06期

10 刘国海;江兴科;梅从立;;基于连续隐Markov模型的发酵过程软测量方法[J];控制与决策;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利;孙德敏;张培仁;王永;杨兵;;设施农业中的磷酸根浓度软测量研究[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三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1年

2 韩大伟;邹志云;;软测量与推断控制技术初探[A];2005全国自动化新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三)[C];2005年

3 赵忠盖;刘飞;;一种基于因子回归模型的软测量方法[A];2009中国过程系统工程年会暨中国mes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毕维准;;粘度在线软测量方法的应用[A];2007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靳其兵;林艳春;;丙烯脱乙烷塔出口组分的软测量[A];2004全国测控、计量与仪器仪表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6 唐晓;王佳;;软测量方法评价区域海水腐蚀性的研究[A];2004年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7 张自成;费敏锐;;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中速磨存煤量软测量方法[A];第七届工业仪表与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刘载文;许继平;侯朝桢;王正祥;薛福霞;;SBR污水处理系统神经网络软测量与控制技术[A];2005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郑德忠;赵永磊;;基于新型广义预测算法的板厚软测量方法的研究[A];2008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进展大会论文集(Ⅲ)[C];2008年

10 常青;杨捷;裴洪卿;;基于RBF神经网络的丙烯腈收率软测量方法[A];第十七届全国过路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涛;基于混合模型的软测量方法研究及其在发酵过程中的应用[D];北京化工大学;2006年

2 杨强大;诺西肽发酵过程生化参数软测量方法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3 李修亮;软测量建模方法研究与应用[D];浙江大学;2009年

4 黄丽;基于数据驱动的生物反应过程软测量与优化控制[D];江苏大学;2011年

5 于晓明;支持向量机及其在制浆过程重要参数软测量中的应用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2年

6 凌玉华;铝电磁铸轧带坯晶粒度软测量及复合磁场智能控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李铁;电熔镁炉熔池尺寸软测量方法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8 王强;基于非线性特征提取的软测量智能建模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9 潘孝礼;穿孔过程关键参数软测量与优化控制[D];东北大学;2008年

10 任会峰;基于泡沫图像的铝土矿浮选pH值软测量及应用[D];中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贺朋;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水泥生料粉磨细度软测量方法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2 陈震宇;多自由度精密运动平台机械参数软测量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3 杜润龙;发酵过程生物量软测量方法研究[D];江南大学;2007年

4 童豪;生物发酵过程中的软测量技术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刘健;基于数据驱动技术的软测量集成系统开发[D];兰州理工大学;2014年

6 刘龙;醋酸乙烯合成过程催化剂活性的软测量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5年

7 杨铭;基于多模型的高斯过程回归软测量方法研究[D];江苏大学;2015年

8 张文;常减压装置油品质量软测量[D];南京工业大学;2003年

9 黄佳;气流干燥过程水分软测量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中南大学;2007年

10 王峰;原油蒸馏装置产品质量指标软测量方法研究与应用[D];天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717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14717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c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